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我国居民消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

2015-04-13 20:55潘明清高文亮
财经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有效性

潘明清+高文亮

[内容摘要]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于以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要素为调控对象,以各形成要素的影响效应为制定调控政策的依据。基于假定条件的理论推导表明,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大小是其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及居民消费倾向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素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居民消费总需求增长,国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及居民消费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因而,我国长期以来以国民收入增长为导向的扩大内需政策对消费需求的调控作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有效性;形成要素;要素效应

一、问题提出

居民消费需求问题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宏观经济问题,居民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既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又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2008年欧美次贷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长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较大挑战。为减少次贷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如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调控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如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消费贡献率继续下滑,居民消费率已由1979年的49.1%跌落至2012年的33.6%,居民消费贡献率已由1979年的66.7%跌落至2012年的26.4%,远低于当前60%70%的世界正常水平。

为什么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不佳?笔者认为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宏观调控对象的选择,二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与选择。即有效的消费需求宏观调控应以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要素为调控对象,以各形成要素的影响效应的大小来制定与选择宏观调控政策。本文将以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要素及其影响效应为研究重点,探讨我国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问题,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和选择提供依据与参考。

二、研究文献评述

国外关于居民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研究文献,根据其研究的角度,可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从微观角度,基于西方消费者行为理论,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长期备受质疑,因为居民个人消费行为受收入、利率、价格、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消费习惯、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各自作用的大小与方向不尽相同,消费需求的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而,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备受质疑;然而,西方学者通过对消费函数的研究,为解决消费需求调控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思路。Downburst and Fischer(1997)认为,消费需求可分为自发性消费需求与引致性消费需求,自发性消费需求弹性较小,引致性消费需求弹性较大,而引致性消费需求对利率、价格、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反应敏感;Friedman(1991),认为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消费可分为持久性消费和暂时性消费,其中暂时性收入对消费没有影响,持久性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并受利率、财富与收入的比率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3Robert Hal and John Taylor(1989)认为,消费需求可分为不同部分,不同部分的消费需求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应以弹性较大的部分需求为调控对象,其调控效果取决于弹性较大的那部分需求的规模及其在消费总需求中的相对比重等。二是从宏观角度,基于宏观经济增长理论,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作用、目标及影响调控效应的因素进行研究。Hansenand Samuelson(1979)将凯恩斯的观点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就是在经济萧条时刺激消费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繁荣时抑制消费需求,以防止经济过热、“熨平”经济周期;Dombusch and Fischer(1997)研究表明,消费者预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宏观调控政策对消费需求产生的影响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消费者的预期;James Tobin(2004)认为,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调控关系到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总福利,但在现实的调控过程中,由于调控政策目标不明确、政策措施时滞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常会导致经济大幅波动,损害消费者福利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关于消费需求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伴随我国的改革进程,理论界对消费需求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整体上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对消费问题的研究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相关论述展开,重点研究社会再生产中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纠正“左”的思想(于光远,1981等)。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国内对消费问题的研究集中于消费领域内的各种问题,如消费结构、消费需求波动与经济波动、消费需求与通货膨胀等问题(厉以宁,1993等)。这一阶段消费需求已经被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受到较为普遍的关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消费需求宏观调控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期至今。这一阶段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开始向消费需求宏观调控领域拓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明显下降,经济增长中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王裕国,1999等)。随后,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开始向消费需求宏观调控领域拓展——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研究的热点(房爱卿2006等)。2008年欧美次贷危机爆发,我国出口受挫,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消费需求宏观调控问题再次备受学术理论界关注(臧旭恒,2010等)。

从以上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外文献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其研究思路是依据需求弹性大小把消费需求分为弹性大的消费需求和弹性小的消费需求,以弹性大的消费需求为调控对象,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弹性大的消费需求规模及其在总消费需求中所占比重。国外文献的相关研究为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学术价值,但在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很难具体操作。国内关于消费需求宏观调控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究背景是经济增长中有效需求不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如何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而系统研究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有效性的文献尚未见到。本文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以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要素为调控对象,以各形成要素的影响效应为制定调控政策的依据,为研究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在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操作性较强,同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理论推导:居民消费需求的形成要素

理论推导的思路分析:居民消费总需求是由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的个人消费需求构成的,而影响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要素有哪些?这些影响要素又是如何形成?其影响机理是什么?例如,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那么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如何产生的?其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其产生过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因此,研究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要素必须以居民个人的消费需求为基础,系统分析影响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因素,找出影响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以此为基础,对居民个人消费需求进行汇总和归纳,从而数理推导出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要素。

理论推导的假定条件:其一,居民消费需求是由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个人消费需求构成的;其二,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等于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乘以居民个人消费倾向;其三,国民收入按收入分配主体在政府、企业及居民部门进行分配,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及居民部门收入;其四,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人数相对不变。

理论推导的步骤:根据以上数理推导的思路分析与假定条件,可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要素进行数理推导。具体步骤如下:

