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童
摘 要: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相关的融资业务也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业务之一,但是介于我国大部分银行此类业务的开展尚在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文章基于此,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其优化原则,同时提出一些风险管控策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控;商业银行
一、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识别控制能力欠缺
目前来说,银行的各项指标逐年增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经营部门为完成中收指标,会大大增加申请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的比重。为了赶任务,超指标,有些缺乏国际业务知识的甚至没有做过国际业务的新手客户经理,未经过任何培训就办理业务,他们对国际业务结算规则不了解,对其融资业务风险程度更是知之甚少,办理业务前并未对客户整体状况进行充分了解,也未确定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在总、分行各项任务和利益的驱动下,贷前准备不充分事后补资料的现象不占少数。风险审批部门相关人员对国际业务不熟悉,只有一、两个人有过从事国际业务经验,有些人员会凭感觉,以前做过这样的业务就可以做,没做过则咨询国际业务人员,而事实上国际业务人员在业务技能上较精通,但从风险把控方面相对欠缺。国际业务人员通常只对业务技术层面熟练掌握,基本没有从事业务经营或风险管理工作的经验,在业务风险防范等方面也是局限于一些已发生过的人人皆知的风险案例,而对整体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了解程度还很欠缺。
银行上述各环节岗位有些员工对贸易融资风险尚存在粗浅的认识,对国际业务一知半解,想当然得办理业务,给银行融资业务埋下风险隐患;也有一些员工因不了解国际业务,不能正视国际业务的发展,认为风险大难度大,因不懂怎样防控风险而又怕有风险产生而持有过分保守的态度,不涉足国际业务领域,错过了一些原本可能稳健发展的客户群体,而影响了国际业务的健康正常发展。造成了目前银行整体国际贸易融资水平相对薄弱,团队竞争性不强,风险识别防范能力有待提高的局面。
2.融资风险防控手段相对落后
虽然本行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规定,但由于制度不够完善,在传统经营方式环境下,使得制度执行比较随意,缺乏实质性内容,起不到良好的内控效果。完善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须利用先进科学的手段对分行各部门各业务环节进度进行监督管理,并协调部门间的协同互助。但目前而言,本行虽然已建立了风险管理系统,但其功能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并未完全起到其风险管理的作用。尚处在半人工的管理状态,而且在贸易融资业务的办理流程上各环节的协调和配合不到位。例如:国际业务人员只看单据条款,对企业总体情况了解甚少;而业务经营人员为达到尽快办理融资业务之目的,只负责将资料准备齐全,而并未认真审核相关单据,甚至一无所知,对国际业务人员过分依赖;风险管理审批人员侧重于贷前审查,重点审核企业经营状况,而对业务单据情况、贷后审查等管理不够谨慎,流于形式现象频繁。
总之,各部门各环节独立行事,缺乏统一协调性和资源共享性,可能造成某环节被忽略或重复劳动的局面。因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明细的职责划分标准和考核制度,遇到问题各部门容易相互推诿,使得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各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潜在风险。
3.国际贸易融资授信准入未做到差异化管理
银行在营销策略方面,一直是延用同一授信制度,统一经营思路的政策,没有做到因企业所处行业、区域等因素的差异而区别对待,缺乏个性化经营理念。尽管去年银行已开始分析并研究差异化经营准入政策,未体现出实效性,但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对风险管理的个性化指导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原则
1.风险分散原则
分散风险是指将资金分配在多种资产上,而这些资产的回报率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以达分散风险的目的。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既然追求收益就一定伴随着风险,所以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项目组合时,尽量将业务分散在多个关联不是很密切或风险点不同的产品项目上,即“多元化项目”,这样做既可以降低风险,又不会损及收益。其理论基础源于资产组和理论,即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对象,由马可维茨模型可知,为了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我们应该尽量选择那些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例如:对企业可进行在同一时期进行人民币与美元两个币种的贸易融资产品,这样可以将汇率风险分散。
2.风险回避原则
风险回避:是指在完成融资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后,若发现该融资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可能的损失也十分大,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对策来防控风险时,应采取放弃项目、放弃原有融资计划或改变目标等方法,使该项目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尤其是涉及到各种约束、规划和禁令时。抑制风险的关键在于能够及时发现风险产生的前兆,要具备灵敏的市场嗅觉,但该原则在市场风险面前作用有限,因为市场有时变化太快,当我们发现不利信号时,风险也许已经成为事实了。例如:在某企业申请开立信用证过程中,当发现该企业在其他银行产生垫款,长时间未能还清,应立即停止为该企业办理一切融资业务,避免到时信用证不能偿付给银行造成损失。
