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雄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 201203)
隋唐前与医药卫生相关的重要陶瓷器鉴赏
张奕雄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201203)
我国历朝历代,陶瓷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不同时期,出现的器物形制和功能均有所不同。本文以隋唐前的陶瓷器品类进行分析,分离出与我国古时医药卫生相关的重要陶瓷器种类,从中国医药学发展的角度,对其胎质、工艺、器型、纹饰、功能等进行鉴赏。
医药陶瓷卫生
中国陶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群时期、血缘家庭公社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从采集、渔猎过度到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它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并继续扩大到工具的领域。
另一方面,原始人在与大自然搏斗时,在险恶的坏境中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会使很多人丧命在如今看来普通的疾病中。久而久之,原始人创造了一些治病的方法。然而,这并不足以很好地延长他们本身的寿命,直到了解如何用火,便有了最早的卫生保健。生食到熟食的转变,让他们生活的健康系数大大提高。当然有了火和食物,还需烹煮食物的器具。
这时,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让他们的定居生活开始稳定,人类能更好地获取健康的食物,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以及有效控制发病率的效果,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不断延长。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末病。药食同源,预防胜于治疗。我国医学的宗旨本就如此。因此古陶器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夏王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看,夏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而其中也有出土成组的陶质酒器,有觚、爵、斝等器型。
夏朝以灰黑陶器居多,同时也有杂质较少的粘土烧制的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商朝随着工艺的提升,陶器的品种较夏朝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的提高,开始出现以各种纹饰进行装饰,到了中期,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更烧制有原始瓷器。纹饰的不同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至西周、春秋时期,灰陶品种逐渐减少,约有十几种,只有夏商时期的一半左右,器表花纹也日趋简化。
虽然对人工酿酒的起始时代,《战国策》与《说文解字》等古文献记载不一,但结合考古发掘至少能说明夏代已有酿酒技术。酒由五谷酿制,当时可能作为一种饮料,然在长期的饮酒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其对人体的微妙之处。少饮通经活血,精神振奋,多饮更会麻醉神经。而《黄帝内经》中对酒的治疗作用记载,可见其早在防病治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酒为百药之长”之称由来已久。到了商代,酒更成了祭祀用品。
除了觚、爵,夏商时期出现的盉也是盛酒器的一种,通常造型是深腹圆口,前流后柄。商代见有直口微外撇,肩部一侧置管状流,另一侧为牺首型柄園底,下有三足的盉。作为饮器,无需施以高温烹煮食物,故多以胎质相对疏松的灰陶制成。
斝也是古代汉族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如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饕餮纹陶斝便是其典型样式。
商代时期还有中国最早的建筑陶器—陶水管。陶水管的出现能有效地控制了水流的流向,把排放的废水更有效地集中起来,缩小对周围环境和土壤的污染。环境的提升当然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同时也反映当时环境和卫生情况。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圆型下水道管以及秦代秦代五角形陶水管是其典型样式。
战国时期,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劳动力的增多,使社会生产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至秦汉时期,制陶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中央控制的陶业作坊和私人经营的制陶作坊。建筑材料和日用陶器也大量产出,陶质也变得复杂多变,当然基本还是以泥质灰陶居多,也有夹砂的红陶等,汉代早期,硬釉陶也开始出现。又因汉代盛行随葬风俗,更出现了很多盘、杯、盒等明器,至东汉则有了灶、井、炉以及狗、猪、羊等家畜的圈舍模型。这些随葬品反应某些墓主人身前富足生活和名贵身份的同时,也反映出与中国医学相关的某些卫生信息。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出的出土于河南郑州郊区的汉代陶厕猪圈,厕所与猪圈分离,反映西汉时期的环境卫生情况。
东汉的《说文》中有解释,“灶,炊穴也”。据考古研究发现,灶始于秦,西汉早期为立体长方形,灶面上有大灶眼,上置甑、釜等炊具,前有灶门,后有烟囱,灶面无纹饰;到了晚期,纹饰开始反复出现,灶眼增多,多则5个,少则3个,灶边和灶门两则则开始刻有各种动物、人物等纹饰,如鱼纹。灶具的出现和普及,让当时的人们能更好的烹煮食物,药食同源,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药汤剂的制作和使用已有了相当的基础。
陶井始于汉武帝时期,井身上大下小,底平,井栏与井身分离。至西汉晚期,变为只有井栏没有井身的陶井。至东汉中期,井栏则与井身合为一体,更设井架和滑轮。纹饰方面有划纹、绳纹等,彩绘的则有红、褐、黄、绿等,色彩丰富,纹饰刻画生动,展现出一定的艺术魅力。饮水卫生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关键,夏代已有“伯益作井”的记载,凿井而饮更是保障饮水卫生的重要创造发明。
东汉时期发明的瓷器,为以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烧制瓷器的生产技术已进入更成熟的阶段。其间,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间有黑瓷。但由于当时对瓷土的提炼技术有限,所采用的原料含有杂质较多,反而对釉起衬托作用,所制瓷器色调比较雅静。瓷器的发展,使陶器更多用于它处,而之前普遍使用的陶器,至这时期作为日用器的数量反而减少,大量作为明器。
这一时期,同样出现了很多与卫生相关的陶瓷器具,例如瓷唾壶,也叫“唾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普遍的卫生器具。从晋人贺循《葬经》一书中得知,唾壶是当时常用的随葬品之一,在六朝墓葬中常有出土,生产数量也较大。当时的早期瓷唾壶线条优美,大
············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到了后期,各方面逐步简化,成了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东晋德清窑黑釉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如温州博物馆藏有南朝瓯窑青釉唾壶,粗颈盘口壶除底外通体施青黄色釉,匀净透明,细颈盘口壶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色纯正。南朝时,有些还配有盖和托盘,让人觉得更卫生实用。
虎子是源自战国的盛器,流行与汉及两晋,以器型酷似虎而得名。战国、西汉时有铜虎子,东汉时有釉陶虎子,至西晋时又出现一种圆球腹平底没有虎形装饰的虎子,但数量较少。直至东晋、南北朝时期,圆形瓷虎子开始盛行。虎子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如作为溺器显然能表现当时社会的卫生状态。
以上便是隋唐前与医药卫生相关的重要陶瓷器种类。当然还有很多未曾提到的器形。始于北宋,兴于明清至今的紫砂壶,因有神农尝百草之说,自然也能与医药卫生挂钩。又如瓷研钵、瓷药瓶、瓷药罐等。可见南北朝之后,由于制瓷工艺的进一步提高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医药卫生相关的陶瓷器还在一一出现。
[1]冯先铭.《中国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 998年.
[2]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团结出版社,201 1年.
[3]吴宏放.葫芦型瓷器欣赏的文化视角.《文物鉴定与鉴赏》,201 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