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力
我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让世界惊叹于大国的崛起速度。中国在物质生活富裕后,也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上了日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要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环境;社会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正确理念;人民应当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为人道德。在党中央的正确引导下,社会各个阶层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践行并推广核心价值观。其中最有效也最广泛的活动形式当属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倡导的精神就是:“博爱、慈善、志愿、平等”,这些理念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平等、公正、友善”不谋而合。中华文明历经了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凝结着传统文化精髓的核心理念被梳理、总结并传承下来,被人们深刻的铭记于心,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简单的二十四个字,代表的却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内心呼唤的切实需求。社会公益等志愿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着强大的积极力量,为国家的团结提供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以实际行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过程。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精神上提升了公益活动的道德层次,使参与公益活动的人群能够得到足够的精神满足和慰藉。通过外部的各类公益活动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到每个国人的心中并发扬光大,为国家的和谐安定保驾护航。
1.公益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有着和谐统一的内在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意志的顶峰,代表着最先进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这种崇高的理念需要在普罗大众之中生根发芽,势必要选择肥沃的精神土壤进行培育。而公益活动无疑是进行传播推广的最好沃土。因为公益活动同样需要高尚的情操、博爱的胸怀、坚定的意志。两者在价值观念上的和谐统一使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递的正向理念,所倡导的爱国精神和自由平等的民族意志,正是国人内心憧憬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贵情操。同样的,公益活动中展示的奉献精神,博爱精神,利他主义也是通过志愿的形式,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解决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平等、互助、友爱、法治的社会而努力。所以公益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统一地价值取向。
2.两者都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灿烂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脱离历史与优秀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有光辉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就脱胎于自我民族文化的积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顺应时代的潮流又要尊重传统与习惯。在历史文化中梳理与拓展,理顺传承的血脉准确的把握住民族精神的内在,深化中华民族精神归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最具有中国特色且最能深入民心的。孔孟两位圣人被中华民族世代尊崇,就是因其倡导的儒家理念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一部分。孔子的“仁爱”之道,就是教导世人友爱仁德,用大爱的心包容万物。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告诫世人要尊重他人、善于律己。体现了我中华民族崇尚的平等、仁爱、尊重和睦的理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公益行为,如各朝各代在饥荒时由朝廷或当地乡绅出资承办的“义庄”、“施粥铺”等等。而这些行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至今,已经转换为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国民正是通过种种的公益活动,在“敬古”并“崇今”,将我们古老却先进的文化一代代的传递下去,成为中华文明圣火生生不息之源。
3.两者紧跟时代和群众的现实需求,为社会进步提供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不断的改变。在继承优秀文化理念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并满足各阶段各层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才能够深入人心被大众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立在踏实的群众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其导向性和凝聚作用。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的空头口号。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固然空前腾飞,同时也带来了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败的资产阶级思想。这种思想正腐蚀着我国国人的精神和灵魂,使得人人追逐自身利益而忘记最初本心,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由此引发了各种信任危机和人际冷漠的现状。社会公益活动正是打破这种现状,恢复人与人之间友爱信任的最好桥梁。参与公益活动的人能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技能奉献给社会,正是他们无私的行为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前行。多少公益活动弥补了现有医疗环境的不足,帮助无助的病患找回健康;多少公益活动为失独的老人带去温暖、为辍学的孩童带来希望。这些点点滴滴踏踏实实的活动积累的正向能量带动了社会精神文明的新风尚,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活动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通过每个人的无私奉献重铸道德框架,让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够停下来审视自身道德水准,重新意识到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思想上得到升华,道德上得到提高。通过奉献肯定自我价值,激发了社会责任感,感受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人们学会了给予与接受、在尊重和平等的氛围里分享社会资源,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更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指的是在某种人生观或价值观的引导下,有坚定的信仰,鲜明的立场以及明确的是非标准,自愿执行或追求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在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前提下,积极地观察、解释和实行。公益活动能够使参与者更近距离地碰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比如“邻里和睦”,“友邻分享”等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文明、友善、诚信”充分地体现出来。公益活动能让参与者体会到自己付出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更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虽然只由短短的二十四个字构成,却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体,但是太过抽象,不易理解。