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刘敬东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生态系统构建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王 涛,刘敬东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2月,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BA“新企业的课程”设立,它标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创业教育;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辽宁高校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大学教育被寄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加凸显,其作用和成果关乎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社会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研究、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创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因此,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2月,由美国哈佛商学院MBA“新企业的课程”设立,它标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麻省理工学院一直都被认为是全球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典范和领导者。研究表明,1861年成立的MⅠT在1997年已有4000多家企业与之有联系,在1996年到2004年期间,平均每年就有20余家新创企业是建立在MⅠT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它的创业课程体系在管理学院有18门,在创业中心多达35门。20世纪80年代之后,全球共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类课程,应当说这已经显示出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到2003年全球共有15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相关的课程以开展创业教育,同时成熟的商学院创业教育走出大学校园,进入生物学、软件科学、以及医学等领域。由于我国的国情,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和发展无论在时间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积极试点探索了创业教育。2012年以后又对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要求。但由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惯性产生的路径依赖,使创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在以“适
应性”“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高校难以找到发展空间,找到适合的生态位。我国高等院校中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业环境建设,创业基地建设等多个与创业体系相关的因素没有得到发展和结合利用。高校创业教育更加迫切需要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从我们的调查得知,辽宁省现在共有各类高等学校116所。其中985院校为2所,占1.72%;211学校共有4所,占3.45%。而研究型大学为2所,研究教学型大学2所,多数大学为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共有11所高校具有MBA办学的条件。我们对辽宁省高校创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80所高校进行了创业教育情况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共有73所学校已将创业类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有18所高校把创业课程开设为32学时。
第二,在创业教育机构及师资队伍方面,全省共有创业教师1256名,其中专任教师不足四分之一,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具有国家或省“创业导师”资历的不到20%。
第三,近60%的学校组织或举办、参加了各类创业竞赛活动,有的学校在参加竞赛方面已有20多年的历史,培养了一批指导学生的创业导师。“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业系列活动”“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一些市、行业等举办的创业竞赛活动得到了高校的响应,引起了大学生的兴趣。
第四,有20%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实训基地。2014年,已有一所高校获得了教育部、科技部“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共有四所高校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第五,自辽宁省教育厅在本世纪初组织编写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系列教材后,辽宁省已有《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基础》《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多部教材,成为全省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用书。
通过对辽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我们看到省内高校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搭建创业孵化体系,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些对推动创业教育实效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实际效果。但如果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大学这个组织生态系统建设,以及与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衔接影响的角度来审视,从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来要求,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创业教育开展普遍性不够。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未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即便是已经开设的在学时、课程体系及内容上也不能达到要求,未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二,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上仍按照其他课程的模式,只注重理论讲述、PPT演示,轻互动引导、轻教育效果,没有体现创业课程的特色效果。
第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全。一些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单一,不全面、不完善。部分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也只开设了《创业基础》(或创业教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创业实务类课程和创业指导等课程。
第四,创业教育环境实效不大。调查表明,38.8%的学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情况、创业资源不了解,认为创业教育开展得一般;55.7%的学生不了解国家、省和学校有哪些创业政策;67%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只是面对想创业、想开办企业、有“当老板”愿望的人;54.3%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掌握独立创业的技术和能力,认为自己创业的成功率很小。
第五,创业教育文化认同度不高。在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中,依然把创业教育认为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和手段,甚至有的人还认为“就业好的专业没有必要上创业类课程”,“多讲几次创业课不如向企业、用人单位推荐几名毕业生”。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上创业课给人不上进、想办公司的印象。家长也有“学校多教育孩子如何考研,少引导怎么办企业“的言论。总体看,社会及家长,学校的师生对大学创业教育的认同度都不高。
生态学理论,是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领导性理论,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生态学理论认为,生命体所具有的条件和环境是某一特定生命体以外的空间和直接影响生命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在生态环境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要素。生态环境中,必有一种或者是少数几种生态因子成为限定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也就是限制因子。依据生态系统理论最小因子法则,如若某种关键性的限制因子完全缺失,将会导致影响和限制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我们认为,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当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确定在本质上应该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环境。而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社会及进程中个体发展模型,其发展个体必定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高校创业教育这个个体的发展。
