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

2015-04-12 02:13侯君华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丁苯线粒体进展

侯君华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中医医院脑病康复科 湖南 嘉禾 424500)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的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进展性卒中的定义在不同文献上有所不同,国外文献一般指发病7 天内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的缺血性卒中;国内认为是发病后48 小时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卒中[1]。目前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义为: 卒中发生后,经临床积极、正确干预,导致卒中发生的原发病理过程仍继续进展,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在一段时间内明显继续严重恶化的(缺血性或出血性) 卒中。为探讨丁苯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10年3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急性期进展型轻中度PCI 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 和对照组(27例) 。治疗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9~84 岁,;对照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52~79 岁,。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查体。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病情程度(NIHSS 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48h 内就诊。②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能定位于椎基底动脉血管分布区。③除眩晕以外至少具备1~2 项下列症状和体征:眼震、复视等其他眼部症状和体征; 共济失调; 枕部头痛(并发皮质盲或同向偏盲、象限盲) ;单(双) 侧痛觉减退或感觉异常、口周麻木;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下肢或四肢无力头晕、行走不稳; 突发耳聋。④发病后核磁共振成像(MRI) ,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 或血流灌注成像(PWI) 等检查,可能发现与本次发病相关的缺血病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有相应的改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的狭窄、先天变异或畸形。

1.3 排除标准:①伴有意识障碍的重度缺血性脑卒中;②有全身性疾病,如低血压、贫血、血液病等;③有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血管炎、癫发作等;④颅后窝占位、炎症、出血等;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1.4 药品来源及给药方法 对照组予法舒地尔注射液30mg +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 次/d,以及拜阿司匹林100mg 口服,1 次/d,氢氯吡格雷,75 mg 口服,1 次/d,连用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2 次/d,连用14d。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对脑血管有影响的药物。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常规降压、降糖、降血脂药物、脱水剂及对症处理。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和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 天、第14 天的指标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用t 检验来判断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前后NIHSS 评分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3.讨论

后循环缺血就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死,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是指进展性后循环梗死。脑梗死治疗的重点就是拯救缺血半暗带,梗死后的缺血半暗带在一定时间内仍有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供血,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梗死后在一段时间神经元处于缺血状态,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时由于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衰竭,导致神经元因能量耗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线粒体又是细胞凋亡调控网络中最重要的细胞器,凋亡调控过程中一些重要因子可定位于线粒体,线粒体损伤导致细胞色素C 释放和caspas 前体释放与激活,从而介导细胞凋亡。保护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是治疗的关键。

常规治疗进展性后循环缺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丁苯酞软胶囊系改善脑血管微循环的国家级Ⅰ类新药,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丁苯酞具有明显的、独特的抗急性脑缺血作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轻中度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可能机制[3]:①丁苯酞注射液通过改善线粒体膜流动性,恢复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神经细胞线粒体复合酶IV 的活性,增加神经细胞线粒体和脑皮层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升高线粒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有保护线粒体的功能。②丁苯酞注射液可通过促进缺血区微循环的重构,使梗死灶周围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加快软脑膜微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缺血半暗带的血供,改善脑微循环[4]。③丁苯酞注射液可能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选择性抑制花生四烯酸及代谢产物介导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从而解除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减轻脑水肿。总之,丁苯酞注射液可能通过多个环节作用而使缺血灶局部循环,减轻脑损伤,最大程度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本研究立足于探讨其在轻中度PCI 急性期治疗中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第7 天和第14 天的NIHSS 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更加明显。表明丁苯酞注射液应用于轻中度PCI 急性期,可减轻缺血半暗带区损害,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供血和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确切。我们认为,在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前提下,适时使用丁苯肽注射液仍不失为一种安全、可取、有益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1] 王维治,罗祖明,主编.神经病学[M].第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徐蓓,赵志刚.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丁苯酞注射液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评价[J].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2011,20(11):947-950.

[4] 谭树凯,袁琼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脑缺血性损伤[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4):39.

猜你喜欢
丁苯线粒体进展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棘皮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线粒体自噬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