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战争期间的丽倭关系

2015-04-11 11:59祝立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百济唐军新罗

祝立业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地》杂志社, 吉林长春 130033)

唐丽战争期间的丽倭关系

祝立业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地》杂志社, 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在唐丽战争期间,高句丽加强了同倭的联系,双方各有所图,就高句丽而言,结好倭是为了实现连横之势,在战略上抗衡唐朝;于倭而言,加强与高句丽交往,有助于实现其自身的以朝鲜半岛为基点的“天下秩序”。本文以《日本书纪》记载为基础,结合《三国史记》、《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试对唐丽战争期间的高句丽与倭交往情况做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唐丽战争;高句丽;倭

唐丽战争自贞观十八年(644)起至永徽六年(668)年结束,历时25年。这段时间内,日本经历了四代天皇:皇极(642-645)、孝德(645-654)、 齐明(655-661)、天智(661-671)。在唐丽战争期间,高句丽与倭交往日密,本文以《日本书纪》记载为基础,结合《三国史记》、《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试对唐丽战争期间的高句丽与倭交往情况做简要梳理和分析。

一、孝德天皇在位期间丽倭关系及分析

在孝德天皇在位期间,高句丽和倭之间的交往纪事有五条,值得注意者分别是: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二月甲午朔戊申,高丽、百济、任那、新罗并遣使贡献调赋”[1]卷24;孝德天皇大化三年(647)春正月“戊子朔壬寅,射于朝庭。是日,高丽、新罗并遣使贡献调賦”[1]卷24; 孝德天皇大化三年(647)春正月“戊子朔壬寅,射于朝庭。是日,高丽、新罗并遣使贡献调賦”[1]卷24。

645年,高句丽遣使赴倭,事实上和此前皇极天皇年间贡物和朝见有关联。据《日本书记》记载:“皇极天皇元年(642)春正月“壬辰,高丽使人泊难波津。丁未,遣诸大夫于难波郡检高丽国所贡金银等并其献物。戊申,饗高丽、百济于难波郡。诏大臣曰:以津守連大海可使于高丽。以国胜吉士水鸡可使于百济。以草壁吉士真迹可使于新罗。以坂本吉士长兄可使于任那。庚戌,召翘岐安置于安曇山背连家。辛亥,飨高丽、百济客。癸丑,高丽使人、百济使人並罢归”。[1]卷24皇极天皇二年(643)“五月庚戌朔乙丑,月有蚀之。六月己卯朔辛卯,筑紫大宰驰驿奏曰:高丽遣使來朝。群卿闻而相谓之曰:高丽自己亥年不朝、而今年朝也。”[1]卷24从日本方面的反应看,高句丽642年贡物的使臣并未获得皇极天皇接见,但皇极天皇随即做出了向高句丽、百济、新罗派遣使者的决定。对于643年的“高句丽遣使来朝”则认为是自己亥年以来不朝之后的续交行为。从《三国史记》的记载看,641年,唐太宗因高句丽派世子桓权入朝,而派职方郎中陈大德赴高句丽答劳,此举实为刺探高句丽虚实。事后,唐太宗在接见陈大德时讲道:“高句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但山东州县凋瘵未复,吾不欲劳之耳。”[2] 卷20,253唐太宗征高句丽的意图和言论很可能在当年被高句丽获知,其642年赴日朝贡,很可能是因面临战争威胁而示好邻国的举动,同时也是对上一年倭派使臣赴高句丽的回应。对于643年赴日朝见一事,似乎可以这样解读:642年,高句丽权臣盖苏文发动政变,弑杀高藏王,自立为莫离支,集军国大权于一身。643年派使赴日朝见,很可能是以盖苏文为首的高句丽新当国集团向倭说明情况并建立联系。对于大化元年(645)的“贡献调赋”可以理解为盖苏文主导下的高句丽对日政策的延续。同时,因为644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盖苏文弑王无道、违反诏令交接百济侵略新罗为由,派兵分道进击高句丽,高句丽举国震慑。在这种背景下,高句丽645年赴日“贡献调赋”,显然还有通报情况、交结争取的成分。公元647年时,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已然于前一年结束,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却未能灭亡高句丽,此后虽然盖苏文曾遣使谢罪,然而“其言其言率皆诡诞。又待唐使者倨傲,常窥伺边隙”[3]卷198,1587。太宗“屡敕令不攻新罗,而侵凌不止”[3]卷198,1587,故“诏勿受其朝贡,更议讨之”[3]卷198,1587。在这样背景下,可以理解为高句丽647年赴日,主要是通报第一次唐丽战争的情况,同时继续示好、交结。

