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蕾,吴振鹏,蔡吉林,万德年,杜新满,刘志朋,赵俊琳,彭国兵,王志斌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2.黄冈市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科,湖北黄冈438000;3.黄冈市中心医院信息科,湖北黄冈438000)
为了全面了解黄冈市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指导黄冈市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冈市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科于2014年7月组织人员对市内二级以上医院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开展了全面调查。
本次调查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冈市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科联合组织,调查表数据通过书面问卷、Email问卷二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包括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和专科医院,涉及黄冈市内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包括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共40家。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医院信息化组织管理、硬件建设情况、软件建设情况、信息化安全情况、信息化人员专业与学历情况、信息化技术规范情况、医护人员信息化能力要求情况、信息化投入及规划发展情况等8个部分。
本次调查采用普查的方法,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部分调查数据采用实地回访、现场座谈等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同时,顺带现场考察市内3个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累计回收问卷40份,纳入分析的有效问卷40份。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分析。
本次有效调查的医院共40家。其中黄冈市4家、黄州区2家、团风县3家、麻城市6家、红安县3家、罗田县4家、黄梅县4家、龙感湖农场1家、武穴市5家、英山县2家、蕲春县3家、浠水县3家,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和1个直辖行政单位。按医院类别分布,综合医院21家,中医医院7家,妇幼保健医院10家,专科医院2家。调查涉及到黄冈市内二级以上所有医院。
黄冈市二级以上医院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为信息科,占调查医院的60%。其他部门如财务科、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和病案科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 15%、12.5%、10%和 2.5%。
2.2.1 医院信息化人员配备
黄冈市二级以上医院信息化从业人员整体数量偏少。33家医院信息化部门工作人员数量在1-5人之间,占调查医院的82.5%,仅有7家医院的工作人员有6-10人。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信息化部门工作人员共有141人,除信息化工作外,包括病案管理、统计管理、员工培训,电话和门禁维护等人员,实际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仅有110人,平均专职从业人员为2.8人/医院。全市有6家医院(占调查总数的15.0%)没有专职的信息化从业人员。
2.2.2 医院信息化从业人员专业现状
从业人员中,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占53.8%,信息管理相关专业人员占16%。其他专业人员占16%。
2.2.3 医院信息化从业人员学历分布
医院信息化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本科以下学历人员占到55.1%,本科学历人员占48.2%,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7%。
2012-2014年黄冈市40家医院建设总投入25亿元。其中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1.2亿元,占总投入的4.8%。未来两年内计划用于医院信息化的建设资金0.9亿元,是前三年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的75.1%。黄冈市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将快速发展。
2012-2014年累计投入在200万以上的医院占参与调查医院的35%,有26家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三年累计投入在200万元以下,占到调查医院的65%,还有3家医院累?计资金投入为0,但其后期的信息化投入将相应增大。
表1 近三年医院信息化建设累计资金投入情况
按医院类别分,综合医院的信息化投入资金多,平均每家医院投入了495.4万元,而妇幼保健医院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比重大,为16.0%。
表2 不同类别医院近三年及未来两年投入资金平均值比较
按医院性质分,公办医院信息化的投资力度较大,是民办医院信息化资金投入的4倍多。
表3 不同性质医院近三年及未来两年投入资金平均值比较
2.4.1 医院信息系统硬件设备
黄冈市医院平均拥有4.5台服务器和15.8台网络交换机,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的平均拥有量为71.5台和28台,但也还有13家医院没有配置医生工作站,3家医院没有配置护士工作站,分别占调查医院的32.5%和7.5%。
表4 医院计算机硬件设备
2.4.2 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建设
问卷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软件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已建设、准备建设、无计划三种情况。除了移动临床工作平台所有医院都没有建设外,其他各种系统都有应用。其中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率为90%,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率为60.0%,LIS系统(检验管理系统)的应用率为42.5%,PACS系统(影像采集系统)的应用率为22.5%。另外,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就诊一卡通与电子健康档案、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系统应用率为30%。其他系统的应用率都较低。
表5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
医院网络安全措施采取防火墙设备的占72.5%,通过上网行为管理的占42.5%。
图1 医院网络安全措施
操作系统采用的安全措施主要是网络版反病毒软件,占55.0%。其次是软件防火墙,占30.0%。
图2 医院操作系统采用的安全措施
服务器体系结构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是选择服务器双机热备,占52.5%,但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医院占到12.5%。
图3 医院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安全措施
医院应用系统采用的安全措施主要是选择用户权限控制,占87.5%。选择多级授权密码控制和应用系统级灾难恢复控制的,各占22.5%。
图4 医院应用系统采用的安全措施
数据安全措施主要选择数据库镜像备份,占45.0%。采用数据离线存储和数据库访问监控各占 28.2%。
图5 医院数据安全措施
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医院占47.5%,有预案但不完善的医院占45.0%,而没有任何预案的医院占2.5%。
