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四川 泸州 646106)
高血压脑出血是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手术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推广,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1]。但从整体治疗情况来看,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依然很高,其中,术后再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讨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13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术后出血、未出血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属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者,共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45-70 岁,平均年龄(62.3 ±0.3) 岁; 对照组患者属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未出血者,共104例,男64例,女40例,年龄49-73 岁,平均年龄(64.5 ±0.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 。
结合《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本次研究中患者纳入标准为:(1) 患者既往均存在原发性高血压史; (2) 经脑CT 检查确诊; (3)术前接受常规检查确诊[2]。
排除标准:(1) 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者; (2) 动脉瘤患者; (3) 合并严重肝功能障碍者;(4) 心功能衰竭者。
观察围术期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出血量、手术时机、临床表现、血压控制等。术后再出血诊断: (1) 患者术后意识未见好转; (2) 好转后突然加重;(3) 血压突然升高; (4) 接受CT 复查,结果提示手术区再次出血;(5) 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
采用SPSS 12.0 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以t 值、x2值检验数据间的差异,当P <0.05 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者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2.22%(31/135) 。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失常、血压控制不理想、超早期手术等是导致术后再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统计相关资料,具体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出血量、凝血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机、血压、手术方式等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原发于脑实质的出血性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手术治疗在治疗脑出血中的效果良好,但术后再出血降低了治疗效果,严重影响患者预后[3]。
由表1、表2 的相关资料可知,导致患者脑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主要为:(1) 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抗凝、抗聚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导致机体血小板聚集功能缺失,引发弥散性渗血;(2) 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患者长期高血压,颅内小动脉玻璃样变坏死,导致其弹性减退,进而形成缺血性坏死灶、动脉瘤等,容易引发缺血。同时,患者术前血压波动明显,尤其是在术前5h 内血压突然升高,会导致手术创面出现大面积渗血现象。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术后血压波动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呈正相关[4];(3) 手术时间,部分医师认为,对脑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超早期手术可迅速消除血肿,缓解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进而避免脑组织出现严重损伤,有利于机体恢复[5]。但本文经过研究发现,由于患者在脑出血6h 内情绪不稳定,导致其血压波动情况较大,一旦实施手术容易引发再出血现象。
同时,操作不规范也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止血不彻底,或对小出血点不重视,此时当患者血压出现波动时,容易产生再出血现象。
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防治过程中,医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 观察患者凝血情况,及时询问用药情况; (2) 控制血压,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在手术之前使用微量泵控制血压;(3) 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应该在脑出血6h 后尽早开展手术;(4) 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动作细微,止血应该彻底,但不能过度,降低侵入性操作对血管壁的损伤。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不利于患者预后,在临床要给予其高度重视,采取相应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1] 崔来贤.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34例临床多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王俊义.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原因的分析及防治对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05) :108-110.
[3] 苏亿年,赵丁丁,吴秋涛,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当代医学,2013,19(18) :73-74.
[4] 刘锦平.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1) :420-422.
[5] 张俊,宣宏飞,谢仁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治疗与术后发生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04) :5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