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华 (昭通学院 艺术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乌蒙论坛
威信苗族服饰特色及其教学应用
秦明华
(昭通学院 艺术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对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苗族(白苗)的基本情况、服饰特点以及文化艺术、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威信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精巧、纹样形式丰富、结构纷繁复杂、绚丽多彩、文化内涵深刻而独具魅力,彰显出他们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命力量。提出在当代美术教学中,运用苗族服饰丰富的纹样艺术资源扩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造型认识,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威信苗族; 服饰特点; 审美价值; 教学应用
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主要用口头文学和以服饰纹样、色彩的形式记录在服饰上,靠口手相传进行世世代代传承与发扬。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服饰纹样、色彩等是苗族支系、族别的标志。威信苗族在服饰上既保留了各地苗族的共同特征,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014年4月,笔者跟随当地文化部门有关人员到威信县水田湾子、水田香树火石地、双河易朵寨、双河熊孔、旧城松林、旧城龙马、高田大湾、扎西牛坡坎、扎西墨黑等地对本土苗族服饰进行了调查了解。
苗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列居第四位,据“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共942.6万人”[1],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各省的山区和半山区。云南境内共有苗族120多万,主要分布在滇南、滇中和滇东北地区。其中,滇东北昭通市威信县居住着4万余苗族,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1%。威信县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与镇雄、彝良和四川叙永、文兴等地以及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威信苗族主要分布在双河、高田、石坎、新城、罗布、三挑、麟风、长安、水田等地。《民国昭通县志稿》卷六记载:“苗族原有二种:曰花苗、曰白苗。其居均傍山溪,勤耕作……蓝能自织衣裙以花自别其种类。”[2]《昭通府志稿》亦有同样记述:昭通苗族为“花苗、白苗二种,每附岩结庐,依山凿田。”威信苗族按其妇女服饰划为白苗,其语言属川黔滇方言。
威信苗族妇女服饰制作技艺精湛、色彩清新靓丽、银饰等佩物少,最显著的特点是衣领、托肩、胸兜、衣襟、衣袖、腰牌、围腰、飘带、裙边等处遍施图案,通过编织、挑花、刺绣、蜡染等方式镶上源于自然界的各种花草鸟兽等丰富的图案,以红、青、蓝、绿、白色为主,色彩艳丽、对比鲜明,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美,充分表现出苗族妇女内在的自我审美情趣。苗家女孩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纺纱、织布、挑花、刺绣等技艺。苗族女孩在结婚前,父母帮忙让其尽量多置备衣裙,男方送来的彩礼也主要是衣裙,多的达十多套(其中至少一至二套盛装)。 苗族服装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做工精细,耗时费力,一套盛装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价值约几千元。
威信苗族男子服饰式样简单,妇女服饰丰富多彩,分便装和盛装两种,其主要区别表现在花饰的多寡、服装底料颜色的鲜艳度和着装场合的规范程度。便装花饰较少,简洁素净,平时或劳动时穿;盛装满身五彩斑斓,鲜艳夺目,显得富丽华贵,逢喜事、赶场、走亲和重要节日穿。威信苗族因居住地不同在服饰上有细微差异,居住在威信县境内的白苗可划分为勐能、勐豆、勐喜、勐坝、勐朵尼五个支系:
1、“勐能”因其居住在县城南部山脉“扎岭”以东而得名,分布于县境东南部的双河乡、水田乡大部,扎西镇部分村社。
2、“勐豆”因其服饰与四川叙永一带苗族相似而得名。由于四川叙永海拔比威信低,威信苗族习惯将四川叙永方向称为“道豆”,即“下边”的意思,分布于县境东北部高田乡、水田乡、旧城镇部分社。
3、“勐喜”因其居住在扎西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区而得名。威信苗族习惯将地势较高的地区称为“道别”,即“上边”的意思,分布于县境中、西、北部的罗布镇、三桃乡、麟凤镇、长安镇、庙沟镇、扎西镇、旧城镇,双河乡、高田乡部分村社。
4、“勐坝”因其服饰与四川兴文县大坝一带苗族相似而得名,分布于旧城镇松林村几个社。
5、“勐朵尼”因其居住在河边而得名,即“河边苗”的意思,仅仅在水田乡香树村火石地社有几户。
由于苗族居住分散、风俗多样,不同地域服饰也各不相同,支系与支系、村寨与村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区别。“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穿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3];“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用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白色突出在裹白布绑腿上。”
(一)男子服饰
威信苗族男子服饰,全县基本一致:头包青色帕子,帕子一般长六尺至一丈二尺,身着青、蓝色长衫或用布做纽扣的对襟短袄,腰系绿丝带,下穿宽裆大脚裤,脚蹬圆宝鞋、皮钉鞋、布鞋或草鞋。寒冬季节缠青、白色绑腿,青年喜缠成“人”字型纹路。(见封二图1、2、3、4.)