二、齐明天皇在位期间丽倭关系及分析

据《日本书纪》记载,在齐明天皇在位期间,高句丽与倭共有三次交往,分别是:齐明天皇元年(655)“是岁,高丽、百济、新罗并遣使进调”[1]卷26;齐明天皇二年(656)“秋八月癸巳朔庚子,高丽遣达沙等进调。大使达沙、副使伊利之,总八十一人。九月,遣高丽大使膳臣叶积、副使坂合部连磐锹、大判官犬上君白麻呂、中判官河內书首缺名、小判官大藏衣縫造麻呂。是岁,于飞鸟冈本更定宮地。时高丽、百济、新罗并遣使进调,为张紺幕于此宮地而飨焉。遂起宮室,天皇乃迁,号曰后飞鸟冈本宮”[1]卷26;齐明天皇六年(660)“春正月壬寅朔,高丽使人乙相贺取文等一百余,泊于筑紫。夏五月辛丑朔戊申,高丽使人乙相賀取文等到难波馆。秋七月庚子朔乙卯,高丽使人乙相贺取文等罢归”[1]卷26。

公元655年是唐高宗永徽六年,该年“高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新罗王春秋遣使求援。二月,乙丑,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丽。 夏,五月,壬午,名振等渡辽水,高丽见其兵少,开门渡贵端水逆战。名振等奋击,大破之,杀获千馀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3]卷199,1599该年,齐明天皇重新复位,高句丽遣使赴日,既有恭贺之意,也跟唐丽战争重启有关。

656年,高句丽赴日使团规格明显提高,倭国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可以理解为,永徽六年唐军的攻击让高句丽受到震动,担心唐军随后发动更大规模战争,因而连续加强对日交往,依然是为了获得战略支持。

660年为唐高宗显庆五年,此年,唐高宗因百济侵削新罗,应新罗王所请“诏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泰发新罗兵讨之,……平其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户七十六万。乃析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擢酋渠长治之。”[4]6200高句丽此次出使料与唐军灭百济之战有关,高句丽使臣到达倭国时,唐军尚未胜利,一个月后月百济灭亡,再一个月后高句丽使臣返还。期间倭国必然已经收到百济灭亡的消息,也很可能与高句丽使者沟通了立场和策略。

三、天智天皇在位期间丽倭关系及分析

据《日本书纪》记载,从天智天皇以皇太子身份素服称制算起,其在位期间,高句丽与倭的关系史料计九条: 齐明天皇七年(661)(七月),“是月,苏将军与突厥王子契苾加力等水陆二路至于高丽城下。皇太子迁居于长津宮,稍听水表之军政”[1]卷26;661年“十二月,高丽言:惟十二月于高丽国寒极浿冻故,唐军云车冲輣、鼓鉦吼然。高丽士卒胆勇雄状,故更取唐二垒,唯有二塞,亦备夜取之計。唐兵抱膝而哭,锐鈍力竭而不能拔[1]卷27。661年“是岁……又日本救高丽军将等泊于百济加巴利滨而燃火焉,灰变为孔,有細响如鸣镝”[1]卷27。天智天皇元年(662)“春正月辛卯朔丁巳,赐百济佐平鬼室福信矢十万只、丝五百斤、绵一千斤、布一千端、韦一千张、稻种三千斛。三月庚寅朔癸巳,赐百济王布三百端。是月,唐人、新罗人伐高丽,高丽乞救国家,仍遣军将据·留城。由是,唐人不得略其南界,新罗不获输其西垒”[1]卷27;天智天皇二年(663)“三月,遣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盖、中将军巨势神前臣驿语、三轮君根麻呂、后将军阿倍引田臣比逻夫、大宅臣镰柄率二万七千人打新罗。夏五月癸丑朔,犬上君缺名驰告兵事于高丽而还,见糺解于石城,糺解仍语福信之罪”[1]卷27; 天智天皇三年(664)“夏五月戊申朔甲子,百济镇将刘仁愿遣朝散大夫郭务悰等进表函与献物。……是月,高丽大臣盖金終于其国,遗言于儿等曰:‘汝等兄弟和如鱼水,勿爭爵位。若不如是必为怜笑’”[1]卷27;天智天皇五年(666)“春正月戊辰朔戊寅,高丽遣前部能娄等进调。……夏六月乙未朔戊戌,高丽前部能娄等罢归。……冬十月甲午朔己未,高丽遣臣乙相奄邹等进调。大使臣乙相奄邹、副使達相遁·二位玄武若光等”[1]卷27;天智天皇六年(667)”冬十月,高丽大兄男生出城巡国。于是,城內二弟闻側助士大夫之恶言,拒而勿入。由是,男生奔入大唐,谋灭其国”[1]卷27。七年(668)“秋七月,高丽从越之路遣使进调。风浪高,故不得归。以栗前王拜筑紫率。冬十月,大唐大将军英公打灭高丽”。[1]卷27

