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 高中建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我国“80后”青年的社会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明 高中建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基于全国12个城市3000多个样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80后”青年的社会认同处于“转型期”,存在“断裂”现象与内群体偏好效应。其社会认同主要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较大,受人口学变量及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较小且具有差异性。
“80后”青年;社会认同;影响因素
目前,有关青年社会认同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就研究对象而言,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关注和研究对象的,如农民工、流动儿童的研究等[1]。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这类群体的特征,缺少对整个群体一般问题的研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多是从有限的样本出发得出有限的结论,研究结果很难具有普遍性。第三,在社会认同的研究中,研究者虽然都采用了 “社会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及“组织认同”等相同的概念,但实际上每位研究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却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人们很难在相同术语和语义下对所进行的研究作进一步的区分和比较。本文拟通过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全面了解“80后”青年的社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他们在社会参与过程中的所知、所感、所需,把握其心理倾向和思想动态,在理论上为“80后”青年社会认同的过程和机制研究铺垫基础,在实践上促进他们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一)样本与资料
文章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后’青年社会认同建构与社会建设参与研究”的问卷调查。该调查采用多层次多阶段立意配额抽样设计,调查范围涉及全国12个大中小城市,调查对象为1980-1989年出生的青年,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的19个行业,能够较好地反映“80后”青年的实际情况。该调查共发放问卷3100份,回收3017份,回收率为97.3%。
(二)指标测量
张文宏、雷开春依据塞缪尔·亨廷顿对人们社会身份/特性的划分方法,将个体的社会认同置于多维度的社会身份认同之上来理解[2]。基于此,本文从五个维度对“80后”的社会认同予以考量。
1.归属性身份认同:是指我国“80后”青年对其年龄、性别、民族及其建设性身份所持的态度,主要包括群体身份认同和建设性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的评价包括“正性、中性、负性”三个维度,建设性身份认同操作化为“自我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2.乡土身份认同:以“您是否喜欢自己的家乡”为主要指标,根据回答的程度依次赋值5、4、3、2、1。
3.社区身份认同:主要考察“80后”青年对目前所居住社区的认同程度,包括“社区环境认知”、“社区互助”、“情感联结”三个问题。
4.政治身份认同:操作化为是否应该积极行使选举权和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两个方面的关系。
5.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具体表现为职业地位认同与经济地位认同。
自变量有6个。1.性别。2.婚姻状况。3.是否独生子女。4.文化程度(细化为五类: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技校,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5.月收入等级(细化为五等:无收入,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6.职业地位(依据实际就业状况细分为四类:建筑制造,交通信息,商业服务,文化福利)。
(三)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变量描述分析、得分均值假设检验、因子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80后”青年社会认同的具体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从中提取出多个具体指标的新因子。然后对“80后”的各种社会认同进行得分均值计算及得分均值假设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1.在以上各变量的单均值假设检验中,p=0.000
2. 归属性身份认同:“80后”的“群体身份认同”(3.18)<“社会建设身份认同”(3.74),均值越大,说明认同的程度越高,因此“80后”青年对社会建设身份的认同度高于对群体身份的认同度,且两者的认同程度都较高。
1)各方面的度量采取了五分法,按认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赋值为5、4、3、2、1;
2) 平均值的计算方法是:把所有个案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加总,除以个案数(N)。
表2 “80后”青年社会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与logistic分析(beta值)
3.乡土身份认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80后”青年无论身居何处,对家乡的认同度都比较高,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
4.社区身份认同:其中对“社区环境”认知的程度最低,“社区互助”居中,“情感联结”的认同度最高。但总体而言,在社区身份认同中的几个子指标得分都不高,表明“80后”对社区身份认同的总体水平不高。
5.政治身份认同:相比而言,“80后”群体对“政治身份国家认同”的程度比较低,对“政治身份自我认同”程度比较高。但从总体上来看,被调查者对政治身份认同的子指标的得分都是比较高的。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法的调查中,对共产主义信仰持“非常赞成”、“比较赞成”的仅为24.2%和32.5%,持“中立”态度的高达32.5%,其他为“说不清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非常赞成”、“比较赞成”的也只有31.4%和36.1%,持“中立”态度者占到了29.0%,其他为“说不清楚”。显然,我国“80后”青年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身份存在相当程度的背离,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
6.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对“经济地位”的认同度低于对“职业声望”的认同度,不过职业声望的标准差比较大,说明调查对象内部对职业声望的认同度存在差异。综合来看,两者的分值平均都在3分以上,表明“80后”调查对象在社会地位身份的认同度上比较高。
以“80后”青年的社会认同为因变量,以性别、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个人月收入等级、文化程度、职业地位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80后”青年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1.归属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对“80后”青年的归属性身份认同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以上各指标的回归系数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它们都不会影响“80后”归属性身份的认同程度。
2.乡土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80后”的乡土身份认同受到“婚姻状况”与“年龄”两个自变量的影响,表现在已婚者比未婚者更加认同家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乡土身份认同都趋于弱化。