(二)妇女服饰
1、头饰
未婚女子挽发髻,插银簪,或以青色帕子折成手掌宽,一圈略比一圈高、纹路规整地缠叠于头上。现在未婚女子多不包帕子,结辫或披发垂于脑后,已婚妇女因地而异:
“勐能”将头发结辫盘于头顶,再把用青色毛线编成的粗大辫子(以辫大为美),从后脑勺绕向前额,外包青色帕子(有布帕和胡绉帕两种),帕子末端留一小节支出。(见封二图5、6)
“勐豆”用青色毛线和头上的头发一同拧成粗长辫子(称“假辫”),一圈一圈绕在头上,使头部形成上大下小的盆状,再用白色底料的挑花或蜡染小花巾绷罩,顶部平坦且有花饰,发际部位露出一圈黑线,远看极似海军帽。有的为了方便,用篾条或藤条编成适合头部大小的盆状圆圈(称“假壳”),缠上毛线放在头上,头发盘于圈内(见封二图7、8)。是否戴假辫是“勐能”、“勐豆”区别已婚和未婚妇女的重要标志。
“勐喜”和“勐坝”不论结婚与否都不戴假辫,只以把头发结辫挽于头上,用青色帕子折叠后一圈一圈整齐地叠加缠包。未婚女子和年轻妇女的盛装,有的还用与帕子等宽的挑花或剌绣花带围包在帕子四周,花带上吊有各色小珠或小花须,称“勒子”( 见封二图9、10、11、12)。“勒子”随着头部的摇动而协调地摆动,使盛装的苗家姑娘更加楚楚动人。
2、上装
“勐能”和“勐豆”的上装有两种。一种就是小领右衽短衣,胸襟口镶有宽二寸左右的“厂”字型剌绣花牌(花样以“凤穿牡丹”和“喜雀闹梅”较为常见),花牌两边镶有色彩变化的较窄的花带(见封二图13、14、15);另一种是开襟长领无纽衣,领上镶挑花或剌绣花带,穿时两襟超搭如僧衣式,系围腰,胸微露。(见封二图16)
“勐喜”着挑花领子的长衣服(类似不开叉的燕尾服),前短致腹上系围腰,后长与裙子相等,后衣脚镶一根挑花栏杆和三四根彩色布条,袖口镶约二寸宽彩色布幅,胸前也有“厂”字型花牌,只是比“勐能”、“勐豆”的要窄些,称“小牌”,布料多用蓝色。(见封二图17、18)
“勐坝”穿外蓝内白双层右衽中长衫,领口绣有花纹。若盛装则衣料颜色较鲜(富裕者有的还用绫罗绸缎制作),衣领绣有花饰,衣袖镶有六道花环,三道宽、三道窄、间隔有序排列,衣领周围还镶有一道宽幅剌绣花环(名“托肩”),“托肩”周围用挑花的花带滚边。(见封二图19、20)
3、裙子
分织裙和蜡染裙两种。织裙用青与灰白相间麻纱为经线,白麻纱为纬线织成,黑白层次分明,疏密相间,宽窄有别,即使是对称的图案造型也有明确的艺术变化,整体显得大方素雅,一般用做素装。蜡染裙有点花裙、插花裙、绣花裙等类型。苗族对蜡染裙尤其钟爱,主要将其用做盛装。“勐能”( 见封三图21)、“勐豆”( 见封三图22)的盛装蜡染裙(百褶裙)要在裙幅上下两边镶红线,黑白灰线相衬,中间有丰富的蜡染纹样造型,并在相应的纹样上刺绣彩色的线,形成明快的图案造型,裙子上部为大片青色,以此作为基色。“勐喜”( 见封三图23)、“勐坝”( 见封三图24)则镶有红、黄、蓝、绿、白等颜色的长方形、菱形、三角形以及其它各色纹样图案。不论哪种裙装,都要打出均匀的皱褶,所以又叫“百褶裙”。“勐能”的裙摆宽八米,裙长至小腿,一般穿三条,盛装则穿多达四至六条,以裙身肥大为美,“勐坝”裙短至膝盖。
4、围腰、腰带
围腰是妇女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勐能”和“勐豆”的围腰(见封三图25、26)与裙子几乎一样长,围腰上面横向的大花边叫“腰牌”,花纹是大朵、漂亮、醒目的剌绣花;围腰两边镶有挑花或剌绣花边叫“吊牌”,盛装用花带从上两角转角后延至下两角,称“转角花带围腰”。“勐喜”的围腰用蜡染花布制成,上部还打折褶,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状,前胸还要戴一个梯形状用花带嵌边小胸兜,梯形块里面是一个正方形艳丽挑花图案搭配两个三角形颜色布块,整个小胸兜花团锦簇,十分漂亮。“猛坝”的围腰的造型、纹样及色彩与“猛喜”相差不多。(见封三图27、28)
苗族妇女穿好衣服裙子后,先系腰带把腰部收紧,再系围腰罩住裙身正面,将衣服和裙子连成一个整体,显得既窈窕又精神,是苗族女性曲线美审美意识的展现。
腰带又称飘带,苗族妇女十分注重腰带装饰,一般长四米,尾端有挑花或剌绣图案,穿戴时要留足够长度垂至裙身后面裙脚处,走动时,裙摆、飘带、腰带随风飘动、交相辉映,各种花色簇拥摇曳多姿,十分优美。
5、绑腿和鞋履
缠绑腿是苗族妇女服饰的传统习惯,除气候炎热时不包外,其他时间都须包缠,尤其是着盛装,不包则不规范和完整。绑腿一般都用白布,年轻女子也有用花绑腿的。“勐能”邦腿长8尺左右,“勐喜”的长达2丈。过去富裕人家穿卷鼻云钩鞋,一般人家穿布鞋和草鞋。
6、银饰
银饰是威信苗族妇女装饰上的一个特征。过去,年青妇女挽发髻于头顶,客前吊一朵小花,头上插一只鸟雀银簪,作啄花状,青年女子头饰制作精致(见封三图29)。苗族姑娘长到几岁,就要将其双耳各穿一小孔,长大后戴耳坠。除发簪和耳坠外,有的也戴项圈和手镯。年纪大的妇女只戴手镯。银饰一般都由本民族银匠制作,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美观,是苗族民间珍贵的工艺品。着盛装的苗族妇女,再配上各种银饰,就更加显得艳丽多姿。但现在已经很少,很难看到。
威信苗族服饰纹样形式丰富、内涵深刻。服饰的纹样保存着远古时期的文化和原始艺术,蕴含着远古神话传说、缅怀祖先、祭祀神灵以及记载先民悲壮的战争迁徙等历史文化内涵。服饰上抽象的几何图形和各种花草鸟兽纹样,是苗族服饰文化中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苗族服饰中常有许多色彩线条,代表了河流与婉蜒的山路,”记载着苗族不断迁徙的历程;蝴蝶纹样代表苗族的起源及祖先的传说;花代表美好事物与美丽少女;鸟纹代表自由与快乐,同时也与男性有关,表达着苗族生命繁衍兴旺的愿望等。特别是在苗族蜡染裙纹样里更多地展示了苗族的历史痕迹,裙上绘有许多几何框格,四方形表示大坝子,菱形表示小坝子,大坝小坝交错纵横,表示苗族宽广的家园。几何框格里面描绘各式花草动物纹样,一是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拜,二是以示苗家家园的美丽。蕨草纹样在服饰中经常出现,据说在饥荒年代曾扶助苗族人民得以生存下来,同时对苗族妇女治病也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记录了下来(见封三图30、31、32)。