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飒 飒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再议《醒世姻缘传》作者
甄 飒 飒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长期以来,学界对《醒世姻缘传》作者多有争议,存疑作者多为山东籍人士。根据书中提到的地理坐标的细节考证,两位河南籍官员“李粹然”和“李纯治”的相关史实与人物原型的考论,和小说提供的其他细节信息,推考出作者应是生活在明末崇祯年间的河南人士。学界以前的说法不能成立。
《醒世姻缘传》;作者 ;西周生;河南籍
关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学界争议颇多,有蒲松龄、丁耀亢、章丘文士、贾应宠等诸多说法,皆为山东籍。研究者们从历史考证、诗文创作、用语习惯等文学与语言学的多个角度来进行论证,以期能推断出作者的真实面貌。笔者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地理和人事史实的考证,认为《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属河南人士的可能性更大,共有四个方面的依据。
《醒世姻缘传》主要围绕着两个地理坐标展开故事,一是山东,二是北京。这个转世相报的故事,前世人物集中于山东的武城、临清等地,后世人物集中于绣江县、明水镇、北京等地。袁世硕先生认为,“小说主要以山东地方为故事背景,作者对山东的行政区划和山水名胜有总体的了解,写济南和北京都比较具体,符合实际”,如第24回里“曾开列了山东六府的山川名胜,并作了热情的歌颂”,对济南街道、名胜之熟,“没有在济南生活过的人难能写得出来”[1]190。所以学界根据小说中对山东地理和风俗的细致描绘的这一特征,推测的作者多为山东人士。
但从书中提供的种种地理信息来看,作者必然对北京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情风俗也相当熟悉,否则很难将作品中出现的地名、街道、民俗等情况细致地描绘出来。小说写了洪井胡同、草帽胡同、太仆寺街四眼井、礼部门前的棋盘街、国子监东路的沙锅门、锦衣卫街、东江米巷、皇姑寺等,还描绘出了不同地区具体的民情,如“东江米巷那些卖褐子毡条的陕西人”,“西瓦厂墙底下的妓者”。像书中提到的“沙锅门”,其实是广渠门,因城门外是一片广阔的沙土地,俗称沙窝门。又有过“杀货门”的叫法,因为“当年猪啊羊啊,从广渠门外的编猪道进入外城屠宰场,这些被杀货所走的必经之门就被称作杀货门了”,“杀货门还是从沙窝门的音转化过来的,转音还有‘沙锅门’这么一个称呼”[2]126。小说中采用的“沙锅门”就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又如作品中反复提到的购买各色物品的“东江米巷”,就是现在的“东交民巷”,在明代是著名的繁华地带,商户云集。
第41回,宗举人提到“礼部门前棋盘街”,也确有其事。北京有承天门,“承天门南为一个‘T’形封闭广场,广场南端与承天门相对为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民国时称中华门,其位置在今“毛主席纪念堂”处,已拆毁)”,“大明门南即为都城正南门——正阳门,两门之间为棋盘街。大明门至承天门之间为千步廊”,“千步廊围墙的外面是六部和五军都督府等中央官署衙门,礼部、户部等在东”[3]56-57。狄希陈和童寄姐所住的“洪井胡同”,是明代说法,即现在的前红井胡同,因井得名[4]262。
书中提到的大部分地名,太仆寺街、安福胡同、洪井胡同、东江米巷等,都位于北京中城。中城“地处北京内城并环绕在皇城周围,大量具有指示地理方位作用的政府机构与相关设施,就成为中城地名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如礼部、户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太常寺、锦衣卫、通政司等管理机构都位于中城[5]316-317。
可见,作者对北京的认识是相当细致和生活化的,这种认识必然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非道听途说。通过作者熟悉的地理位置——中城来看,他应是因为同政府机构打交道的需要而留在北京,并非一般的进京游览。对于从未到过北京的蒲松龄而言,熟练地使用诸多北京地名,而且是当地特色有着时代气息的俗称,并细致地描绘出不同地点具体民生风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一点来看,蒲松龄或者只有山东生活经验、从未到过北京的人不会是《醒世姻缘传》的作者。