3.风险转移原则
转移风险,是一种事前控制融资风险的有效手段。指银行以某种方式,将可能发生的融资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以保证银行自身信贷资产的安全。通过风险转移而得到保障,是最有效、应用范围最广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就是其中之一。风险转移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三类:一是合同转移,即根据合同法,通过与有关方面签订连带责任风险在内的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另一方。二是采取保险形式,对那些属于保险公司开保的险种,可通过投保的方式把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至保险公司。三是利用各种风险交易工具转嫁风险,例如:远期结售汇业务、掉期业务将汇率锁定并将保证金开立定期存单,以此来锁定汇率、利率转嫁市场风险。
4.风险保险与补偿原则
风险保险是指以银行和进出口企业的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确保其资产在发生风险后所受损失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相补偿。险补偿原则是指在国际贸易融资中,融资方在风险发生后遭受资产损失,而为了补偿的损失,于是对融资抵押品进行拍卖,从而获得相应的补偿以偿还贷款。
三、南京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1.风险分散策略
风险分散策略是指我行通过资产结构、融资方式等多样化来最大程度实现分散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达到资产保值或增利的目的。具体分散风险的形式主要包括产品种类分散、授信期限分散以及融资对象分散三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种类风险的分散。产品种类分散是指针对同一客户实施不同贸易融资产品种类组合的方式,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由于不同融资产品的风险系数不同,所以银行应采取产品种类组合的方式来实现组合风险可控的效果。第二,分散融资产品授信期限风险。的指银行授信部门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将不同期限的产品进行组合予以授信,达到风险分散可控的目的。通常,融资业务的风险度与其期限长短是正相关的,申请越长的融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如果一个企业融资业务并未经过搭配组合分散成不同融资产品,只是办理了一笔期限较长的融资业务,则必定增加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隐患,还会令企业的支出增加。所以银行其倾向于提供较短期限的贸易融资业务产品。第三,分散融资对象风险。是指最大限度将融资产品散到不同的且关联性较低(的企业中去,尽量避免授信过度集中到少数几个大的客户。
其一,进口贸易融资产品。(1)进口信用证业务风险分散策略在为企业办理对外开立信用证时,可建议企业同时购入一定比例美元开立定期美元保证金,这样即分散了汇率风险,又提供了一定保障。(2)进口押汇业务风险分散策略在我行为企业办理美元押汇时,可同时为其办理远期售汇业务进行汇率锁定以分散汇率风险。
其二,出口贸易融资产品。(1)出口押汇风险分散:单证相符出口押汇与出口信用证保兑等业务由于货权可控、风险较小,深得银行的喜爱;(2)打包贷款风险分散:打包贷款以人民币融资时,同时建议为其办理远期结汇进行汇率锁定以分散汇率风险。
2.风险回避策略
针对已经暴露的贸易融资风险,我行应当采取果断措施来抑制风险造成后果的恶化以及风险的破坏程度。该策略主要针对高风险企业或授信金额较大的企业等。我行在进行授信额度综合审批方面,制定了系统化的制度规定:针对风险较高但是已审批了授信额度的企业,会采取如下措施:(1)将其授信额度减少或锁定最高额度不再额外追加授信。已经起用授信额度的企业,务必加大关注力度,若监控到其资金周转困难、资信度下降等问题,需当即停止新增其授信,提前收取融资款项,最大限度减少损失。(2)采取追加担保的措施,包括追加担保金额、资产抵押数量、担保人等方式。立即利用法律手段,执行保全方案,当融资申请人资金周转困难或破产,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地位较高,较先获取到偿付款项,从而减少资金损失。
3.南京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移策略
风险转移的概念是指通过担保或其他合同或非合同方式将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转嫁给第三方主体的方法。银行的主要措施是把风险转移给担保人,或者处置抵(质)押品抵消风险。目前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对抵(质)押物担保人进行充分审查以及贷后跟踪管理。因该担方式为银行最终提供了最终还款来源的保证,当前银行基本均采取该手段来实现风险转移。此外,通过保险补偿也是一种风险转移的途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外贸企业以及银行的综合管理水平与经营理念决定了银行融资业务的风险防控水平。银行如果能做到恰当合理的采取正确的风险防控措施,就可以做到减少贸易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将晓全,丁秀英.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与防范研究.青海金融,2006(12):38-41.
[2]黄海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新金融,2006(1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