这些纹样刻在服饰上,意义在于祈求祖先保佑、驱邪避害、纳福吉祥,象征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对扫除邪恶、弘扬正气的渴望,表现出一个古老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威信苗族服饰蕴含着深层的生存文化内涵,是他们参与民族活动、社会交往、彰显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威信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远离现代文明和文化的熏陶,居住简陋、生活简单,甚至有的人家连被盖床铺都不齐全,但是他们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崇尚自然。苗族服饰绚丽多姿、纹样丰富多彩,挑、织、绣、染等制作工艺精巧细致,与他们的生活居住形成极大的反差,令人难以想象,这说明服饰制作技艺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苗族妇女在生产和家务劳动之外,纺织、刺绣、蜡染是她们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制作服饰不仅是满足御寒蔽体的需要,已成为人们评价妇女生活能力高低的标准,技艺的优劣是苗族妇女受到尊重、喜爱或者鄙视的因素,她们努力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雕琢,不断地传承、发扬与创新本民族服饰。
精心制作服饰是苗族妇女人生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能力发展的充分体现,是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的集中与传承。一针一线、一种色彩、一个图案,都是她们真实情感的流露,彰显他们特有的文化和独特的见解,不同的色彩、图案、技法都体现他们的智慧,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苗族服饰是苗族‘欢乐民族’的体现,苗族盛装是喜庆佳节的专用豪华服饰,彰显着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扬着苗族人民直率而雄伟的生命力量。”[4]
威信苗族妇女盛装绚丽多姿、结构纷繁复杂、工艺精巧而独具魅力。以她们独特的欣赏习惯和方式,用挑花、编织、蜡染、镶衬、刺绣等多种制作方式并用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妇女盛装服饰满身花锦,衣领、襟口、衣袖、下摆、围腰、裙身、裙边等部位的各式图案与纹样色彩斑斓、鲜艳夺目、显得富丽华贵。在布料、色彩、图案搭配等要素形式的组合上,大胆用色、对比强烈,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见封三图33)。从服饰纹样的视觉样式看,“抽象的色彩意识,有时让你充满幻想,有时让你心静如水,有时让你热情奔放。服饰纹样在丰富多彩的色彩中加以提炼,对色彩进行归纳或对比,使其形象更自然、真实,婀娜多姿,绚丽多彩”[5]。如此的色彩美,使服饰的美学价值得到极大的提高。
威信苗族服饰纹样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及动物形象,纹样的组合构成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作才能,纹样超自然、富有灵性的形象造型,在当代美术教学应用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吸收苗族服饰丰富的纹样艺术资源,运用纹样中丰富的造型、别致的几何形体以及色彩搭配等艺术元素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对进一步扩展教学内容,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的纹样造型及明快的色彩美感
通过蜡染和刺绣等手段在服饰上创造出了很多动植物纹样,这些纹样采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将自然形象进行概括、抽象形成生动的独立纹样,或以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连续排列构成二方连续乃至四方连续纹样,并多用封闭的轮廓线将两种连续纹样框起来[6]。常在服饰中的衣领、托肩、衣袖、裙边、飘带等位置连续出现,纹样造型对称而有变化,色彩点缀与搭配明快而协调,整体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牙齿纹、波线纹与斧头纹是最常见的边框纹样(见封三图34、35)。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借鉴民族服饰图案的造型及色彩美感,有意对原有的造型进行精简和完善,对色彩进行消减或增强,使之比生活原型更鲜明、对比更强烈。
(二)夸张与变形的处理,凸现纹样的艺术美
苗族服饰纹样中常出现各种样式的蝴蝶,蝴蝶与花动静结合,融为一体,加之精美的刺绣、挑花工艺,有的蝴蝶通过夸张和变形后,更显图案造型的艺术美感(见封三图36);围腰上面的大花边,刺绣变形的鸟,似鸟非鸟,似花非花,鸟与花互相呼应,夸张的造型及主观、感性的色彩表现,再现民族艺术的精美(见封三图37)。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看,苗族服饰的图纹装饰源于自然却又“独得心源”,具有质朴而强烈的艺术效果,是苗族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传统的苗族盛装可以说就是精美的艺术品”[7]。
(三)吸取自然物象的精华,把纹样表现得理想化、情趣化