四、实证分析:要素的影响效应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整理

根据居民消费总需求形成要素的数理推导结果,实证分析各要素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影响效应。应选择的变量分别为:居民消费总需求(Ct)、国民收入(Yt)、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的分配比例(DRt)、居民部门收入在居民个体之间的分配比例(nit)及居民个人的消费倾向(bit)。

本文选取1978—2010年间各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居民消费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的分配比例数据,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8—2012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2年)中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数据整理获得;居民部门收入在居民个体之间的分配比例(nit)数据难以获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居民部门收入在居民个体之间的分配状况,具体表现为居民个人或不同类别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特征明显,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替代变量,记为n.,比值越接近于1则居民部门收入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小,分配越公平,其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居民个人的消费倾向(bit)数据很难获得,用不同时期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替代变量,记为bt,其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为消除价格与数据波动因素的影响,以1978为基期分别对以上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价格指数平减,并取对数,分别记为LnCt、LnYt、LnDRt、Lnnt及Lnbt,如下表所示。

(二)研究模型

本文拟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及卡尔曼滤波法,实证分析各要素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可设立以下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假定参数由描述,则:

1.国民收入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动态影响效应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国民收入弹性系数较大,且为正值。从弹性的变化过程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9年期间该阶段国民收入弹性系数波动较大,绝大多数年份大于1。1978—1980年是市场开放初期,取消粮、棉、油布等生活必需品消费的票证限制,短期释放了长期被压制的居民消费需求,弹性较大;随后居民消费在数量上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开始表现为消费结构的升级(1981—1984年),偏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同期国内供给能力,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受到了限制,弹性大幅波动;随着国内耐用消费品的供给能力增强(1985—1989年),居民消费总需求增长的结构瓶颈有所缓解,国民收入弹性系数略有增长。第二阶段是1990-2010年期间。该阶段国民收入弹性系数小幅下降,趋向稳定于0.96。1990年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内消费品供给充裕,居民消费总需求增长的国民收入制约逐渐消除,弹性系数趋向于稳定。可见,国民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总需求具有极大的正向影响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9.6%,极大地拉动了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

2.国民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动态影响效应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国民收入分配弹性系数较大,且为正值。1978—1989年期间,国民收入分配弹性7。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消费的“棘轮效应”,国民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影响效应较小,弹性系数值1979年为0.34、1980年为0.35;由于居民消费需求的逐步释放,国民收入分配弹性迅速增加,在1982年达到最高值2.28,随后大幅度下降至0.73。1990—2010年期间,国民收入分配弹性经过小幅调整,在2010年稳定在0.81左右。可见,国民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总需求具有很大的正向影响效应,提高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的分配比例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具有很大促进作用。然而,统计数据显示,1990—2010年期间,我国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的分配比例下降了10.7个百分点,由1990年的69.9%下降至2010年的59.2%。因而,我国国民收入的部门分配阻碍了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

3.居民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动态影响效应分析。由图3居民收入分配弹性的变化趋势看,弹性的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9年期间。该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弹性波动较大,其弹性系数值由1978年的-0.12上升至1981年的0.91,随后递减降至1989年的0.11。其中,1978—1980年居民收入分配弹性系数值为负,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会使居民消费总需求增加,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第二阶段是1990—2010年期间。居民收入分配弹性波动较小,其波动范围处于0.028~0.112区间。可见,居民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总需求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效应,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然而,自199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0.49下降至2010年的0.31,因而,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作为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替代变量,实证分析中低估了居民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影响效应。

4.居民消费倾向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动态影响效应分析。从图4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居民消费倾向弹性系数ρt为正值、且具有较大的波动性。1978—1990年期间,由于市场开放,居民消费自主权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弹性系数p1波动较大,在1982年达到了最高值1.42,随后大幅度下降至0.57,趋于稳定;1991—2005年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养老医疗等相关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居民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居民消费倾向弹性系数ρt下降至0.35;2006—2010年期间,随着我国全面推行城乡医疗体制改革、相关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居民消费倾向弹性系数ρt上升至0.49。可见,居民消费倾向对居民消费总需求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效应,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可较大程度地促进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大幅度下降,由1978年的0.94下降至2010年的0.72,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较大程度地抑制了我国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

五、研究结论

数理推导的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要素包括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分配的比例、居民部门收入在居民个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居民个人的消费倾向,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大小由其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及居民消费倾向综合决定的。因而,有效的消费需求宏观调控应以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倾向为调控对象。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配及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反映敏感。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分配份额的增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及居民消费倾向的提高,对居民消费总需求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近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抑制了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增长。

根据以上理论推导结果和实证分析,2008年至今,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1)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导向是“保增长”,以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首要目标,“保民生”处于从属地位,居民消费服务于经济增长。(2)对居民消费总需求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要素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认识,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消费需求调控对象的选择单一、缺乏系统性。在经济实践中,经常惯性的以国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倾向为调控对象,忽略了国民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作为调控对象的选择。(3)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更多侧重于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和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而对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不够,致使国民收入在居民部门分配份额减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其中,居民消费倾向由于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支配,从长期来看呈下降趋势。宏观调控政策对居民消费倾向的调控,只能在某一时期可能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或遏制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趋势。因而,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调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有效性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