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瑶 吴悦
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寄寓情感、慰藉心灵的重要载体,古代文人们无论“穷”“达”,均能将自己或豪迈、或悲悯、或隐逸、或不平的各种情怀融入山水画之中。一幅好的山水画,不仅能画出山水的自然气韵,体现画家的人格魅力,亦能使欣赏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安庆市博物馆收藏的陈崇光水墨山水长卷,即是这样一幅具有深远意境的佳作。
陈崇光水墨山水长卷,纵24厘米,横213厘米,绘制了天台山山谷中的一段风景。画中重丘复岭,草木丰茂,几处房屋于云雾中若隐若现,两条溪流从丘峦间流出,涧间溪石累累,水草挺立。左侧溪流流出处可见瀑布,附近高台上静坐两人,似在垂钓,又似在谈经论道。
画幅左侧的山峦渐渐虚去,空白处以行草书题诗三首:“云外结蔀茨,木末通樵路。行歌不见人,苍苍入烟雾。”“结屋天台顶,风吹芝术香。流云穿户牖,不觉湿衣裳。”“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杜陵诗似画,曹霸笔疑仙。”款署:“辛卯春日,仿大涤堂笔,若木。”下钤“陈伯子”“若木”篆体朱文印二方。
这三首题画诗文字朴实,意境深邃,既点明了画题,又深化了画意。诗文巧妙地通过对“行歌”“流云”“瀑泉”的描写,调动了观者的听觉、嗅觉、触觉,使人在欣赏画中美景的同时,似乎听到了云雾深处的樵歌声声、泉声潺潺,闻到了灵芝药草的芳香,感觉到了流云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这三首诗与书、画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可谓诗书画合璧的佳作,充分展现了作者在诗书画三方面的深厚造诣。
陈崇光(1838—1896年),是继“扬州八怪”之后在清中期的扬州画坛首屈一指的杰出画家。原名炤,字崇光,后改字若木、栎生,号纯道人,为著名画家虞蟾的弟子。他早年做过雕花工,亦曾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后与老师虞蟾一起赴天京(今南京)绘制壁画。由于他曾大量临摹宋元名人真迹,并认真钻研,故作品力追宋元,画艺精湛,花鸟、人物、草虫、山水兼长,尤擅双钩花卉。他在诗文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有《一沤吟馆选集》传世。
陈崇光的画名极少被画传所记载,但他的画作在当时颇具盛名,时人常重金求购。历来众多书画大师也对其备加推崇,著名山水大师黄宾虹曾师从陈崇光学习花鸟画,并在其《古画微》中盛赞其“画山水人物花鸟俱工,沉着古厚,力追宋元”。著名海上大师吴昌硕亦曾在观赏陈崇光《拟柯丹丘墨竹》图后,在题跋中赞其“笔古法严,妙意从草篆中流出,于六法之外又见绝技,若木道人真神龙矣”。
这幅长卷为陈崇光仿照清代书画大家石涛笔法的作品,作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其去世前五年所作,是年52岁。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陈崇光定居扬州,过着靠卖画为生的困顿生活,先后两任妻子均因病早逝,他自己晚年也罹受“狂疾”之苦,饱尝世俗的白眼。据王鉴在《一沤吟馆选集》序中记载,当时扬州的“乡之长老,目为畸人……发长如囚,尘垢满爪,唇齿翕张,进有所语,亦不辨为何辞,所偕多穷士,时集烟寮酒市间”。另有清末民初文学家李涵秋在《涵秋笔记》中记载了一段轶事,说陈崇光晚年虽生活拮据,但仍不愿以高酬将画作卖于其鄙薄之人,某“市侩”重金求其画遭拒后,假扮成文人雅士,又利用其嗜吸“阿芙蓉”(即鸦片)的弱点,设计骗去其画作。由此可见,晚年的陈崇光虽患“狂疾”,性情仍然高傲而狷介,与世俗格格不入。再加上家庭生活的不幸,他的内心必定是十分痛苦的,甚至已到了靠吸食鸦片来消极避世的地步。由此亦可推测,其晚年所患的“狂疾”可能多少与嗜吸鸦片有关。
虽然生活落魄,但晚年的陈崇光却仍然不趋炎附势,作画严谨,表现了高洁的人格品质。据《清稗类钞·艺术类》载,陈崇光作画“颇为矜重,稍不惬意,必寸裂去”“志气高盛,寒素之士求其画,无论识与不识,欣然命笔,下至佣保,求亦为应,富贵显官致金求之,或迟迟以应,一迫促之,则束之高阁,再请而不得矣”。
