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锦隆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赋权增能: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
赖锦隆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转型过程中,教师能否充分认识地方高校转型的必要性和意义,并自觉自愿地向应用技术型教师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对教师赋权增能,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促进其专业发展,提升其转型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地方高校教师具备赋权增能的法理基础、伦理基础、能力基础和心理基础。地方高校要从做好顶层设计、转变思想观念、创建良好环境和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等方面入手,推动教师的转型自觉和转型自信。
转型发展;教师赋权增能;地方本科高校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指出,我国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则进一步强调,我国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和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国务院加快了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拓思路、不断改革创新,加快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努力探索转型顺利开展之路。但不少学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把兴趣点更多地聚焦在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办学途径拓展等方面,而对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却关注不多甚至多有忽略。这一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地方高校业已进行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和质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注重对教师进行赋权增能,以提升教师的转型自信和转型自觉。
“赋权”(empower)一词最早是在西方的工人运动、女权主义和社区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此概念的使用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赋权增能一开始主要是针对管理界的,强调必须要让企业雇员积极参与到与其工作内容关系密切的相关事务决策中来,否则将会影响企业雇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自20世纪80年代初,“赋权增能”一词成为当时教育文献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而后,“赋权增能”一词又发展出了“教师赋权增能”(teacher empowerment)术语。其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第二次教育改革浪潮时,在总结上一次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时认为:第一次教育改革所采用的革新方案,忽略了对教师的赋权增能。因为无论是规划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是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忽略了教师、学校及地方改革等角色,这些角色由于不受重视而冷漠应付教育改革,造成美国第一次教育改革失败。1986年,美国学者莱特富特发表了《论学校教育中的善:赋权增能的主题》一文,首次运用赋权增能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问题。同年,耀谬若发表了《对教师赋权增能和教师教育的反思》一文,是第一篇用“教师赋权增能”(teacher empowerment)作为标题的文章。[1](P87)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教师赋权增能的研究逐渐成为欧美国家教育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不同研究者对教师赋权增能内涵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的不同更多地是体现在对“赋权”(empower)意义认识的差别。美国学者绍特(Short)和瑞内哈特(Rinehart)总结了以往学者对“教师赋权增能”的研究,认为“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主要包括六个维度:“(1)在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决策中,教师的参与程度;(2)作为影响学校工作的指标,教师所具备的影响力;(3)从同行对其专业的尊敬角度来考虑教师地位;(4)教师自主性,在工作中可以由教师自己控制和确定的因素;(5)推进继续学习发展专业技能的专业发展机会;(6)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习。”[2](P144)我国学者曾文婕和黄甫全则认为,“教师赋权增能”包括政治、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核心是要让教师享有一定的决策权、影响力和自我效能感。[3](P75-76)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后,我们发现教师赋权增能的含义,实际上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理解:一个维度就如何理解“赋权”和“增能”两个术语的内涵,即它们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另一维度则是强调“赋权”和“增能”的来源在哪里?包括外界对教师的赋权增能以及教师的自我赋权增能。前一维度强调赋权增能是“权”与“能”的辩证统一;后一维度则强调赋权增能是“外在赋予”与“内在接受”的有机结合。
英国教育学者高丹·科克(Gordon Kirk)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所有试图改进教育质量或使学校工作更具活力的努力,都必须完全立足于教师能力的提高。”[4](P1)在地方高校中,其拥有专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这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空间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小,而这也是地方高校能否顺利转型的核心基础。
首先,注重对教师的赋权增能,有利于教师更有机会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并拥有专业自主权,可以使他们产生自己是学校“主人翁”的感觉,并认识到自己肩上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也认识到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从而愿意为学校的转型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次,注重对教师的赋权增能,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促进其专业发展,提升其转型能力。因为“教师赋权增能”一方面包括了“我给教师相应的权力”之内涵,另一方面也包括了“我相信教师有能力,藉由更多机制的协助,引发更多的能力”。[5](P15)一旦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能够对学校转型和自己的专业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时,他们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机智,积极主动地为自己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更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式,以追求自己的专业行为更加卓越,进而对工作更加充满激情,更愿意承担各种工作。
第三,注重对教师的赋权增能,能够促进学校在组织变革、制定学校政策和规章制度时,更加注重体现处于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声音和意愿,更加注重考虑一线教师的需要和利益。这不仅会激发地方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会缓解高校行政化的困局,进而有效地防止教育行政人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干扰,为地方高校教师自觉转型发展赢得主动权。