(一)高校创业教育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四个环境层面,构成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第一,高校创业教育微观系统。表现在社会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高校创业教育微观系统,它是指创业教育作为个体活动和学校、受教育者、教学组织、条件等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环境系统的最里层。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学校的教学组织、平台构建等都在创业教育的微观系统之中。
第二,高校创业教育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高校创业教育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从生态发展论来认识,如果创业教育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高校自身发展和对社会的服务及贡献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创业教育微系统间的联系不积极就会对高校本身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对其贡献的认可和满意度度产生消极的后果。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不仅体现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能否生存与发展,也检验他们与其他学生的竞争能力,同时对高校教育产生影响。
第三,高校创业教育外层系统。大学在社会化环境中必然受到外层系统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除了本身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其在校的经历也会受到外层系统的影响,而高校受到的影响都会影响到学生。比如。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学校的学科发展在同行之中的影响,毕业生与其他学校在竞聘中的认可程度等等。
第四,高校创业教育宏观系统。要把大学发展作为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部分,把大学生教育培养作为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能之一。将高校创业教育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同时会作用于社会发展中,嵌套于社会文化和背景之下。也就是大学创业教育文化给社会文化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接受社会文化的熏染和考验。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满足生态要求,用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为社会文化提供高品质、高尚的创业文化。
(二)高校创业教育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四个显著特点,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
其一,高校创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建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开展。体现其自我调节能力。
其二,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体现教育能量的流动、教育效果的循环和教育信息的传递。
其三,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影响因素、限制因子主要包括高校定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业师资队伍、学校创业活动组织、创业孵化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支撑与环境、创业文化建设等。
其四,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半开放的动态系统,其发展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
辽宁省是教育大省,116所高校分布于全省各地,担负着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社会服务的使命。多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及高校和社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诸
多支撑和正常保障,这些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和必要条件。基于对大学生创业的生态环境的优化,我们在影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限制因子中具有典型作用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思考。
(一)高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它应当满足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求。课程体系在包含创业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内容之上,以模块式开设任学生自己选择的课程内容。比如,某些高校列出几十门创业课程,以讲座式、课题讨论式与学生互动方式进行。同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需求向教师问询,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所思考的讲座题目公告于学生和创业者。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导师专家组在2014年6月起,自愿发起了“创业大讲堂”活动,每月三天集体接待创业来访者。这就是一个较有实效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方式。
(二)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应满足学生创业教育在教师队伍数量、水平、资历等方面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多组织教师的培训、交流。学校要选配有热心、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创业教师和导师。已经成为创业课程的教师应从需要出发在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创业项目辅导、创业活动指导方面给学生以收获,同时要从自身经历和素质能力上满足创业导师的需求。比如,鼓励和创造机会组织创业教师社会实践,安排教师到企业和科技孵化基地体验和实践,亲身体验创业的全部流程,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安排创业教师担任学生创业团队、创业活动、创业竞赛的导师等。
(三)高校创业活动组织
大学应着眼于实践和发现人才、发现成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参与的创业活动,如,现在学生较为重视、感兴趣的“挑战杯”竞赛活动等。还应当持续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讲座”。组建学生创业社团,探索并试行社团的市场化运作,让学生用实践来体验创业理论。
(四)高校创业基地建设
政府、社会、学校应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提倡所有的学校都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把创业基地作为高校的必备基础条件之一。应在大学生创业中为学生创业提供基础性的设备和条件,为大学生进入基地实习实训和孵化配备创业导师。
(五)高校创业社会支撑体系完善
应该强化政府创业政策环境建设,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体系。政府应探索研究构建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为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软硬件支撑。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辽宁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要在影响系统发展的限制因子中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有所贡献。
[1]何俊灵,徐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29).
[2]董振华等.对辽宁高校师资建设的现状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1(3).
[3]周勇,凤起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4]Robert Ricklefs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M].(第五版,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张小刚.基于斯坦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分析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6]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
(责任编辑:宁沈生)
王涛(1978-),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
2015-01-23
G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