很多书画家评论家认为,陈崇光晚年患了“狂疾”以后,作品反而愈加苍老,更具个人风格。《清稗类钞·艺术类》亦评价道,陈崇光“病狂之后,则任笔为之,不得详检。然其精到处,固不减曩者,而超逸之气转过之”。从这幅作品看,果然此言不虚。
观此长卷,主要以渴笔细线勾勒山石脉络、水纹和云雾等,山石稍加淡墨皴染,以突出山体的自然雄浑,水纹和云雾笔触简练流畅,极具动感;以浓墨点写草木,采用勾、圈、写等多种手法,加上遍布全图、恣意挥洒的苔点,展现了山谷中山体苍润、草木葱茏、水雾氤氲的景象。作品用笔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乍看感觉逸笔草草,细看却是不拘泥于技法,用笔老辣纵横,气韵于笔飞墨舞间自然呈现。作品以“局部截取式”的构图法,既突出了天台山的高峻雄伟,又成功地将观者的思绪引领至画外,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整幅画作墨色浓淡干湿的搭配恰到好处,空间感较强,繁而不乱,超凡脱俗,极具苍郁之气。
画中所绘的天台山位于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境内,地域广大,山水神秀,自古即为隐逸文人首选的风水宝地,素有“世外桃源”“人间天堂”之称,是隐逸文化的象征。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陈崇光对天台山上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也能看到他笔端流露出的愤懑失意的情绪。他不仅用那纵横挥洒的笔触来宣泄这种情绪,也以这幅作品为载体,与具有相似遭际的杜甫、曹霸、石涛等先贤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神交。
题画诗中“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一句,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的第六首,原诗为:“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在这首诗中,杜甫也描绘了一处山明水秀、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早年的杜甫满怀着忠君报国的政治理想,却屡遭排挤,不能如愿。安史之乱后,更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陈崇光因与杜甫在思想上的共鸣,将杜甫的诗意与自己理想中的人间仙境结合起来,创作了这幅天台胜境图。“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一句,既是这三首题画诗的诗眼,也点明此幅长卷实际上是一幅杜甫诗意图。
题画诗最后一句提到的曹霸,是唐代著名画家,以画马闻名于世,是唐代著名画马大师韩干的老师。他画艺精湛,不慕名利,早年曾为唐朝宫廷御用画家。安史之乱后,因得罪权贵,被削职为民,过着游离失所的生活,仅靠给人画肖像画为生。杜甫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及《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盛赞曹霸的画艺,感伤他坎坷的遭遇,成为千古流传的诗画结合的佳话。
与这幅画作关联的另一名先贤石涛,为清初著名绘画大师,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等。石涛生于明朝末年,原为明朝宗室,明朝灭亡后,被迫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晚年流落到扬州,疾病缠身,生活窘迫,也是靠卖画维持生计。
杜甫、曹霸、石涛三人,和陈崇光一样,都是才华横溢却命途坎坷、未得善终的人物。陈崇光以杜甫诗意为画,以曹霸自比,以笔墨会石涛,以诗文唱和杜甫,纵情抒写了他愤世嫉俗、抑郁不平的愤懑心情,表达了他对远离世俗、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生活的渴望。这些情绪从他的笔端痛快淋漓地流泻出来,与他理想中至美的山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气韵生动、意境悠长的艺术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