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传统流派及技法特点简述

2015-04-11 14:38王婕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丝竹扬琴流派

王婕

扬琴传统流派及技法特点简述

王婕

扬琴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各地音乐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并衍生出各自独特的演奏技法。文章从历史发展和演奏技巧出发,对四大扬琴流派及其技巧进行简述,以期普及扬琴历史与一般知识。

扬琴 江南丝竹 王沂甫 滑颤

扬琴在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各地广为流传并被各地民间音乐所接受和吸收,亦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较为广泛流传的是“广东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四大流派。

广东扬琴流派

广东扬琴,俗称粤派扬琴。扬琴从波斯传入我国,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地近沿海之故,广东遂成为我国最早采用扬琴的区域。

清末民初,广东乐坛中粤派扬琴演奏家严老烈(1850-1930)把传统乐曲《三宝佛》中之第一段、第三段,分别改编成扬琴谱《旱天雷》《倒卷帘》。他所定的乐谱,均按扬琴所属流派“右竹法”①之竹序特点,为粤派扬琴演奏的风格和乐曲创作及粤派扬琴“右竹”流派的演奏技法奠定了基础。

严氏以后的民国20年代初至30年代初期,广东扬琴乐坛中先后出现了粤派扬琴演奏家丘鹤俦(左竹)、吕文成(右竹)、罗绮云(右竹)、黄龙练(左竹)、方汉(右竹)等(上述人物均依其在粤派扬琴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上列粤派扬琴诸家,均是早期粤派“左竹法”和“右竹法”两大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中,20世纪30年代初,吕文成把“铜丝琴”②的中、高音区改用钢丝弦,原低音区沿用原来的铜丝弦。吕氏这一改革,不仅提高扬琴音色的亮度,而且因钢丝弦所能承受的张力增加,因此也扩大扬琴的实用音域,亦使20世纪30年代扬琴的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除上述“左、右竹”两派外,早期广东扬琴流派也曾出现另一派为“顺打派”,其基本竹法特点是不分“左竹”与“右竹”,以通顺为主。在当时得不到诸琴家的承认且遭到极力排斥,后即逐渐销声匿迹。经笔者查证,之后的粤派扬琴除“左”“右”竹两大琴派外,再没有发现这两大流派以外的流派了。丘鹤俦先生在其编著的《琴学新编》中曾言:“扬琴竹法,有左、右竹之分,如多用左竹是为左竹琴,多用右竹是为右竹琴。本谱专写左竹琴之竹法,因左竹琴乃吾粤最为通用之竹法也。右竹琴在南洋之华侨亦颇通用。”[1]

实际上,尽管仅存“左竹”与“右竹”两大流派,但因当时的环境及世界观狭囿的局限,流派间常存在“文人相轻、同行相忌”的思想意识。其实“左竹”“右竹”两大琴派间并无多大矛盾,只不过是“左竹”先行或“右竹”先行而已。正如丘先生在其《琴学新编》中所论述:“论左右竹之唱口板路一该相同,惟其手部乃异耳。”[1]

江南丝竹扬琴流派

江南丝竹是江、浙地区人们熟悉的民间器乐艺术。由于主要用于丝弦和竹类制的乐器,且流行于江南一带,故称为“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扬琴是从江南丝竹音乐中脱颖而出的,其发展主要和江南丝竹这一乐种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江南丰富的民间音乐衍生了江南丝竹,而江南丝竹则为扬琴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发展环境。

江南丝竹扬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任悔初(1887-1952),被誉称“江南丝竹扬琴奠基人”[2],他是把江南丝竹的合奏曲改编成扬琴独奏曲的第一人。江南丝竹扬琴在演奏风格上独具一格,其传统扬琴曲中属江南丝竹的作品有《弹词三六》《欢乐歌》《行街》等,其扬琴演奏特色主要表现在衬音、倚音、花音、颤音、轮音、座音等,丰富了江南丝竹扬琴的润饰和加花的特点,曲调优美细腻,旋律秀雅流畅,韵味清新隽永。

江南丝竹扬琴也有其独特的演奏技法,江南丝竹音乐旋律流畅、秀丽,节奏平稳,句法悠长,是最能体现扬琴华彩性和装饰性加花这一特点的主要流派。江南丝竹中的扬琴演奏经常使用“经过音”“插入音”“辅助音”和“装饰音”等加花手法,在演奏竹法上擅长运用“衬音”“花音”“倚音”“波音”“反竹”“连竹”“八度双音”“轮音”及“弹轮”。而其中最主要的技法是“轮音”和“八度双音”这两项。