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制度和措施的医院占50.0%,有信息安全制度但措施不完善的医院占37.5%,没有指定信息安全制度和措施的医院则占7.5%。
2.6.1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使用
图6 医院信息系统中标准运用情况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运用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的占到调查医院的70%,有30%的医院没有使用任何卫生信息化标准。运用最多的标准是ICD10,占调查医院的40%。
2.6.2 医院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体系应用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全部采用统一的信息编码体系的占调查医院35%,部分采用的占调查医院45%,完全没有采用的占20%。
在采用统一信息编码体系的32家医院中,有30家医院说明了所使用的具体标准。其中,采用国家标准的占50%,自建标准的占33.3%,而采用国际标准和地区标准的医院分别占6.7%和10.0%。
黄冈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在向临床信息系统应用方向发展,但还存在着医院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医护人员软件应用水平不高、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据共享不到位、信息系统后期维护不及时、信息安全措施使用级别较低等问题。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源头上统筹协调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1]。在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做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顶层设计[2]。并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各级政府要将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建立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的监控和监管,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和短期行为,注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绩效,确保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和协调,不断强化医疗卫生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完善卫生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逐步建立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统一、互联共享、安全便捷、实时监管的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3]。
黄冈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制订,建立起各应用系统的建设标准,督促卫生医疗机构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并做好各标准之间的对接工作[2];整合现有的卫生信息化资源,完善区域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社会保障机构之间、医疗服务监管部门与医疗提供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办法[1],确保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能够顺利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现阶段,黄冈市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推进。然而,相关的卫生信息化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乡镇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几乎没有专门的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为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一是要通过“内培外引”来补充一部分信息化人才。二是可通过技术对外承包的形式将系统的硬件维护和软件管理承包给本地的IT公司,或者是有实力的二级以上医院的信息化部门。三是县级卫生主管部门组建相关的管理和维护机构,承担起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信息系统的维护功能,确保基层医院的信息系统健康、稳定地运行。
黄冈市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在近两年才得到快速发展。二级以上医院的相关技术人才储备,还无法保证现阶段全市卫生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化的高速、高效运转。成立合作互助的卫生信息化专业协会,有助于暂时缓解全市卫生信息化人才的缺口,指导和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通过合作和交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卫生信息化学术交流,组织卫生信息化新产品、新技术的观摩和学习,提高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对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开展信息化继续教育服务,提高医护人员卫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组织信息化应用技能竞赛活动,研究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技巧,提高工作效率[4]。
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卫生机构应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信息化人才发展规划,通过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5]。
黄冈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应主动牵头,与相关医学院校对接,开展“订单培养”。通过组建订单班,增加开设信息化相关课程,提高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解决当前医疗机构急需的人才缺口。
医学院校则应主动对接市场,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的专业,针对当前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编制适宜的教材,强化学生医疗信息化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解决相关人才的匮乏问题。
同时,加大对现有卫生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增设技术岗位,拓宽职称晋升渠道,充分调动卫生信息化专业人员的从业积极性;加强对信息技术专业学历人员的医学知识的培训和进修,提高卫生信息化工作人员整体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滕建荣,戚英,何炜.地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1,8(5):81-83.
[2]姚文进,路杰,张维娟.卫生信息化加大投入更需顶层设计[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6):24-28.
[3]林刚,高泽发.北京市东城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1,8(6):71-74.
[4]万德年,蔡吉林,王斯蕾等.黄冈市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4(3):59-64.
[5]高昭昇,向璨,李泉等.广州市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