如何有效地引导社会各界群众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各级部门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支援服务”,“爱心捐献”“学生支教”等活动形式,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公益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象化,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从而强化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3.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践行水平。目前,社会各界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以宣传口号的形式被贴在单位的宣传栏里。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使人们充分地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枯燥地背诵那“二十四个字”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腻烦心理,更甚者还会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认同,不践行的现象。公益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公益活动的目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回馈社会,服务大众,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升其责任感。公益活动是参与者的自愿行为,它不仅使参与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层次理解和感悟,也无形中提升了践行核心价值的力度。因此,公益活动提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践行水平。
1.公益主体多元化。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参与公益活动以青年志愿者居多。高校的在校学生是其中的主力。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着爱国的热情和充裕的时间。许多公益活动都由他们发起并具体执行实施。其次就是社会各界名流利用其影响号召力举办的慈善类公益组织。两者都不可否认的为推动公益事业前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但我们也要看到,仅仅依赖这两种人群作为公益活动的主体力量还十分单薄。我国社会人员众多,结构复杂多样,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导带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众志成城才能促进公益活动的质量提升,真正发挥其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导向作用。无论参与人员的民族、学历、年龄、职业、宗教信仰与社会地位如何,都有义务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党中央及团中央的领导下,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层级分明、人员众多的公益活动团队,鼓励公务员、企业家、工人、农民都参与到公益中去,囊括社会各界人才,将全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公益活动的受益者也要从中汲取力量,不单单作为受帮助者,还要力所能及的将爱心传递出去,将平等互助的理念散播开来,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以公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益处,最终形成全民公益,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2.公益形式多样化。公益活动作为践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有效载体,其形式需要创新。从形式角度来看,我国的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是,多大型群体性服务,少长期持续性服务;多事后补救性服务,少事前预防性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公益活动健康快速的发展。虽然大型群体性服务确实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小型地、专业性地的公益活动也并不代表它不具有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的作用。恰恰相反,小型的公益活动更具灵活性、专业性,以及广泛性,对于日趋多样的社会需求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在重视全民参与的大型公益活动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地公益活动,例如法律援助、医疗援助、心理咨询等。除此之外,虽然“亡羊补牢”十分重要,但“未雨绸缪”也应受到重视。我国目前开展的很多公益活动其本质都是补救性的,即公益活动的开展与参与都是在国家和党号召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救助及危机缓解等方面。相较之下,我国的预防性公益活动却少之又少。预防性公益活动主要是针对事件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预防性的服务。预防性公益活动的开展,不仅扩大了公益活动的服务范围,并且能够及时收集、传递信息,为政府相关部门判断及评估风险等级,制定决策等提供有效的信息参考。例如一些自然灾害多发地组建的预防性公益活动服务队伍就是此类公益活动的有益尝试。
3.公益活动持久化。公益活动在大部分眼中只是因为某一事件而进行的一次活动,例如针对汶川地震、天津812事件等社会各界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然而一次活动或一场运动完全不能将公益活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要将公益活动作为一项全民事业,长期地、持久地开展下去,这也是其价值体现的内在要求。做到公益活动持久化,首先要杜绝“形式主义”,避免将公益活动变成一场作秀活动。对于那种为参与而参与,一哄而上的公益活动,不论规模有多大,参与的人数多庞大,都无法使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们获得思想上的提升。其次,重视公益活动中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合理利用。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们大都由自己的特长,组织者要认识到这点,并通过合理的引导和积极鼓励,使志愿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服务于社会,充分调动他们的服务热情,拓展其服务空间,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从而使临时性的公益活动人员招募变为长期性、专业性的,有针对性的志愿者招募。再者,对于那些获得社会广泛好评的,成功的公益活动项目要固定下来,并做到持续进行。好的公益活动项目,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科学的论证,不能一味地追求影响力或商业价值而盲目地贪多求大,而一旦开始实施就要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公益活动的重要准则是公益性、非商业性,社会性等,假使违背了这个准则,借公益活动之名,行谋取商业利益之实,那不仅是对公益活动的侮辱,也是对志愿者的伤害。
公益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与理论上有着高度统一性,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我国公益活动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需要做到参与主体多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公益活动持久化。公益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载体,对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功能定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
[2]邱仁富,李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纲[J].党政研究,2015,(1).
[3]耿珊珊,郑军.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探索[J].品牌(下半月),2015,(2).
[4]叶铭,申婕.公益组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J].湘潮(下半月),2014,(12).
[5]姜良芳,李世成.公益活动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J].现代视听,2008,(10).
[6]周维维.当代大学生公益活动和大学公益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