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研究述评

2015-04-13 14:28王晓辉刘昊龙
商场现代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平衡共生模式

王晓辉 刘昊龙

摘 要: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战略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价值导向为标准,将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研究分为战略绩效评价平衡模式、战略绩效评价棱柱模式和战略绩效评价共生模式。战略绩效评价平衡模式和战略绩效评价棱柱模式,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表现出一定局限性,而共生理论为战略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为构建全面、共赢的绩效评价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战略绩效;平衡;共生;模式

一、引言

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如果你不能正确的评价,你就无法正确的管理”。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卓越的绩效评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模式一词,其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具体的、客观的标准样式。据此,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是指结合企业战略,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及企业自身运行规律,选择特定的标准样式,综合、全面、动态地衡量战略目标,并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基于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价值指标的视角,本文将战略绩效评价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平衡模式、棱柱模式和共生模式,并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

1.平衡模式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平衡模式,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注重协调企业经营活动各个层面以及最终经营成果之间的动态关系,其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是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SC),随后卡普兰和诺顿二人又在BSC的基础上于2004年提出了战略地图,运用价值链思想和企业资本准备度的概念,详细论述了BSC四个维度间的因果驱动关系,使绩效评价真正进入到战略性绩效评价时代。

刘运国等人(2007)认为企业战略绩效衡量的核心在于企业经营战略、利润驱动因素与最终财务成果的有效配合,提出了四个维度的之间的逻辑关系,即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和改善运营流程,提升顾客满意度并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好的绩效结果。尹建海等人(2008)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从顾客角度、内部流程、未来发展、公司财务以及社会生态五个维度,构建了增强型平衡计分卡(EBSC-IN)战略绩效评价框架。饶蓝等人(2009)将BSC和关键绩效评价方法(KPI)相结合,根据对企业价值创造核心流程的分析,构建了含有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果指标和关键绩效指标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在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平衡模式之下,学者的研究成果中通常存在两种不同的策略化应用。其一,如刘运国和饶蓝等人,将平衡计分卡和传统绩效评价相结合,利用EVA和KPI等方法的测评思路,确定衡量企业经营成果和价值创造流程的关键点,将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管理活动与财务业绩有机统一起来,并以此构建平衡计分卡四大维度的具体指标。其二,如尹建海等人,根据企业具体的经营特点及战略目标,通过不同的视角,扩充企业战略绩效的评价维度,构建增强型平衡计分卡,并通过网络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2.棱柱模式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棱柱模式,强调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优化为导向,注重企业战略、流程和能力的同步协调,其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是安迪·尼利和克里斯·亚当斯于1999年提出的绩效三棱柱模型(Performance Prism)。它弥补了原有战略绩效评价系统过于偏重公司股东利益之缺陷,以利益相关方价值实现为最终目标。在各维度关系的认识上,学者们通常认为满足利益相关方需求是起点,获得利益相关方贡献是目标,战略是其需求满足的具体策略,流程是战略执行的制度保证,而能力是维系流程的支撑措施。

姜英兵(2002)认为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是确定利益相关方诉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反馈贡献,通过战略的执行、流程的完善、能力的提升,将价值更加高效的让渡于利益相关方。王普查(2006)认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摩擦或导致企业价值的连续性损耗,为此应在战略绩效评价模式应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目标,为此构建了包含供应商、流程、顾客、财务、创新与成长五个维度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卞继红(2010)根据利益相关方的特征,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利益相关者贡献五个维度对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了综合评价。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棱柱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和贡献为核心,强调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为战略绩效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指标选择依据和评价框架借鉴。总体上而言,基于棱柱模式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少,远不如平衡模式的应用丰富,主要原因在于棱柱模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暴露出了衍生指标过多、非财务变量难以度量、指标选择标准不明晰等诸多问题。

3.共生模式

共生理论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首先提出,20世纪中叶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共生理论要求企业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维护利益相关方价值,促进并维系和谐、互利、共赢的商业关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正逐渐被应用到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实践当中,成为一种全新的视角。企业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形成了对特定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并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共生关系,评价企业战略绩效的核心,在于衡量特定共生单元在某一共生模式下对共生环境的适应程度。

徐光华等人(2008)将企业战略绩效归纳为一个包含经营绩效、财务绩效、社会绩效三个部分的闭合绩效链条,形成相互驱动不断循环的“时钟模型”。李灿(2010)认为战略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观测企业的运行状况,促进企业同利益主体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均衡发展,因此从外部监督层、核心利益层、战略管理层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欧阳翰夫(2012)以共生理论为基础,从学习与创新、组织管理、客户关系等方面衡量经营绩效,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考察财务绩效,从劳动就业、商业道德等方面考核社会绩效,构建了详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共生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绩效评价融入了共生理论的新理念。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共生理论在战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突破了平衡模式和棱柱模式的理论研究瓶颈,学者们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传统的绩效评价模式缺失社会责任这一现状,将社会责任引入企业战略绩效的评价体系当中,构建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模式,成为战略绩效评价模式的又一全新视角,揭示了企业的价值观取向,适应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学者如何将战略绩效评价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建立理想的互惠共生绩效评价模式,企业如何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量体裁衣,制定出适合自身的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是本文的重要落脚点。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平衡模式试图通过指标间的平衡保证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但这种平衡只是一种短期的、相对的平衡。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棱柱模式虽然克服了只强调股东和客户利益的弊端,但最大的局限在于没有意识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因素的存在。共生理论的本质是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比,它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兼容和拓展。它打破了以往绩效评价模式理论研究的瓶颈,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共生模式正是基于共生理论这一平台,把社会绩效全面引入战略绩效评价模式当中,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共赢,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企业业绩评价模式选择[J].管理世界,2004,04:82-91;116.

[2]张浩,何明珂,张铁男等.基于熵值法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07:171-173.

[3]Kaplan Robert S,Norton David P. Measuring the strategic readiness of intangible asset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2.

[4]Daniel B Waggoner,Andy D Neely,Mike P. Kennerley. The forces that shape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9,60.

[5]Najmi, Manoochehr,Etebari, et al.A framework to review Performance Pr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2,3210.

[6]Pauline Deutz,Donald I. Lyons. Editorial: Industrial Symbiosis -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Development[J]. Regional Studies,2008,4210.

[7]David Gibbs. Industrial Symbiosis and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J]. Geography Compass,2008,24.

猜你喜欢
平衡共生模式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