小说凡例中称“本传凡懿行淑举皆用本名”[6]7。孙楷第先生有《一封考证〈醒世姻缘传〉的信》,文章认为,“作者于凡例之言,并未实践”,“‘正人君子’名字之不可靠,正与荡检败德之夫同”,“但在许多不可靠之名字中,却有一人籍贯、仕履、科分,无一不合;则三十一回所谓李粹然是”[6]1022。据《河内县志》卷26“先贤”:“李政修字粹然,万历丙辰(1616)进士”,曾任淄川、滋阳县令,后擢礼部郎中,迁济南道,后又迁嘉湖道,再迁济南道,未任乞休。顷之,起冀南道。此时正值明清鼎革,李粹然荐补天津道,后卒于淮海道任上,故他的传记列入“国朝”一条中。据《崇祯长编》卷62:“崇祯五年八月癸酉,礼部郎中李政修为山东佥事”[7]323,《嘉兴县志》卷11“崇祯监司”表,崇祯七年,李政修迁嘉湖道。李粹然正是破解作者身份的关键人物。
结合小说中提到的山东与北京,再看文中另外两个地点,“淮安”和“潞安”。主人公狄希陈携童寄姐去成都赴任时,从淮安至扬州、高邮、仪真码头、南京,到九江,然后一路向西。而薛素姐也正是追夫至淮安,流落于此。淮安正是山东南下江浙的必经之地。小说卷28中提到了不同省份的几个缺水严重的地区,如山东的海丰、乐陵、利津等,河南的五吉、石泊、冶陶等,以及山西的潞安。在介绍潞安时,特别提到了平顺、黎城两县,勾勒了当地的用水风俗,“单说一个平顺县,离潞安府一百里路,离城五里外,止有浅井一孔,一日止出得五桶水,有数:县官是两桶,典史教官各一桶,便也就浑浊了……若是旱得久了,连那池中都枯竭了,只得走到黎城县地方,往来一百六十里路,大人家还有头口驮运,那小人家那得头口,只得用人去挑。”[6]265这样精细条理的说明,非亲身经历之人恐怕是难以写出的。据《明史》卷41《地理(二)》载,平顺与黎城确属山西潞安府治下。潞安也曾是李政修为官之地,乾隆《潞安府志》卷13“节镇”,明代“冀南兵巡道”下列有李政修之名,足可为证。
故此小说的地理坐标与李政修的仕宦经历有着很大的重合之处。李政修在山东为官多年,也曾到过北京,这一点不言自喻。而李政修在嘉湖道与济南道来回辗转时,必然要经过淮安,所以作者才反复提到此处,并对山东南下的路线了然于胸,如扬州、高邮和仪真码头。作者对山东、河南、山西潞安的几个缺水地区的民俗描绘得详细逼真,似曾相见,潞安又为李政修的为官之地,更确定了小说作者的身份与李政修有密切的关联。
孙先生提出:“小说中人名,大抵子虚乌有”,“独于李粹然言之正确如此”[6]1023,其实不然。小说中出现的作者有所评议的正面人物,有官职的如第12回出场的临清道按察司佥事李纯治,河南中牟县人,庚辰进士。第31回的巡按杨无山,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人,辛未进士。同回出场的教官,山西霍州人郭如磐。这些人物实则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人物,只是李纯治在小说中是前世故事中的人物,而郭如磐和杨无山则是现世人物。这种安排其实反映了作者的用心。
查道光《直隶霍州志》卷21“科目”,崇祯年“恩拔岁例贡”条目,有“郭如盤”列入,名字、籍贯与时代,都与小说相符。嘉庆《常德府志》卷18武陵人杨鹤传后有云:“从弟鹗,崇祯四年进士,官御史,有才名,擢顺天巡抚。”后转引杨氏谱,载:“鹗字子容,号无山。”崇祯四年(1631),正是辛未年。书中巡按杨无山,正是杨鹗。《国榷》载,崇祯十一年(1638),杨鹗等人为“试监察御史”[8]3194,崇祯十六年(1643)六月壬午,杨鹗为右佥都御史,整敕蓟州边备,巡抚顺天[9]47。
二人在小说中出场时,正值绣江、明水等地因连年天灾,饥荒严重,民不聊生。李粹然与杨无山采取种种举措,赈灾救荒。孙先生认为李粹然办赈,“殆是崇祯十三年任冀南道时事”[6]1023,书中所云此时杨鹗为“代巡按”,巡按即巡按御史。明代的监察御史“身兼内(监察中央各机构与部门)外(巡按地方)两职”,“对外的监察职责,即以巡按御史的身份衔命巡查州、县”[10]143-1434。所以书中所云的李粹然与杨无山通力合作,救灾办赈之事,应是符合实情的,不过地点并非在山东,而是如孙先生推测的,是时李粹然正在冀南道任上,此时杨鹗已于两年前升为试监察御史,正与两人的仕宦经历相合。
