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商洛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马克思人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探析
李磊
(商洛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历程,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观点,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将马克思人本思想与我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并对两种思想相互的关系进行梳理,对我国在法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道德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理论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结合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了联系与发展、实践与认识等重要概念,给社会和个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1],列宁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2]”。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肯定了人之后,进而提出的马克思人本主义更是诠释了“现实的人”这个概念,彻底打碎了唯心史观中“想象的人”,并指出人及人的实践活动乃是世界的根本。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延续了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研究,更是将马克思人本思想植根于华夏大地,在汲取了不同环境的“养分”之后,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国内,众多学者对马克思人本思想和“以人为本”两者分别进行了研究。赵敦华认为马克思人本主义植根于西方人文思想的沃土,但必将成为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者和终结者[3]。张一兵从一个“并不直接讲人,而是更多关注……客观规律”的革命家谈起,分析得出了“另一个马克思(将人异化)”是不存在的,指出“在他们(资本主义)的制度中,人是国家和生产的奴仆,而不是一切社会安排的最高目的”[4],以及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最终目的——使人的人格和个性得到发展。陈志尚科学地诠释了“以人为本”中“人”与“本”的多层含义,他认为“人”包括了社会全体成员,“本”则明确了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指导思想[5]。张奎良提出重视人的生命、生活、尊严和全面发展,通过对“人民”和“官民”的解释,批判了将人边缘化,甚至妖魔化的思想,明确指出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个人三个方面[6]。刘进田认为“以人为本”命题的提出真正回归了马克思,是对启蒙精神的继承,对构建现代公民社会意义重大。刘吉发则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事业评判标准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三个维度探索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逻辑形态,并论述了“以人为本”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综上研究可见,国内恰恰缺乏对马克思人本思想与我国“以人为本”关系的梳理和鉴别,许多学者甚至把两者混为一谈。由于马克思人本思想与“以人为本”既相承又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马克思人本思想并非单独的存在,而是潜藏、内化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等理论之中。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指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强调,承认人民群众的力量,首先应当承认和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同时应接续历史的遗迹,不断总结和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生产力的变革,进行社会发展的变革。剩余价值理论表面上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其根本更是一针见血地在资本主义这个大坚果中剥出了被异化的人类相互关系,指出了人的发展受制于被异化的相互关系。这对19世纪初西方指责马克思在建立理论体系时失去了人性的言论更是迎头痛击。在以上马克思创立的两大理论中可见:首先,社会向着越来越完善的方向发展;其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德性能够提高,人性将不断完善,进而趋向理想人格;再次,人类知识和科学技术将不断增长;最后,人类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增进人类的幸福[7]。因此,尊重人,重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中也得出,人民群众通过改造自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更好地改造自我创造了条件。可见,辩证地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进行准确定位,即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点所在。
人类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展,而历史规律又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实现的[8]。可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以朴素的“民本”主义为基础,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先进理论进行了汲取。依照我国数千年历史来看,从对人民暴虐的商纣被得到民心的周武取代,一直到取得最广大人群——工农阶级支持的中国共产党辉煌的近现代革命与建设历程,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变革和社会进程的推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肯定人民群众,就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就是顺应社会前进的客观规律。因此,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观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具有时代意义,而且具有历史意义。
新时期下,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热情日益高涨,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诸多矛盾日益凸显,不少问题没有合理解决,人民内部出现了矛盾,严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大程度的改善,也制约经济社会继续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趋势。而问题的症结在于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即尊重人、重视人,“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重视人的突出表现,是党和政府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行动指南。“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作为一项政策被提出,而是要作为社会发展应有的要义。因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视人民群众所起的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工作方法,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工作作风,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动摇,一切以人民为重,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可见,当代“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依赖人民群众和服务人民群众两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马克思人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仁义思想,其中所提到的“民本”是当代“以人为本”思想的起源;以西方人文主义为基础发展出的马克思人本思想,同样含有“以人为本”的影子。但是这两者与“以人为本”绝对不能简单的等同。孔孟“民本”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具有启蒙意义,为封建统治结束后中华民族接纳现代“人本”思想提供了沃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以人为本”提供了温床,为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民本”思想终归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进入20世纪之后,科学、严谨并成功地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了中国,其中包含的对于人的界定以及以分析“现实的人”为核心的马克思人本思想为我国“以人为本”提供了合法、合理的范本,在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后,建立了“以人为本”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但要看清的是,马克思人本思想与我国“以人为本”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克思人本思想是纯理论的形式,研究的对象是现实的人、客观的人、世界的人,偏重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体现出人的价值。我国“以人为本”则是在马克思人本思想科学、严谨的基础上,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另一方面,与传统思想中的部分陋习激烈碰撞,完成自身的净化并螺旋状地升华。可见,“以人为本”的对象不仅是现实的人、客观的人或世界的人,更是鲜活的“中国人民”。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我党在建党初期的困境中,在保家卫国和解放人民肉体与灵魂的战争中,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以及多次社会和经济转型中,经历过无数成功与失败后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自于血与火、汗与泪,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无数次实践,完全能够经得起考验。
(二)“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
“以人为本”在科学的角度上阐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针锋相对地指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尊重人、重视人、依靠人和服务于人。在思想发展的轨迹上,自第一代领导人开始就已经将马克思人本思想深深地烙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毛泽东提出“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废墟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那只是完全的空想[9]”。第二代核心领导人邓小平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随后,“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仍然延续并发展了马克思人本思想重视“现实的人”的思想。同时,“以人为本”更加明确地为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这片试验田上提供了具体方案: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肯定人民的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各项权益。这正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奠基者,让人民当家作主变的名副其实。再次,人民群众通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定使人民群众获益,又一次印证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通的马克思人本思想。最后,新时期以来,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适时地提出了包括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并相继提出和完成了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事关民生国计的浩大工程,这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当然也使人民受益。不难看出,“以人为本”思想贯穿我党整个的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并且在中国这片现实的土地上不断根据社会发展进程进行微调,系统且科学地与马克思人本思想相融合,在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干上结出了中国化的果实。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并不是随意地、想怎么创造便怎么创造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根据客观规律创造的[10]。社会的发展依靠着人民群众才能和智慧的发挥。
“以人为本”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为人民群众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明确了发展的要义,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样发展。人民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目的,发展是为了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给发展和改革提出了依据和要求,即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成果应由人民群众共享。因此,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内涵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纲领和政策的出发点,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落脚点。
[1]辛文.哲学简明问答[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9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3]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和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8-32.
[4]张一兵.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诠释——佛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3.
[5]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28.
[6]张奎良.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以人为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2):177-182.
[7]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3.
[8]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67.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10]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译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669.
(责任编辑:彭治民)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rxist Humanism and Human Orientation
LI Lei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726000,Shaanxi)
The co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human orientation.Combined with real experience of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apply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and dialectics,a comparative study is done with China's human oriented ideology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is,on basis of legal rule in China,plays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moral system construction,and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Marxism;humanism;human orientation
A811
A
1674-0033(2015)05-0036-03
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5.007
2015-09-10
李磊,男,陕西商州人,硕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