关于公元661年七月条记事。此时,齐明天皇已死,皇太子素服称制。百济灭亡后,唐高宗随即携灭国之威“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力何、右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率诸将出浿江、辽东、平壤道”进击高句丽。此条记载也表明,倭国十分关注唐丽战争进程,对朝鲜半岛上的一举一动都高度重视。据《日本书记》记载,齐明天皇6年接到百济灭亡的消息后,迅速整军备战,欲亲征朝鲜半岛帮助百济复国,并将驻跸地移到靠近前线的朝仓橘广庭宫。“皇太子迁居于长津宮,稍听水表之军政”的语句,也表明了齐明天皇的继任者依然在整军备战,在这种背景下,倭国关注唐丽战况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当年八月,天智天皇“遣前将军大花下阿曇比逻夫连、小花下河边百枝臣等、后将军大花下阿倍引田比逻夫臣、大山上物部连熊、大山上守君大石等救于百济,仍送兵杖、五谷”[1]卷27。“九月,皇太子御长津宮,以知冠授于百济王子丰璋,复以多臣蒋敷之妹妻之焉。乃遣大山下狹井连槟榔、小山下秦造田來津率军五千余卫送与本乡。于是,丰璋入国之时,福信迎来稽首奉国朝政皆悉委焉”[1]卷27。可以说,天智天皇(时以皇太子身份主政)继承齐明天皇做法,大力支持百济复国行动。

关于公元661年十二月条记事。此条记事,已然发生在后来的天智天皇以皇太子身份称制期间。显然,该条记事是高句丽向倭通报的战况。时年秋八月,苏定方率领大军渡过浿江,夺取马邑山,进而包围高句丽国都平壤城,然而天寒地冻,久攻不下。高句丽使臣到达日本的十二月,苏定方尚未撤军,其于次年春正月退兵。由此可见,高句丽向倭送出的是即时战报,其用意大概是因为了解倭欲出兵助百济复国的意图,怕倭担心高句丽灭亡在即,从而不敢出兵,故将战况呈报给倭,以此坚定倭国出兵的信心。此时的高句丽极其希望百济复国势力以及背后的倭能够进攻唐军,从而缓解自身压力。

关于公元661年记事接前条记事。似乎表明在高句丽一部溃败时,倭驻扎在百济境内的军队,曾予以救援。如此,也可看出此时高句丽与倭的紧密关系。662年的春正月正是苏定方久攻平攘不下被迫撤军的月份,当月高句丽使者到达日本,表明这些使者是在战况最激烈的形势下派出的,当时高句丽已有难以为继感觉,因而急速求救倭国。此条记事还表明,天智天皇此时加大了对百济复国势力的支持,倭军一部已被派往“留城”, 此“留城”也即《旧唐书》中的周留城,为百济复国势力中心。