所以,虽然作者在凡例中提到“其事有据,其人可徵”,但小说创作本就有虚实相生的特点,故也提到“间有事不同时,人相异地”,“不必病其牵合”[6]7。另一位官员李纯治,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与杨无山、李粹然、郭如磐在同一回集体出场不同,李纯治出现在第十二回,与前世故事相关。书中大段叙述了李纯治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公正执法的宦迹:“初任做知县的时节,遇着那好百姓便爱如儿子一般,有那等守学规有道理的秀才,敬如师友一般;若是那一样歪秀才,顽百姓,他却也不肯松饶轻放”,“他衙内衣食费用却又甚是俭省”,“除了公费,用不尽的,拣那民间至贱卖不出去的粮食,买米上仓,等那青黄不接的时节,有那穷百姓借的,都借了与他”,“大略他行的美政不止于此,就生出一百副口来也说不尽”[6]109-110。
但根据相关线索,中牟人,庚辰进士,东昌府临清道按察司佥事,无论是山东的地方志还是中牟县志,都查无此人。实际上,这应是作者有意隐晦,书中原型,是万历庚辰(1580)进士李士登。李士登,河南洛阳人。据其子所撰墓志,李士登“初授陵川民牧”,后“改授归德府教授”,先后补应天、顺天教授。升国学助教。后升山东东昌府知府[11]。据《神宗实录》卷371,万历三十年(1602),李士登从东昌府知府升为按察司副使,整饬沂州兵备[7]263。万历三十三年(1605),山东副使李士登为广西参政[7]265。
据墓志所著,李士登在东昌府任上之时,“谨饬严明,一切治平,恩威相济,得民欢心”,“临清乡绅、士庶、商贾至铭德之”。后来李士登升任“兖东道兵备副使”,在任期间“盗敛民安”[11]。这也正与小说中所形容的后来升任了按察司佥事的李纯治事相符,“自从他到了任”,“倒恰似包龙图一般”,“再有武断横暴的,十个倒有九个不得漏网”,“制服得那些州县也不敢十分放肆”[6]111。所以李士登可视为李纯治的原型。
作者在写作时,李粹然与杨无山的名字与籍贯都未作修改,独修改了李士登一人。应与李士登在东昌知府任上发生的震动全国的“临清民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万历二十七年(1599)天津税监马堂到临清收税,跟随他的几百名亡命之徒在临清大肆掠夺,百姓苦不堪言。以贩卖为生的临清人王朝佐带领临清百姓与马堂交涉。但马堂令人放箭,局势陡然恶化,双方发生激烈冲突,马堂衙署被烧,爪牙死了三十余人。事发后,神宗下诏逮捕首恶,王朝佐挺身而出,从容引颈受戮。
在这场冲突中,李士登站到了百姓的一方,墓志中称:“偶值税监马堂需索多端,猖獗激变。我父不顾身家,挺然抗争”,“庇活清源几千、万命”[11]。后来还抚恤了王朝佐的母亲与妻子。所以无论是东昌府志还是洛阳县志或因避讳,都未曾为这位爱民如子的廉吏立传。作者在记录他的事迹时,也应因为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故在文中隐去了他的真实姓名与籍贯,仅留下了他的科举年份。但作者对李士登本人推崇备至,故在书中用大量篇幅来叙述他的美政,李士登的化名“纯治”,可能就来自“贞观之治”等清平盛世的意思。
而作者用小说的情节进程对几位人物所处不同时代作了很好的说明,李粹然与杨无山出场是在转世之后,李纯治出现是在转世之前,正与现实情况相合。
小说中有很多线索显示出了作者的“河南情结”。首先,作者对明代河南地区的建制相当熟悉,远远超过一般常识性的认识。书中李纯治籍贯“中牟”,令人生疑。河南中牟之地不似洛阳、开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也非明代的有名郡县,对于其他地域的人而言,恐怕并不熟知。不熟悉河南建制的人很难想到将洛阳化为“中牟”这个地区。同时,上文中曾举出小说第28回中河南路几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五吉、石泊、徘徊、冶陶、猛虎这几个镇店,都是砌池积水”[6]264。其中冶陶镇隶属武安县,民国《武安县志》卷2“地理”有载,武安县“西至阳邑镇、冶陶镇”,今武安虽属河北,但明代属河南省彰德府,《明史》卷42,《地理》(三)记河南四界,北至武安,西至陕州,东至永城,南至信阳。对河南地区的市镇如此熟悉,是河南本地或在河南长期生活之人才能做到的。
同时,书中有一位经历了两世故事的人物“邢皋门”,河南淅川人,前世故事中是晁源父亲的幕宾,在现世故事中升至兵部侍郎。查淅川县志,并无此人,或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但“皋门”此名颇有深意。潘岳《西征赋》有云:“秣马皋门,税驾西周。”皋门即皋门桥,位于谷水之上。西周,“战国时周考王封其弟揭于王城”,“在洛阳以西,故称西周”[12]15。作者自称“西周生”,这就意味着,故事中的邢皋门,很有可能是作者本人在书中的化身,是作者安排的一个经历两世故事的合理化身份。
