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益锋, 张淑敏, 田 夏
(上海交通大学 教务处, 上海 200240)
大学生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吴益锋, 张淑敏, 田 夏
(上海交通大学 教务处, 上海 200240)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出发,通过渗透第一课堂、结合第二课堂、整合创业教育资源的方式,研究和探索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途径。
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改革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关注。我国高校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引入创业教育,到本世纪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2002年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模式落后,创业教育还没有能够完全融入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1.1 创业教育的内涵
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各个专家定义不尽相同,然而核心要素基本类似,通常认为创业教育是让学生获取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一种附加或补充,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要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要明确创业教育的内容,对创业知识、能力、素质3个维度进一步解析,提出可度量与可评判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完整描述。
创业知识、能力、素质包含丰富的内容。创业知识包括创业理论、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公司管理、创业者法律知识等;创业能力包括市场意识、机会识别、风险控制、创造力、整合资源能力、决策力、控制力、领导力等;创业素质包括冒险精神、灵活性、自信、诚信、耐力、进取心、成就感、责任感。创业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业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创业能力是知识的载体、素质的支撑,创业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归宿。通过对创业教育内容的3个维度的描述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业教育能够全面融入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1.2 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创办企业,也不仅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创新国家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求,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如果将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创办企业,那创业教育必然只重点集中在创业技能培训,创业教育将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应面向所有学生广泛开展,“不是人人都会创业,但是人人都需要创业教育”。
虽然创业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不同的需求。根据毕业去向的不同大学生可以归为3类,自主创业、就业、以及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的学生希望通过创业教育学会掌控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就业的学生希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职业胜任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继续深造的学生希望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高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推进和指导[2]。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普适性的教学,着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就业的学生,提供重点性的教学,着重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促使学生选择适宜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就业渠道[3]。对于创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着重提高风险意识、风险控制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成功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2.1 课程教学渗透创业教育
根据创业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需求,仅凭几门课程的开设、几次讲座的举办以及几次创业项目活动的开展,创业教育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只有将创业教育全面融入教学主渠道,包括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明确各教学活动对创业教育培养的贡献,才能使得教学各目标覆盖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主渠道可以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普通课程以及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这些课程教学是提供普适性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识类课程是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创业教育理念应全面融入通识教育课程,构建能够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通识类课程知识体系,使得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管理等知识相互交织,变成综合知识,扩展学生知识的广度。
专业教育是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核心。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支撑,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升华。创业教育理念应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充分挖掘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4]。只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才能体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专业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创业教育服务,包括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自身最新科研成果,分析行业发展前景、专业技术空白点和创新点,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和积累专业相关的创业信息,开阔视野,激发专业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内容,着力开发和设置与专业结合的创业课程,如开设“软件商业”、“建筑业”、“能源创业”、“数字创新”和“投资创业”等课程,形成有专业特色、产业特色和企业特色的创业教育教学,满足学生专业化和个性化创业教育需求。
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创业教育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教育环节[5]。在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类课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6]。如在专业实习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企业的实用性课题、前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将这些课题和问题作为创业方向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要求学生选题紧密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和社会实际,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2 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
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主渠道需要教师改进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从“重灌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注重对知识的探究和获取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采用课题研究、项目合作、方案设计、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7-8]。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问,让学生学会口头表达、文章撰写、批判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9]。在课后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项目或任务,沿着事物发展需要的内在逻辑展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进取。在课程考核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质的提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和素质。
除了利用教学主渠道实施创业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也不可或缺,这是提供重点性创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各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各层次的学术论坛和报告会、各类型创新社团活动在高校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作为创业教育的实训实践平台。
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包括3类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10]“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此外,学术论坛、报告会和创新社团活动能够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
4.1 整合校内创业教育资源
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情,学校层面需要顶层设计、整体协调,促使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人事部门、科研部门、设备部门、各学院、校友管理、校产管理等各部门整体联动[11]。
教务部门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设置课程体系、教改项目,进行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等;学工部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为学生创业与创业活动筹措经费,组织、策划和开展系列相关活动;人事部门推动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改革,鼓励教师开设创业课程、为创业团队提供指导;科研部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设备管理部门改革实验室和实验人员考核机制,鼓励各类实验室、创新中心向学生开放和提供指导;各学院鼓励教师为学生开设创业课程选修课、创业创新讲座;校友管理部门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提供企业真实课题、实习和实训岗位等;校产管理部门利用学校的产业园、科技园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同时给创业实践学生入园提供优惠。此外,学校可成立创业中心或创业学院等部门,为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教学和指导。
4.2 整合社会创业教育资源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理念还需要整合全社会创业教育资源,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相关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建设大学科技园、产业园[12],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事业等相关单位深度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是创业教育开展的现实需求[13]。企事业等相关单位充分发挥技术和资金优势,积极投入校外实习、实践、创业基地建设,与高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实验室、共研项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将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益的探索。为此,首先需要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第一课堂开设创业课程的同时将创业教育理念深入渗透于通识课程、专业普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之中。其次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为创业教育创建良好氛围的同时提供实践实训平台。第三需要整合校内外各方的创业资源,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支持。
References)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Z].2012-08-01.
[2] 陈文娟,姚冠新,任泽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45.
[3] 曹大宏.求职能力与职业胜任力: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J].江苏高教,2012(6):104-106.
[4] 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79-81.
[5] 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7):58-62.
[6] 吴先华,叶卫美.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情况的实证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 2012(2):80-82.
[7] 方伟.中国大学生创业实训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47-149.
[8] 韩照详,朱惠娟,李强. 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 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82-84.
[9] 陈燕.高校创业教育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12(6):107-109.
[10]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Z].2012-02-22.
[11] 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3(2):101-103.
[12] 孙爱武.构建“六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推动学生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14) :58-60.
[13] 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3(3):133-134.
Study on fully merg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o talent-cultivation system
Wu Yifeng, Zhang Shumin, Tian Xia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a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has been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since it could meet the dema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ll.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targe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way of introduc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the first class, combin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approaches of fully merg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alent-cultivation syste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alent-cultivation system;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2014- 06- 20 修改日期:2014- 07- 30
吴益锋(1979—),男,江苏宜兴,硕士,助理研究员,教务处实践教学办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E-mail:wyf@sjtu.edu.cn
G642;G473.8
A
1002-4956(2015)2- 0039-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