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解郁法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3 2例临床观察

2015-04-12 09:20:34任永丽卢晓琳
江苏中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泻法督脉针刺

韩 阳 任永丽 牟 蛟 卢晓琳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提高,糖尿病伴发抑郁的患者人口基数也在增加。以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1]。而且糖尿病并发抑郁的自杀率及死亡率也会明显增加[2]。所以对于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防治迫在眉睫。近年来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抑郁症具有较理想的疗效[3],笔者在对32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行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调神解郁法针刺治疗,并设糖尿病基础治疗组32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糖尿病科就诊的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64例,采用SPSS13.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2 例,女 20 例;年龄平均(53.62±7.35)岁;糖尿病病程(13.03±5.22)年。 对照组 32例:男 9例,女 23例;年龄平均(52.81±7.80)岁;糖尿病病程(13.64±5.67)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符合WHO1999年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抑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5](CCMD-3)双相障碍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HAMD-24量表评分>20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全部病例均符合郁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症见:忧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或不思饮食,失眠多梦,易怒善哭等症。舌红少苔或苔薄,脉弦或弦细。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在75岁以下;HAMD-24量表评分值<35分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意识清楚,无失语,无智能障碍,能理解抑郁量表中内容并知情同意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状态;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及家族史;存在典型精神分裂性症状;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或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近1个月内曾进行抗抑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糖尿病教育,通过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常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进行糖尿病基础治疗。

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调神解郁法针刺治疗。处方:上星透百会,印堂,尺泽,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三阴交,复溜,太冲,行间。手法:上星透百会,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泻法1min,印堂行小幅度捻转泻法1min,内关行提插捻转泻法1min,尺泽行捻转补法,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血海行捻转泻法,阳陵泉行捻转泻法,三阴交行捻转补法,复溜行捻转补法,太冲、行间行提插泻法。阴虚甚者,加肺俞、肝俞、肾俞,行捻转补法;热甚口苦者,加支沟、足临泣,行提插泻法;不寐较重者,加水沟,行雀啄刺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大便秘结者,加天枢、水道、归来,行提插泻法;心胸郁闷,情志不畅者,加膻中、中脘,行捻转泻法。每日针刺1次,留针30min。

2组疗程均为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由2名评定者对患者进行HAMD-24抑郁量表的独立评分,取平均值。观察2组治疗前后HAMD-24评分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

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郁病的疗效评定标准拟定。显效:症状消失,情绪正常;有效:症状减轻,情绪基本稳定;无效:症状、情绪均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治疗前后HAMD-24评分、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24评分、糖化血红蛋白比较(±s)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24评分、糖化血红蛋白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例数HAMD-24评分(分)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225.09±5.02 6.72±1.56 15.32±2.86**▲▲ 7.14±2.41对照组 3224.97±4.94 22.42±4.54* 7.26±2.86 6.74±1.63

3.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5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现3例皮下出血,后吸收自愈;对照组出现1例失眠加重和出现1例心慌加重。

4 讨论

近年来,探讨糖尿病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现有的研究已表明糖尿病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饮食、神经精神、性功能方面的影响直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另一方面长时间糖尿病所致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重要原因[7]。反过来,抑郁又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饮食运动,对胰岛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使血糖控制不佳。有研究表明,37%的抑郁障碍的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8],亦有研究认为,抑郁障碍的患者糖尿病风险可能更高,达到60%[9]。二者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合并抑郁属中医学 “消渴”、“郁证”范畴。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虚无力帅血运行,血行不畅,可致瘀血内停,形成肝郁气滞血瘀之候,导致郁证的发生。《兰室秘藏》指出,消渴病人“上下齿皆麻,牙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前阴如冰,喜怒健忘”,记录了消渴病并发的神经和精神症状。而肝主疏泄,为体阴用阳之脏,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既可导致阴虚燥热,又可因之使消渴病进一步加重,二者互为因果,因此寻求切实有效的中医疗法及时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针灸治疗郁证虽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在疗效、经济和安全性方面已得到证实[10-11]。

本研究采用针刺治疗对糖尿病合并抑郁进行干预,以调神解郁、滋阴泻火、和血定志为大法。上星、百会同属督脉,督脉与冲任二脉同起胞中,贯脊属肾,其主干循行沿脊内由下而上,入络于脑,取督脉之穴,可使督脉精气充盛,督脉气盛则元气充盛,元气充盛则身体有神。百会穴位于头的巅顶部,是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多经之交会部位,上星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有清利头目之功,故针上星透百会可疏通督脉,平肝息风,填精补髓,益气养血,调神醒脑;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改善患者的左右心输出量,改善脑血氧供应,具有宁心调血安神之效;印堂清头明目,通关利窍;三阴交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合谷、太冲、血海调气理血;补益尺泽、复溜取其金水相生;行间、阳陵泉泻肝之余气。合方共奏调神解郁、滋阴泻火、和血定志之功。在调护方面,宜嘱患者移情易性,科学认识疾病,理性对待社会及家庭问题,增加运动。本研究结果亦表明,调神解郁法针刺治疗能够改善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病情发展。

[1] Anderson RJ,Freedland KE,Clouse RE,etal.The prevalence of comorbid depression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a meta-analysis.Diabetes care,2001,24(6):1069

[2] BognerHR,MoralesKH,PostEP,etal.Diabetes,Depression,and Death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depression treatment program for older adults based in primary care (PROSPECT).Diabetes care,2007,30(12):3005

[3] Andersson S,Lundeberg T.Acupuncture—from empiricism to science:Functional background to acupuncture effects in pain and disease pain and disease.Medical hypotheses,1995,45(3):271

[4] 迟家敏,主编.实用糖尿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3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5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7] 潘长玉,主编.Joslin糖尿病学.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63

[8] Knol MJ, Twisk JWR, Beekman ATF, et al.Depression asa risk factorfortheonsetoftype2 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Diabetologia,2006,49(5):837

[9] Mezuk B, Eaton WW,Albrecht S,et al.Depression and type 2 diabetesoverthe lifespan a meta-analysis.Diabetes care,2008,31(12):2383

[10] R schke J,Wolf CH,Müller MJ,et al.The benefit from whole body acupuncture in majordepression.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0,57(1):73

[11] Wu J,Yeung AS,Schnyer R,et al.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a review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iatrie,2012,57(7):397

猜你喜欢
泻法督脉针刺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太阳穴
饮食科学(2016年9期)2016-11-18 16:25:26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顺时针揉腹通便 逆时针揉腹健脾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3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