四川扬琴流派

四川扬琴亦称“四川琴书”及“扬琴戏”,因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清初形成地方曲艺表演艺术形式,到19世纪末发展为独立完整的说唱艺术。四川扬琴音乐唱腔具有粗犷、豪放、发音铿锵有力的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了乐曲方面,《闹台》《将军令》是四川扬琴的代表性曲目,也是最早的四川扬琴独奏曲[3],音乐舒缓时细腻委婉、流畅生动,激烈时刚劲粗犷、浑厚有力,表现力极为丰富。其流派著名的演员有李联升、李德才、易德全等人,其中又以李德才最负盛名。

四川扬琴风格向来以铿锵、浓烈著称。传统四川扬琴琴弦较粗,琴竹短而硬,因而发音铿锵、明亮。它最有特色的演奏技法是“浪竹”:用左手击弦的同时将琴竹和竹柄之间的部分靠着扬琴钢弦下方的第一个音,作为支撑点,让琴竹头在弦上跳动并延续下去,使之发出一连串密集的音。(笔者按:“浪竹”使用较为受限制,一般只在第4、5、6码即c2、d2、e2音的音位上才能奏出较好的效果。)这种技法是四川扬琴的独创,其色彩鲜明,很有表现力。除了浪竹之外,四川扬琴的演奏还常采用“压竹”“闷竹”“捂音”和有意识地运用不协和音响等手段来表现其艺术风格。

东北扬琴流派

东北扬琴创始人是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1963),他创编并演奏许多东北民间音乐曲调内容的作品,尤其是在1920年前后结合自己独创的扬琴“揉、压、滑、颤、滚”等技法,加强了独奏乐曲《苏武牧羊》的表现力,使它成为东北扬琴的代表性曲目。赵殿学先生的第一位亲传弟子是王沂甫(1917-1989)。王沂甫整理了《苏武牧羊》演奏谱使之流传于世,继承和发展了赵殿学先生的艺术风格和演奏手法。此后,王沂甫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提出扬琴演奏八大技巧“弹、轮、颤、滑、点、拨、揉、勾”,意在规范扬琴技法名称,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扬琴演奏家和东北扬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东北扬琴以其“吟”“揉”“滑”“颤”技法的大量运用而独具一格。其中以“滑颤”最具特色,这也是世界扬琴家族中独一无二的演奏技法。其“揉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需要做快或慢不同幅度的巧妙处理。而“滑颤”在运用时也有四种不同的处理,即:“有头有尾、掐头去尾、有头无尾、无头有尾”,可谓变化无穷。《苏武牧羊》乐曲中即巧妙地运用“吟”“揉”“滑”“颤”等技法,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使音乐委婉动听,耐人寻味。

结语

中国扬琴流传至今将近400多年的历史,现今无论在演奏、创作、教学、乐器改良和国际交流方面皆有长足进步,演奏技巧的发展亦日新月异。以“竹法”来说,从早期仅局限于“左竹法”或“右竹法”到现在的“混合竹法”。而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时的,当作曲家创作出崭新的作品时,即使出现大量“叉竹”或大跳甚至是违反人体工学的段落,演奏家仍会设法突破扬琴本身竹法或技巧的局囿,寻求新的技术或表现方法。现今扬琴的技巧除发展至左右手的混合竹法演奏,也由原来敲奏点状的单音,加入“轮音”“弹轮”来模仿线状的声音。为了增强扬琴这个属于严格固定音高乐器的表现力,故借鉴其他乐器,如古筝、琵琶、二胡的吟揉、推拉弦及滑音技法,在扬琴上创造了“压弦”与“滑抹音”类的技巧,使扬琴兼具中国音乐曲线之美。而传统乐器中能演奏多声部织体的乐器很少,扬琴在此方面的表现能力仍有较大的空间待以发展,期待未来能够媲美钢琴在西方器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注释:

①演奏时以右竹开始敲奏第一音,称为右竹法。反之则为左竹法。

②早期扬琴均用铜丝制弦,故称之为铜丝琴。

[1]丘鹤侍:《琴学新编(第一集)》,亚洲石印局代印,香港时昌洋货铺发行,1920。

[2]钟珊:《论江南丝竹乐中的扬琴音乐》,学位论文,西安音乐学院,2012。

[3]代梓又:《四川扬琴史稿》,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第1版,第82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丝竹扬琴流派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