威信苗族服饰中的纹样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以及动、植物题材,图案的制作编排透露出万物有灵的思维特征。如服饰的裙装纹样中,对鸟的表现是以概括的线条来表现鸟的头部代替鸟的造型,形神兼备、充满生命力;鱼的造型简洁而富有变化和韵律感;长排点点意为界桩,简洁明了,在整体造型中,起到调节和装饰作用;河流、湖面、植被、森林等造型意味深长(见封三图38、39、40)。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素材,经过进一步的认识、分析和概括处理后,再通过借鉴、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进行绘画表现,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具体表现出创造性的画面效果。
威信苗族服饰作为民族传统技艺,保持了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服饰中汇聚的苗族民间艺术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社会、对生活、对事物认识的升华,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富于创造的审美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民族艺术财富。
[1]苗族[EB/OL].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725.htm
[2]合仿. 威信白苗妇女服饰调查[J]. 民族艺术研究1990,(1):49—52 .
[3]黔东南苗族服饰[EB/OL]. 百度百科.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96850
[4]龙晓飞, 石群勇. 苗族服饰的生态与审美透视[J]. 经纪人学报,2006,(1):135—137.
[5]张玉华, 刘晓东. 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大舞台,2013,(1):176—177.
[6]安丽哲. 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方式之解析——长角苗服饰艺术个案考察[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 (4):99—101.
[7]王伟, 曲艳玲. 以云南昌宁苗族服饰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J]. 赤峰学院学报,2012,(2);206—207.
The Features of the Costumes and Adornments of Weixin Miao Peopl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QIN Ming-hua
(School of Arts,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The costumes and adornments of Weixin Miao people have exquisite making skills, abundant patterns, various structures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reveal their special aesthetic values and interest, and are full of positive spirit of lif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costumes and adornments, cultures and art,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Miao people (Bai Miao) in Weixin county of Zhaotong, Yunnan,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colorful patterns of Miao’s costumes and adornments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urrent fine-arts courses to extend teaching contents, enrich students’ knowledge of image-modeling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in artistic creation.
Miao people in Weixin; features of costumes and adornments; aesthetic value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2015-01-15
云南省2012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民族民间美术元素在高师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立项课题(序号:80)。
秦明华 (1963— ),男,云南昭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油画、美术教育教学研究。
TS941.742.816
A
2095-7408(2015)02-00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