(一)法理基础
教师能否拥有专业自主权,是衡量其专业发展水平高低和是否具有较高专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颁布并于1994年1月1日施行的《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享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学生、获取报酬待遇、参与管理和进修培训”等六项权利。依照这一规定,我国境内所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 (当然包括地方高校教师)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针对教学改革的学术研究、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还可以拒绝教育行政对教师自主行为的不当干预。我国于1998年8月29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日施行的《高等教育法》的第51条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是高校教师“应有”的权利。这些规定,为我国地方高校教师赋权增能奠定了法理基础。
(二)伦理基础
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作为涉及人的灵魂的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德性来保证。教师德性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它的核心由教师善、教师公正和教师责任感三个方面构成。”[6](P47)教师的教学自由和专业自主,不是教师的主观放纵和任意行为,而是教师基于既定责任和自身义务的专业自主行为,是需要教师有良好德性来保证的。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师,尽管他们由于受社会不良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困惑和抱怨,但其政治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教师具有时代所赋予的优良品质,他们参政意愿和工作责任心强,关爱学生,正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艰辛劳动和不懈努力,这也为地方高校教师赋权增能奠定了伦理基础。
(三)能力基础
地方高校教师普遍有着高学历的优势,几乎全是研究生毕业,其中博士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具备比较完整扎实的知识体系,拥有比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掌握了国内外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和信息。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具有强烈的提高自我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愿望要求。就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形看,能到地方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他们自己往往就是一个学习优异者,善于接受新鲜知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为教师赋权增能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四)心理基础
在地方高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很高,他们正处于青年晚期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一般拥有较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乐于展示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他们一般具有比较开放的心态和体验,能够较好地悦纳自己和别人,并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孜孜以求地为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而努力。这些为教师赋权增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教师赋权增能的保障机制
所谓高校管理,其本质就是权力在管理各阶层和高校各个利益群体间的重新分配。就高校拥有的权力而言,一般包含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但是,就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基本组织架构和基本管理模式而言,其崇尚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本质,都是更为追求工作效率和合理化,基本上都是倾向于以“服从命令和遵守纪律”为最高控制原则,目的是更高效地避免教师“出乱子”。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更多地是被动接受指令,容易滋生惰性并最终逐渐迷失自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地方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是要积极建立自主、合作、宽松的“学习型组织”——“专业共同体”,并让所有教师都成为具有较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为能力的自主个体;二是要及时修订可能限制或妨碍教师合理行使专业自主权的规章制度,切实减少学校各级行政人员对专业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不当干扰或不当干预;三是在规划学校转型发展的方案时,不能把转型的兴趣点仅仅放在与地方产业对接而整合专业、为服务地方而申请项目、为与企业合作而搭建平台等“显性”工作上,还要重视抓好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隐性”工作上,努力做到“显性”与“隐形”的有机结合;四是要深化地方高校教师制度改革,善于激发教师自身的内源动力,形成教师愿意转、自觉转的顶层制度设计。
(二)转变教师观念,为教师赋权增能筑牢思想基础
地方高校转型,首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怎样让地方高校教师能站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理解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来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怎样更好地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创造价值,以及如何为学习者——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都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能否顺利的关键所在。而这就要较好地解决地方高校教师头脑中的“自我认同危机”,即“学术型”大学的地位高于“应用型”大学的错误认识。这种认同危机反映在现实上,就是地方高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比如,有的教师就认为,学术型大学是“阳春白雪”,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下里巴人”,是“低人一等”的;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本科教育搞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转向职业教育?”这是“办学层次的降格,是历史的倒退!”会让自己成为“技师”而非“学者”!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有的教师会出现转型行动上的不自觉,在日常工作中产生不想转、不愿转的抵触情绪。因此,高校要切实采取措施,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在我国目前基本国情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7](P90-91)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种历史选择,也是我国“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教育制度的重大创新”。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着独特的“生态位”,拥有学术型大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师评价和师资特点。唯有如此,地方高校教师才会提高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认同感,才会理解和明确作为一名地方高校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从而提高自身转型的内驱力。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师赋权增能营造支持环境
