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洪元
陈八斤:寻梦东太湖 实现湿地梦
文│周洪元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有人说,太湖是圣母无意丢落的一颗明珠。晨曦起时,在游轮上欣赏东太湖的烟波,总会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神清气爽的感觉。碧绿的湖水中,不时有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跃出水面,好不热闹。湖风带着浪花朝水天相接的远方涌去,一层高过一层,犹如千万匹骏马在飞奔,一会儿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渔业是太湖的精髓和文化标杆。两千多年前,从范蠡“泛舟游五湖”的时候起,太湖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所出产的“太湖三白”、太湖蟹等,更是久负盛名,蜚声中外。
2006年,为恢复太湖自然环境,东太湖开始拆除围网,美食和生态是否能够共存,成为那几年苏州市民最关心的话题。
2007年9月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国务院专门在江苏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部门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当年,渔民陈八斤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从湖上搬到湖岸。同时,还对控制渔民在太湖围网养殖,营造太湖良好水环境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005年,身为吴中区政协委员的陈八斤与三四十人一起书写联名信,上书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提出了拆除太湖围网的强烈意愿。陈八斤说:“拆除围网,是为了保护太湖水质,清污泥,让太湖里的鱼类和螃蟹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围网拆除期间,陈八斤做了不少当地渔民的思想工作,同他们一个个聊保护水质、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性。陈八斤说,做渔民的,不能只考虑自己这一代人的利益,要考虑下一代怎么办?子子孙孙怎么办?作为世代生活在太湖边的渔民,陈八斤对太湖有着深厚的感情,显然也思考得更多、更长远。
●栗寒生(栗裕大将之子)与陈八斤在太湖生态渔村合影留念。
太湖生态渔村,位于东太湖岸边。渔村窗外,太湖万顷碧波,风光无限。太湖生态渔村是陈八斤2008年带着太湖沿岸三十多家渔民共同搞起来的。陈八斤说,太湖湖面开阔,水质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是太湖大闸蟹生长的理想之地,使太湖大闸蟹形成“青壳、白肚、金爪、黄毛、体壮”的特点。带着渔民一起搞渔村,不仅能把太湖里的野生鱼、虾、蟹等水产品通过自己的鱼馆做成美味可口的营养美食,同时也能带动渔民共同致富。
苏州市吴中区八斤蟹业专业合作社,从成立时30多位社员现发展到80多位社员,300多户渔民在理事长陈八斤带领下,从事太湖大闸蟹养殖和销售。去年光合作社养殖的“八斤牌”太湖大闸销售就近7000多万元,“八斤牌”太湖大闸蟹一直以来深受上海、广东、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地客户的欢迎。八斤蟹业专业合作社让2000多位太湖生态渔村人走上了致富小康路。50多岁的残废军人张小弟逢人就说,自己加入合作社后,理事长陈八斤不但教他养蟹和无私地提供养殖技术,还帮助他家解决近百万资金周转,发展养殖致富。使自己由原来的贫困户改变成了渔村的富裕户。
陈八斤美丽的中国梦是什么?他有着湿地梦——他决心将他的太湖生态渔村建设成一个三百亩面积的湿地公园。在陈八斤的笔记本上,清清楚楚地记下了市委副书记陈振一提出的五点要求,一要推动造林绿化上新水平,坚持把山水田林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体谋划,科学布局,确保森林资源总量稳中有升;二要推动推动森林资源保护上新水平,坚持种管并重,依法造林、管林、用林,切实保护好、利用好森林资源;三要推动湿地保护管理上新水平,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加快市级湿地公园建设,加快从“景观美化”向“生态改善”转变,加快“千园一面”向“一园一法”转变,着力拓展湿地综合功能;四要推动兴林富民上新水平,保障果茶花产业稳面增效,促进林木树苗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发展;五要推动科技兴林上新水平,加大信息技术在森林防火、林业执法、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力度。
当我们离开太湖生态渔村时,憨厚老实的陈八斤说了一段话让在场人十分感动:太湖是抗日革命根据地,我的梦想是投资500万元建设一个太湖渔民革命纪念馆。这也是我们走上致富小康的太湖生态渔村人的共同梦想,幸福也不能忘记革命前辈。
(作者系苏州今日信息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