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教学目标设计探究*

2015-04-11 13:01樊爱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概论教学目标大学生

樊爱霞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概论”课教学目标设计探究*

樊爱霞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太原030021)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对于优化课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关键目标是锤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把握、研判社会形势的能力;核心目标是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渝信念。

[关键词]大学生;“概论”课;教学目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仰的重大政治与社会责任。而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对于提升课程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谈一些拙见。

一、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概论”课的基本目标

“概论”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概论”课所要实现的基本教学目标。因为这不仅关系着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甚至关乎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诚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

第一,引导学生深刻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三条特色道路:适合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条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历史。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成果既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坚持了“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我们依然要秉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二,引导学生深刻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经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准确把握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革命规律,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之所以难,其一源于内容本身,其二因为大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生疏。为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应该透彻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由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变成半封建的中国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殖民地性、非殖民地性、封建性、非封建性,进而掌握斯大林所指出的,“打落后者,打弱者,——这已经成了剥削者的规律。这就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规律”[2]37,以激发其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道路和基本经验。熟知了这四块内容,也就精准把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

第三,引导学生深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总体布局和总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总布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重大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飞跃的重大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中国在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锤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把握、研判社会形势的能力是“概论”课的关键目标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而教学中教师容易陷入纯理论讲授的误区,这也是制约课程效果的主要瓶颈。而要走出这种误区,势必要求教师将所讲内容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紧密对接,以突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把握、研判社会形势的能力。因为对社会形势的研判,直接影响和关系着学生的行为选择,这也正是“概论”课所要实现的关键教学目标。

第一,从政治高度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概论”课既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任务,更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大政治与社会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概论”课教师应从政治高度认识到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才是该课的关键目标,因为这关乎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正如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刊登的题为《致高校老师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中所呼吁的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是一种理性的呼吁。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概论”课教师,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从对党、对人民、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高度,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

第二,从示范角度引导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常言道:“身教胜于言传”。一个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老师,会对学生如何把握、研判社会形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反之,一个在课堂上喜欢甚至习惯放大社会负面问题的老师,则会无形中误导学生对社会形势的研判。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客观、理性分析目前社会的贫富差距、剥削现象、党内腐败、小康现状等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分析,使学生感知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而为学生自己分析、把握和研判社会形势树立一个可参照的标杆。

第三,从实践效度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把握、研判社会形势。把握、研判社会形势是一种能力,而能力需要培养。因而,除教师的积极引导外,这一能力的养成,还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锻炼。“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培养学生把握、研判社会形势能力的一个良好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设置“我看中国的贫富差距” “我对信仰的思考”等主题发言和“剥削的存在有无历史正当性”等课堂辩论,观察学生分析问题所秉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的放矢地肯定正确、矫正错误,从而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切实提升把握、研判社会形势的能力。

三、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渝信念是“概论”课的核心目标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三观”不稳定和最多变的时期,因其多变性所以也就更具有可塑性。故在这一特殊时期,高校应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的重大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一方面,“概论”课教师更应强化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渝信念,这也正是“概论”课所要实现的核心教学目标。

第一,从历史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认同与情感认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精神沉淀。诚如恩格斯所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3]历史认同是一切认同的前提与基础,因为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4]。“概论”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近现代史这一历史背景。在讲授理论时,应注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刻体味中国在由“天朝上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人民所饱尝的屈辱、悲怆与伤痛,强烈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做主人、敢叫日月换新颜的不易、不朽与悲壮,进而激发大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认同与情感认同。

第二,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与制度认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诚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概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干课程,讲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是其核心内容。因而“概论”课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理论修养,能够从理论角度,精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基本要求,透彻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与总任务,增强理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因为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在精准的理论分析中,使学生深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时代性与创新性,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与制度认同。

第三,从现实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认同。“概论”课既要突出理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要强调其针对性与时效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现实角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肯客观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所面临的问题,自豪地宣扬成就,勇敢地直视问题,切实做到“不虚美、不隐恶”,这本身就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对成就与问题的分析、比对中,使学生深刻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与发展潜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树立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2]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50.

[4]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

[5]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014年山西省教学改革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J2014121);吕梁学院2015年校级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三个自信’着力点研究”之成果。

Research on the Design for the Object-targeted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AnIntroductiontoMAOZedongThoughtand

Theory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FAN Aixia

(ShanxiPoliceCollege,Taiyuan030021,China)

[Abstract]To design precisely the objects for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bettering of teaching effect.According to the author,the elementary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arxism theoretical attainment;the key objective i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apability in studying and judging the social situation with the basic stand, view and method of Marxism;the core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unchangeable faith i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ourse of 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eaching objectiv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2-0033-03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2.008

[作者简介]樊爱霞(1970-),女,山西临猗人,山西警察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科学发展观、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收稿日期]2015-07-27

猜你喜欢
概论教学目标大学生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