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缘由和路径

2015-04-11 11:30贾永腾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人格中华

贾永腾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国人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在当代仍有其自身的生命力。思考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以文化人”的需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产生并承传至今,能够通过现代价值转换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在当代仍凸显出了重要的价值。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化解人生困惑提供有益的帮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不少人却感觉浮躁、迷茫、压抑,缺乏正义精神的信仰,甚至为名利所累,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它蕴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承载着“博善乐施”的仁爱原则,传承着“和为贵”的价值理念,蕴藏着“慎独自律”的修养要则,等等。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人们回归心灵的宁静,塑造优良的品德,体悟人生的价值。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我国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内圣外王”之道,即在政治上要求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明自我道德践履是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法治思想是我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有益借鉴,能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特性使它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缘由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的生存智慧,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理想、“民无信不立”的诚信标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正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友善信条等优秀的德育资源。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独特的德育方法,如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道德践履,等等。因此,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文学和艺术作品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和渗透性的特征,融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能起到“以文载道”、“诗乐教化”的作用。“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作品,是人获得自我确立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不断提高人的艺术消费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2]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仅仅依靠说理教育难以使他们真正认同某些观点,这就需要借助文学和艺术形式对他们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传统价值理念能为大学生塑造现代理想人格提供有益借鉴

“理想人格是表征人格发展的最高目标、最佳状态的范畴,是理想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格,是个人品格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人生目标的终极导向和人生的价值的最高评价标准。”[3]理想人格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指代。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内圣”指内在修养及对善的领悟;“外王”指将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顺其自然、修性养生”。无论是儒家的入世,还是道家的出世,都注重内在道德的修养,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有人提出,现代社会的理想人格突出地表现为“主体人格”、“责任人格”、“创新人格”与“和谐人格”。然而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存在许多缺陷,如自私、懒惰、浮躁、诚信缺失、嫉妒心强、攀比心理等,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对大学生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如“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道德主体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创新意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谐意识,这些都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提供思想上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网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提供了崭新载体

“所谓网络载体,就是借助互联网络,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通过网络平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批网民的兴起,网络载体因其自身能够承载大量信息、能够实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平等对话、能够拓展教育空间的特点,渐渐成为传播信息和人们交流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引导他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对古典文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建设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可以从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加强网络自身建设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一)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需要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里的“认同感”指的是大学生能从内心真正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品味出它的独特魅力,能联系社会生活窥探出它的时代意蕴,并愿意践行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体而言需要做到:第一,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需求,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强化文化自我意识,增强文化自觉。第二,通过对网络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比分析,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它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塑造个人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

校园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的亚文化。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对现实文化进行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心灵和品德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历史母体和现实土壤,因此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一,校园文化要以主流文化为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精神品格,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人物和事件。其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通过演讲、知识竞赛、传统文化艺术展和演出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

网络媒体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因此,要着手搭建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拓展适合大学生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领域;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组建相关的QQ群、微信群,让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开发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听写大会的客户端,让大学生在网络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信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当前阶段,网络传播的信息中既有中国特色的主流文化,又有西方的意识形态,还有迎合大众的低俗文化等等。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同时,更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领文化高地,在与不良网络文化的相互较量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净化网络空间。网络建设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发掘出与网络特点相契合的、具有现代价值的诚信之道、忠恕之道、交友之道以及“慎独”等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伦理意识,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净化网络环境应遵循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和谐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顺畅传播。

[1]王学伟.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刘晓哲.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3]毕重增.青年人格理想与主观世界的改造[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9.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人格中华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