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积极意义

2015-04-11 11:30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价值观传统

梅 茹

(齐鲁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传承至今,历久弥新,在种种危机、挑战中,仍然熠熠生辉。它是我们民族民族气质的载体,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价值态度,是所有炎黄子孙归属、认同的“精神基因”。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思想。”当前,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多元共融,各种思想多样性发展,这既是时代的特点,亦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我们在当今社会重提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保持民族性统一、发扬传统美德、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一、民族基因——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7日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1]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构成了华夏群体的文化认同、行为方式、评价标准,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大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必须高屋建瓴地站在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创造性地做好这项工作。

(一)传统文化可帮助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包含儒家、道家、法家、佛教的哲思和学说,又容纳天文、地理、农学、书法、服饰、医学等古籍书籍,内容庞大,包罗万象。其中,传统文化精华是凝结着本民族智慧的宝贵财富,它不能只是课本里的名言警句或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应发挥其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我党关于思想精神领域建设的目标,内容包含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公民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确存在许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二)传统文化具有锻造学生意志和品质的魅力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空前自由,自主意识极强,其正在形成中的价值观念极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则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论语·泰伯》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说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强调的是精神力量。借鉴儒家“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见利思义”的道德观念,对于扭转当前见利忘义、重利轻德的不良社会风气大有裨益。

高校作为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承担的不仅仅是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责任,更肩负着引导其成为道德健全、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当前要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形成健全且富有中华民族“文化密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以德育人——重塑传统文化在现实世界的生命力

文化是相对统一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2]这就注定了承担着文化传承任务的教育工作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可以创新、转换,但不能随便割断、抛弃。[3]高校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其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精神权威”,以保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明的历史责任感,克服社会和现实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巨大作用。

(一)以新兴媒体为载体,让传统文化走进网络时代

鉴于当代大学生热衷新事物的特点,高校应尝试利用新兴媒体让传统文化走进网络时代,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以征文活动、思想汇报、创意展示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学生群体宣讲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魅力,阐明教学构想、步骤,并利用网络的反馈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贴近性交流以及高校与社会、学生的无障碍沟通。学校应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定期向网络受众介绍学校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共识,以常态化影响受众心理,渐进地形成高校网络文化接受惯性。

(二)积极实现“双管齐下”的教育手段,促使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原生民族性的体现,是民族认同的名片。高校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应深深的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中,并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文化气质、丰厚文化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当中,用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熏陶大学生的心灵,帮助其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本民族文化标识的共和国“接班人”。在以德育人的前提下,培养对文化进行发展式自由创造的中国人,完成大学生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使高校学生在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的熏陶中诗意地栖居。[4]高校思想教育可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模式展开,“多元并举”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述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激励制度,选树传统文化践行标兵;引入日常评价机制,使学生的品德参评成为核定其大学教育的项目;组织学生观摩体现传统审美观念的绘画作品,品评传统乐曲,鉴赏诗词歌赋……力争在明暗双线的引导下,使德育内容得到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内化成为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品格要求。

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5]。对当代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建设,必须站在历史维度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形式众多,或存在于文字的哲学意义中,或流露于诗歌辞赋的文字里,或潜藏于字画乐舞的意境里。因此,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是多变的、灵活的,不能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束缚,应不断探究。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是长期的教育任务,是对所有教育从业者的要求和考验。我们应在“中国梦”的蓝图下,做好这项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保持民族特色的工作,创新教学,努力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论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中,文化趋同如何加剧,中国高校思想建设都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在浩繁的世界文化中展现出中国特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实现民族认同,才能实现“中国梦”,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阮小蕾.传统文化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教书育人,2005,(11):40.

[4]徐小丹.试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功能[J].中国科技信息,2007,(6):263.

[5]张国宏.试论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皖西学院学报,2001,(11):63.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