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变迁与启示

2015-04-11 15:05娜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关键词:大学校园改革开放校园文化

那 威,李 娜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变迁与启示

那 威,李 娜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改革开放以来,校园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恢复发展期、探索发展期、深化发展期、全面发展期。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需全面共进,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迁的过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文革,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高校的校园也开始重新散发青春与活力,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而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梳理,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带来些许启示。

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校校园文化恢复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表现为自发性,无序性特点。文革结束终结了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打破了困扰头脑的精神枷锁,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动员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大学校园的思想领域空前活跃起来。在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开始有所转变,从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政治狂热转向发奋读书、争取早日成才,为实现“四化”多做贡献的人生方向努力,渴望读书,渴求知识,找回失去的光阴成为这一时期大学校园的主旋律,所以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开始回归理性,回归教育本身,尽管如此,由于文革的积弊,这一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还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和百废待兴的局面。

二、20世纪80年代——高校校园文化探索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改革开放以后有意识的探索阶段。对内的改革以及对外的开放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中国,进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校园文化开始由自发的文化现象逐步向自觉的文化现象过渡,高校师生们逐渐意识到校园文化生活在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上发挥的深刻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在组织形式上由无序向有序过渡,师生们积极探索,不断完善高校校园文化体制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增强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主流是积

极向上的。但在8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国内的双重原因,中国的校园文化一度出现了偏差,这一时期由于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深层次的矛盾,部分大学生开始接受甚至推崇西方的所谓普世文化,忽视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追随者和鼓吹者,再加上我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管理方法、价值导向等方面经验不足,特别是没有实现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有机结合,导致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对较弱,各种不良文化、负面文化伴随校园文化的发展而存在,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走了弯路。

三、20世纪90年代——高校校园文化深化发展时期

在经历了80年代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高校校园文化进入了深化发展期,这一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理性、多元、规范。大学生开始面对现实,冷静思考,回归理性。特别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向前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也重新活跃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各高校吸取经验教训,普遍加强了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引导和管理,保证了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和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们开始注重将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有机结合,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完成了由无序到有序,由自发到自觉的过渡,强化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调适功能和凝聚辐射功能。

四、进入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全面发展期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大学校园,也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其次,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提出为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引导方向。另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落脚点。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网络文化、手机文化、游戏文化等如同双刃剑作用在大学生身上。21世纪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大学校园文化也因此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正是基于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开始试图探索和谐校园构建之路。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全面协调的方向发展。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历史变迁正是每个特定历史时期时代发展的缩影,通过梳理、总结其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校园文化的变迁正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高校校园文化的变化折射着整个时代的大变化。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革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也会发生变化,毕竟高校校园文化不是封闭的围墙文化,它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上,总是受到社会文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改革开放引发了社会深层次的历史性变迁,这必然波及校园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能够适时地根据改革开放的大局做出理性判断,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相应调整,否则就会造成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脱节,偏离社会主义建设方向。

二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应全面共进,切不可只停留在某一方面。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和育人机理上来看,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靠的是多种要素的合力,不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建设上。大学校园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场所,大学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体现现代大学理念,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教育人,所以,大学校园建筑,除了为学校教学提供完备设施的使用功能外,还有环境育人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与整个社会大背景相适应,校园文化建设更多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即重物质轻精神,重理工轻人文,“学好数理化,

走遍全天下”,大学没有大师只有大楼,学校有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设施,却缺乏学术研究的氛围,人文关怀的精神。在新世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师生们也开始反思,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历史定位,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相结合,形成合力,全面共进。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应因地制宜,因校而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积极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与特色,结合学校的发展,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模式,即“地方特色”。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是对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是批判地继承和创新,要尊重地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生活习俗,表现在校园文化上,就是力求校园环境与地域的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和谐。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培育出独特的校园精神。古往今来,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命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困难当头,总有许许多多的学生饱含忧国忧民之情,挺身而出,唤醒了沉睡的国民,它诠释的是广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名片,它折射着大学的内核与特色,反映着大学校园发展的沧桑与变迁。独具寓意的街路名称,设计精巧的校园景观,小到一片树叶,大到楼堂场馆,无不展现着一所学校的文化意蕴,所有这些都应为一个目标服务,让校园里的人生活更加舒适、态度更加积极、信念更加坚定,用人本主义的精神,用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去关怀人,教化人,影响人。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载体,独特的校园文化会培育出独特的校园精神。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合并组成的西南联大,在独特的战争环境下,虽然学校的物质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校园里的人们精神是饱满的、信念是坚定的,他们坚信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师生们用艰苦卓绝的努力孕育出了民主自由、艰苦奋斗、敬业勤学、为共同事业团结合作的西南联大精神。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普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一所学校在任何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员工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在学校德育乃至学校的生存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有:校史、校训、校风、校标、校歌、校友等等。其中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宝贵的社会资源,它既是智力的又是人力的,还是非常雄厚的财力资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所大学的文化土壤同样会造就一批打着深刻母校印记的学子们,当他们奔赴四面八方,同时也践行并传递着独特的校园精神。因此校友既是校园精神的传播者也是校园精神的受众,校友的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与人生体验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优秀校友对在校的学生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可以激励在校学生刻苦学习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母校的热爱。由此可见,一切又都回归一个主题,就是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校园精神都是为了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而展开——育人功能。

凝聚着社会文化合理内核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变迁中折射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反映着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潮流,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历史互动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调整、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是成就与问题并存,但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指向是为了促进人才的培养,校园文化的构建没有普遍规律,否则就是千人一面,千校一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依据自身实际,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张春和.论高校校园文化变迁与改革开放的历史互动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2]樊海源.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责任编辑:宁沈生)

那威(1980-),女,黑龙江伊春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本文系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工程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编号: JG2013099);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院校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G2014024)。

2015-01-10

G47

A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改革开放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