教师能否产生高质量的专业行为,取决于教师对于从事职业的认识高度,取决于教师对从事工作的热爱程度,以及教师自身对高质量专业行为产生的渴盼与期待程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果他长期处于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他的专业行为将会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更能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直至最终实现“自为”的专业行为。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努力建设民主和谐、多元参与、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为教师赋权增能提供良性支持环境。一是要努力建立一个更为民主、开放、公正的教师激励机制,营造鼓励改革、鼓励创新和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为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创造出良好条件;二是要在教师群体中努力构建出团结、合作、友善的教师同伴关系,完善优秀教师传帮带团队的协作机制,促进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提高;三是要“积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频率,让教师因为学生对他的爱戴、尊敬,而更加倾心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8](P6)。
(四)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教师赋权增能提供能力保证
美国学者麦洛夫(Maeroff)曾指出:“教师赋权增能的真正力量,主要来自于掌握了讲授材料和基本教学技能而带来的权威与掌控感,所以帮助教师越来越精通所教学的知识,协助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教师赋权增能是必不可少的。”[3](P77)因为只有“教师真正拥有了教育专业判断力与决策力,真正成为一个教育专业人士,才有可能对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决策享有真正的话语权,教师赋权才不会流于形式。”[9](P32)应用技术型高校,更为强调突出实践性这一教学环节,需要更多的能够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双师型”教师。而作为“双师型”教师,除了要具备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较高职业道德素养和较强管理及组织能力等一般素质要求外,更需拥有“综合而全面的技能理论”“融汇教学过程的职业能力”和“直面问题的研发能力”等特殊素质要求。众所周知,地方本科高校的产生大多都有一个“胎记”,即主要是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并且在组建高等专科学校时,不少学校都有比较深的“师范”痕迹。因此,绝大多数教师自身并没有什么技术专长,他们不仅比较缺乏实践经验,更缺乏如何把理论知识转换为技术和如何把技术转换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面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倡导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局面,许多教师会感到束手无策,无法真正深入或真正融入行业(企业)中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无法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效获得实践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必须加大对高校在职教师的实践培训力度,大力建好“自己的实践、实训基地,甚至实习工厂,通过部分接受实际生产订单来实现理论和实践培训的一体化”[10](P82),努力实现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存量盘活”。
总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既是我国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社会发展、地方产业升级和地方社会管理的有利时机,也是地方高校对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长期支持的一种“反哺”。作为地方高校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主动适应应用技术高校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同时,地方高校要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加大制度建设,充分赋予一线专业教师应有的权利,保障一线教师应有的各项“福利”,提升教师的转型发展的意愿和能力,以开启教师自觉转型发展的动力之门。
[1]康晓伟.西方教师赋权增能研究的内涵及其发展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2]汪晓明.赋权增能:教师专业自主权实现的保障[J].教育探索2009(6).
[3]曾文婕,黄甫全.美国教师“赋权增能”的动因、涵义、策略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4]邹德刚.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刘兰英.赋权增能评价:内涵、实施步骤、局限性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4).
[6]叶澜,白益民,王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刘学忠,余宏亮.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4).
[8]艾述华,吴霓.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3-12-27(6).
[9]胡萨.从权力控制到主体能力提升——论美国教师赋权运动中“权力观”的转变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
[10]陈幼德.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责任编辑:林 泓)
Teachers'Em powerment:An Important Choi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LAI Jin-long
(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nowadays.Whether teachers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act accordingly or no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during this process.Boosting teachers'empower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nspire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profession,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in transformation.Teach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re legally,morally,competently and psychologically qualified for their empowerment.The solution of promoting teach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o transform consciously and confidently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follow ing aspects:top-level design,change of concepts,creation of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enhancement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eachers'empowerment;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648.2
A
1673-4343(2015)05-0001-05
10.14098/j.cn35-1288/z.2015.05.001
2015-01-20
赖锦隆,男,福建永定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