3.社区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80后”的社区身份认同受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等级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表现在随着年龄、月收入等级的增长以及文化程度的提高,社区身份认同反而会下降;同时,女性的社区身份认同高于男性,已婚者比未婚者的社区身份认同要高。
4.政治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各个人口学变量对政治身份认同都没有影响,其显著度sig没有达到小于0.05的统计要求。同时,“80后”的政治身份认同也不受收入、文化程度、职业地位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各个指标的回归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5.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位”等。具体表现在:男性比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度要高;已婚者比未婚者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度要低;随着年龄的增加,“80后”青年对他们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会下降;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程度也会相应增强。职业为交通信息类、商业服务类和文化福利类的“80后”在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得分上比职业为建筑制造类的“80后”分别高出0.170、0.157和0.171分。
(一)“80后”青年的社会认同处于多层面的转型期。首先,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基于传统社会的影响,乡土身份认同的程度比较高,而关于现代社会的认同,如社区身份认同的程度则比较低。一方面,虽然“80后”青年是在流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但受集体记忆的影响,他们对乡土的感情依然深厚;另一方面,“80后”青年虽处在现代社会之中,但城市的“隔离”效应阻止了外来“80后”青年的社会融入,而社区建设的不完善也影响了“80后”青年对现代城市社区的认同。其次,个人发展阶段的转型。就“经济地位”认同低于“职业声望”认同来看,由于“80后”尚处于职业上升期,经济基础薄弱,而职业选择一般是经过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经济地位认同低于职业声望认同也符合青年职业生涯的发展特征。“转型期”“80后”青年的这种社会认同状况该如何引导、如何建构,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和研究。
(二)“80后”青年的社会认同存在明显的职业“断裂”现象,主要表现在不同职业的“80后”社会认同差异较大。比如,建筑制造业从业人员相对于其他从业人员来说,整体上表现出社会认同偏低的态势。以建筑制造业为参照,在身份评价变量因子的分析中,商业服务类从业人员比建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认同度高;在社会建设身份认同变量因子的分析中,文化福利业从业人员比建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认同度高;在职业认同变量因子的分析中,商业服务类和文化福利类从业人员比建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认同度高;而在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变量因子的分析中,交通信息类、商业服务类和文化福利类从业人员均比建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认同度高。这组数据警示我们:“80后”青年建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弱势地位不容忽视。建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弱势地位不仅表现在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保障机制、经济收入等硬件方面,在社会评价、自我价值感的满足等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然而,建筑制造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社会建设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社会职业类别中的“金领一族”、“银领一族”、“白领一族”无论多么光鲜,都需要“蓝领一族”的强大和兴盛作为基础。如何提升我国“80后”青年建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使之与其地位相对应,是值得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
(三)“80后”社会认同存在内群体偏好效应。在群际关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内群体偏好或外群体偏好效应,即高地位群体有着内群体偏好,而低地位群体往往有着外群体偏好[3]。那么,“80后”群体究竟是外群体偏好还是内群体偏好呢?本研究表明,“80后”群体存在着内群体偏好效应,比如,“80后”青年的“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建设身份认同”的得分都比较高,“政治身份国家认同”低于“政治身份自我认同”等。这表明“80后”青年对自我群体有着积极的认可和评价。虽然国内外媒体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对“80后”青年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消极否定到积极认可的过程,但“80后”青年一直对自我群体有着清醒、理性和积极的认知,很少将自身群体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来看待。在他们身上,总是表现出向上、阳光、乐观的一面。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80后”青年对自我的评价较高,但“80后”对政治身份国家认同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群体和自身的认可,这表明“80后”对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是有一些消极情绪的,这也需要各界予以广泛关注。
(四)“80后”青年的社会认同主要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受个体特质及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不大。数据分析显示,除了“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受“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等人口学变量及“文化程度”、“职业地位”等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之外,其他方面的社会认同基本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这表明“80后”的社会认同可能受到某种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而社会认同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必然受到社会结构属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结构中存在的贫富差距、阶层分化、政治机遇、国家政策等要素及政府应对方式,深深影响着“80后”的社会认同,这在我们的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对此,我们应作深入研究。
[1]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3).
[2]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J].社会学研究,2009(4).
[3]程婕婷,管健,汪新建.共识性歧视与刻板印象:以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群体为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4).
【责任编辑:刘圆圆】
2015-02-10
赵明(1982—),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 高中建(1962—),男,河南南阳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与青少年问题研究。
C912;G41
A
1672-3600(2015)05-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