关于公元663年春二月条记事。662年,苏定方久平壤城不下后,率大军撤退,朝鲜半岛境内的唐军只剩下刘仁轨和刘仁愿二部,百济复国势力乘机叛乱,刘仁轨和刘仁愿合兵一处,暂作休整。此时,对于统帅刘仁轨而言,其军深处原百济腹地,孤悬海外,面临战和退的两难选择,唐高宗指示其“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5]卷84,2797当时唐军将士久战生疲,皆欲西归。刘仁轨则力排众议,决定坚守百济故地,等待战场转机。龙朔二年(662)七月唐军“大破福信余众于熊津之东,拔其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杀获甚众。”[6]卷199,5330。战场形势朝着有利于唐军方向的发展,刘仁轨随即将战场形势报告给唐高宗,请求增派军队扩大战果。此后,唐高宗派“左威卫将军孙仁师统众浮海赴熊津,以益仁愿之众”[6]卷199,5331。在这样的背景下,百济复国势力再次向倭求救,天智天皇于是派兵27000人,乘战船赴朝鲜半岛助战,于此同时,派人将出兵信息传递给高句丽。此举显然是想和高句丽形成掎角之势,分散唐军兵力。此时,百济复国军内部,扶余璋依靠倭军支持,斩杀了此前百济复国军的实际领导者福信,新罗侦知百济复国军内讧后,随即出兵包围周留城。扶余丰杀福信后“遣使往高丽及倭国请兵以拒官军。孙仁师中路迎击,破之。遂与仁愿之众相合,兵势大振。于是仁师、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进,刘仁轨及别帅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会陆军,同趋周留城。仁轨遇扶余丰之众于白江之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贼众大溃,扶余丰脱身而走。”[6]卷199,5331此后不久,百济故地被一一平定,在唐军支持下,新罗和百济会盟,唐王朝建立羁縻统治。灭百济之战,在唐军看来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是为灭亡高句丽扫清障碍,对倭军的作战也是如此。倭军白江战败后迅速退出朝鲜半岛,由于担心唐军乘势进攻其本土,加强了军事布防,修建了众多防御性质的城栅。百济平定后不久,刘仁轨被调回国内,刘仁愿接替刘仁轨为统帅,刘仁愿此时派使者赴日,应有向倭表明唐王朝灭亡高句丽的决心,以及打消其唐军将进攻日本本土的疑虑。

关于公元666年条记事。盖苏文死后,高句丽国内已渐有乱象,此时其外部依靠仅剩倭一家,因而有意加强同倭的联系,故有一年两次派使赴日之举。从时间点上看,666年,盖苏文长子泉男生已代父为莫离支,该年春正月的赴日使者很可能还是泉男生派出的。当年三四月份,泉男生遭受其弟泉男建逼迫,走据国内城,派其子泉献诚赴唐求哀,该年六月唐高宗接应,此后泉男生脱身入唐。[2]卷22,269当年八月泉男建被任命为“莫离支、兼知内外兵马事”[2]卷22,269。因而该年十月赴日使者,应是由以泉男建为首的高句丽新的当国者所派,除了一般性的外交示好外,此次赴日还有向倭国说明国内情况变化的成分。

关于公元668年条记事。此次高句丽派使赴日的时机在其灭亡前夕,其时,李勣率领大军自辽东而出,突破诸道防线,直逼平壤。高句丽的此次派使赴日,应有向倭紧急求援的意味。从以后的结果看,此次出使应是无果而终。当年十一月,李勣“拔平壤城,虏高藏、男建等。十二月,至京师,献俘于含元宫。

四、结语

唐丽战争期间,倭经历了孝德天皇、齐明天皇、天智天皇三个时期,总体上高句丽与倭因唐丽战争而加强了交往,双方各有所图,就高句丽而言,结好倭是为了实现连横之势,在战略上抗衡唐朝。于倭而言,加强与高句丽互通声息,有助于实现其自身的以朝鲜半岛为基点的“天下秩序”。唐丽战争期间,唐与新罗因打击高句丽而形成联盟,高句丽与百济则因共侵新罗成为盟友,百济则一直与倭有着紧密的联系,倭也一直在背后支持百济攻打新罗,这样事实上形成了丽、济、倭隐性同盟。百济灭亡前后,高句丽与倭有了实质的联盟关系,双方甚至一度协同军事,共谋百济复国事宜。在经历了白江之战的失败后,倭军退出朝鲜半岛,力保本土不失。高句丽此后虽进一步向倭示好,但倭已无力也无心对抗唐朝,失去了百济、倭支援的高句丽,此后又因统治集团内讧,最终被唐王朝攻灭。

[参 考 文 献]

[1]舍人亲王,等.日本书纪[M].吉川弘文馆,1981.

[2]金富轼著.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司马光著.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新唐书·百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旧唐书·刘仁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旧唐书·百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旧唐书·高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熊伟]

收稿日期:2014-10-06;修回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祝立业,男,吉林白山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地》杂志社副研究员,长春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东北史。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5)02-0095-04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guryeo and Japan during
the War Period of Tang Dynasty and Goguryeo

ZHU Li-ye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chun 130033,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war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Goguryeo,Goguryeo and Japan try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ties which was thought beneficial on both sides. Because to Goguryeo,this way it can balanced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ang; To Japan, it can expand Japanese business trade land and set up the Korean Peninsula as the military basis.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oguryeo and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Goguryeo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books.

Key words:the War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Goguryeo; Goguryeo; Japan

猜你喜欢
百济唐军新罗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天生创业家”唐军:五年赚取100亿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韩国“百济文化”中的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