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更综合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近年来,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地产业特点,根据专业特性,探索“工学交替321”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取得了明显效果。
1.模式内涵。“工学交替321”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在大体保持培养期和培养计划前提下,遵循茶叶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安排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时间,在校和在企业时间可以灵活调整。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搭建校内外互补的工学集合教学平台,打破原先两年半校内学习,半年就业实习“2.5+0.5”的传统授课教学安排。
“321”有两层含义:一是按照学期柔性划分,学生在学校培养3个学期、企业培养2个学期、顶岗实习1个学期,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二是按照培养目标来看,通过中职学生学习的3个步骤“操作—理论—实践”,由学校、企业2个主体共同培养,达到输出1个成果——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2.现实需求。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各专业中广为应用。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面临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严峻现实。全市86%以上的区县有茶叶种植,茶产业已成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重庆市政府大力推进“茶叶振兴计划”,茶产业发展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永川区是全国茶叶产业的优势区、全国名茶百强区(县)、重庆产茶大区(县),茶产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递增,需求量很大。建设好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极为紧迫。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教育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是育人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2.人才培养实践的需要。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之实践性为外在目标的改革和创新活动要以市场为依托,要面向市场,融入市场,扩展市场,服务市场,将当地特色产业和社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依据。研究表明,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二点:一是职业特性不明显,与市场需求吻合度差,遵照学科特性,重理论,轻实践;二是体系构建少特色,看不出专业培养重心。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专业需要贴近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1.专业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对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以及毕业生就职典型职业岗位的分析,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师的信息收集结果,梳理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所具有的几个典型职业岗位。
2.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结合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茶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在农业、工业、商贸等生产、服务一线从事茶园管理、茶叶加工与品质检验、茶艺表演、茶叶营销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得出本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以及专业综合能力。
3.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步骤。以工作为载体开发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之不囿于狭隘、单一工种的特定岗位上,而是综合考虑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职业行动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课程内容能与岗位和市场需求互动,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按照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四个主要歩骤进行。
4.“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按照课程体系对不同茶类的生产工艺按地域风格进行细分,充实完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茶叶生产工艺流程的加工技术,以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茶叶生产工艺。聘请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学校专业教师按照“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茶叶加工技术。上下延伸、平行拓展开发茶叶检测、茶叶化验、茶艺表演等相关课程。
细分不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以形成基于工作岗位和不同类型茶叶生产工艺流程的课程体系,通过“现场教学、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掌握不同种类茶叶生产工艺,具备不同岗位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完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随着改革工作的深入,它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在构建“工学交替321”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中,学校重点做了以下改革: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第一,产教合作机制建设。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专业委员会讨论等形式建立产教合作机制,指导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茶叶协会专家、重庆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公司技术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第二,校所利益共同体建设。学校与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形成校所利益共同体。学校教师参加茶研所科研项目,茶研所专家参与修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及课程标准,校所共同培养学生。第三,加强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建设。与7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祥夷茶社联合开办长嘴壶茶艺培训班,与供销系统内企业结成校企联盟、校社联盟,搭建“厂中校”、“社中校”培养平台,在企业开设教学培训区,设置专门的教室和车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建共管。按照“设备生产性、过程真实性、管理开放性”的建设思路,根据茶叶加工工艺,新增红茶发酵室、茶叶萎凋室等实训室,完善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检验和茶艺实训室7个,满足绿茶、红茶、青茶、白茶等不同种类茶叶加工评审的实训,建设融学生实训、技能鉴定、职业培训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基地。
2.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专业教学团队、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序推进。专业教师培养制度健全,先后安排8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和校内生产实践活动。通过送培、企业锻炼、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专业带头人1名,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名,增加双师型教师3名。新增硕士学位教师6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8%以上。聘请企业技术骨干4名,指导专业建设,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师资评聘和奖罚机制。制定《职员、专业教师职务、职级晋升制度》与《教师绩效考核暂行办法》。通过积极开展专业教师“说课、上课竞赛、教案竞赛、论文交流、示范课、公开课等各种教学教研活动,锻炼教师“教”的能力。第三,师德师风。制定《师德师风监督考核制度实施办法》与《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度》。通过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撰写笔记和心得体会,显著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素质。
1.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促进职业学校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展示职业教育成果,检验职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近年来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2012年6月甘宝青获得手工制茶(红条茶)一等奖,王凤获得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一等奖,杨万超获得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三等奖。2013年6月杨海燕、范文碧分别获得手工制茶(手工卷曲形绿茶、乌龙茶)二等奖;代娅琴获得手工制茶(手工扁形绿茶)三等奖。赛训结合、以赛促训,形成培养学生能力的长效机制,提高职业技能竞赛和展示的多样性、参与性、广泛性和持续性。
2.提升了师资整体水平。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学校师资整体水平提升很快。教师获得教学竞赛国家级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中职技能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优秀奖1项,区级优秀奖1项。在近两届“文明风采”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国家级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10人次、优秀奖10人次,市级一等奖14人次、二等奖24人次、三等奖23人次。参与制定国家级教学标准1项,申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视频公开课2项,正式出版教材3本,开发校本教材7本,发表论文15篇。
[1]赵莹雪.“工学交替2+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1,(27).
[2]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6).
[3]李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究——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2).
[4]魏明.张艳.中职免学费政策评估:目标保障与配套策略建构[J].职教论坛,2014,(7).
[5]韩伟平.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特征及创新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