综合上述种种情况来看,《醒世姻缘传》中出现了诸多的河南地名和河南籍人物,除了李粹然、李纯治、邢皋门等官员外,还有籍贯河南卫辉的薛教授。而这些人物都以正面形象出现。作者对李粹然和李士登这两位清官廉吏的为政事迹相当熟悉,对他们的为人也很推崇,同时又明了河南地区的郡县建制,创作又用“西周生”为化名,所以《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极有可能就是一位河南籍人士,生活在明末,是李粹然的幕僚,清楚李士登的相关事迹,跟随李粹然宦游,走南闯北,后将他们的政绩引入书中,写成了这部有实有虚、虚实相生的《醒世姻缘传》。
[1] 袁世硕.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9.
[2] 张淑媛,张淑新,韩然.北京深处[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 刘毅.明清宫廷生活:六百年紫禁城写真[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4] 《西城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2.
[5] 尹钧科,孙冬虎. 北京地名研究[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
[6] 醒世姻缘传[M].(清)西周生,童万周,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7] 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8] 陈文新.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 吴廷燮.明督抚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 王正.制度、名物与史事沿革系列:监察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 曾意丹.“临清民变”与李士登的为民请愿——介绍新发现的李士登墓志[J].学术月刊,1980(4).
[12] 潘岳集校注[M].董志广,校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郭德民】
On the Author of Marriages Awakening the World
ZHEN SaSa
(School of Literature &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For a long time, the academia has a lot of controversy about the author of Marriages Awakening the World. Scholars think the author is from Shandong.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 coordinates in the novel,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wo officials Li Cuiran and Li Chunzhi from Henan and other detail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uthor is from Henan in the period of Chongzhen. The past opinions of academia about the author are wrong.
Marriages Awakening the World; author;Xi Zhousheng; Henan
2014-11-11
甄飒飒(1985-),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
I207.4
A
1672-3600(2015)02-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