◎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分会教授 周长春
整合资源 合理规划 促进通航可持续发展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分会教授 周长春
通用航空是民用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通用航空产业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7,就业带动为1∶12。因此,世界上幅员辽阔的国家始终把通用航空产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并保持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
通航的发展对促进我国投资和消费增长起着很大作用,国家有意将其培养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5-10年,我国的通用航空必将迎来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到2020年,通用航空飞机将达到1万架次。
但是,由于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发展不均匀,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通航运营方面,目前我国不少通航企业规模小,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不少通航企业进入通航领域时间较晚,基础设施和运行维修等支持体系不完善;通用航空所需的各类专业人员包括飞行、机务、空管和经营管理人员短缺;相应的培训机构少且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培训方式和内容不完善,人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作为民用航空业的一部分,通用航空业本身具有科技含量程度高、资金密集程度高、运营风险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系统高度复杂的特点。因此,为保证通用航空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整合资源,做特色通航。通航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当地资源,如原有的航空产业、机场和培训机构等,并根据原有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建特色项目,才能保证通航产业可持续发展。如我国辽宁沈阳、四川成都、陕西西安、江西南昌和湖南株洲等地,本身就有多年的航空产业背景,具备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良好基础,已经具有通用航空器和机载设备研发制造的雄厚基础,具备强大的航空人才教育培训能力,拥有发展通用航空的机场和配套保障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条件,具备一定的通用航空规模,通用航空市场潜力巨大。
大力推动通用航空研发制造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国自身航空器和机载设备设计、研发和制造优势,坚持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按照“研发—制造—批量生产”的发展路线,以运营牵引制造,加快发展集整机和大系统集成能力、分系统和成品配套能力、零部件加工制造能力于一体的整机综合集成制造体系,形成通用飞机总体设计、改装设计、总装、集成与测试的能力。
加快通用航空机场(起降点)建设。统筹国防建设和发展通用航空需要,按照适度超前、量力而行、预留发展空间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省各地通用航空机场网络化布局,实现航空运输、航空救援、农林航空以及工业航空应运的全覆盖。
大力培育通用航空运营企业和航空俱乐部。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通用航空运营领域,积极扶持现有通用航空运营企业拓宽业务范围,创新适应市场需求产品,做大做强。大力支持各地建立各类通用航空俱乐部、飞行协会,不断开拓通用航空新兴业务。
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旅游。支持各地打造低空旅游试点景区,开发低空旅游示范体验线路。鼓励通用航空运营公司发展直升机、轻型飞机、水上飞机、热气球、动力三角翼、双人动力伞旅游等观光体验、运动休闲类低空旅游项目。
鼓励发展航空运动。支持各地组建航空运动俱乐部、各级航空运动队,推动各地举办各类航空运动赛事,支持地方组织和个人参加国内外各类航空运动比赛。
积极拓展通用航空运营业务。积极探索作业用通航飞行运营模式,推动通用航空在农林牧业治虫除草、飞播施肥、催熟矮化、绿化荒山、防火巡护、抗旱增雨和防汛泻洪等作业项目及工业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铁路建设、土地资源调查及遥感探矿等作业项目上的应用。
积极发展航空应急救援。整合各地特色资源和力量,从信息、飞行、起落、医疗等方面入手,建立航空应急救援、救灾服务保障体系,完善航空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和航空应急救援资源大数据平台、飞行申报体系,走出一条平灾结合、公益性与商业性结合、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结合的有序发展路子。
充分发挥行业学会、协会等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民航运输协会、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等行业学会和协会的作用,凝聚我国通用航空各方力量,加强通用航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展飞行表演、会展、学术交流和培训等各种活动,促进我国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加快建立和完善通用航空人才培训体系和基地。依托当地航空院校和培训机构,依照民航系统人才需求和民航法规要求,完善通用航空飞行、机务维修、空管、运营和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建立通航职业培养基地。
通用航空要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集中各级政府、行业管理机构和与通航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智慧,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和促进,真正迎接中国通航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