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艳
池州学院体育系,安徽池州,247000
学校体育中几种异化现象的再审视
杨广艳
池州学院体育系,安徽池州,247000
在对“本”“末”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出现的几种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消除这种异化现象的建议。认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出现的几种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与“物”的体育理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知识技能”与“活动为本”三组概念未能一一厘清上。最后指出,要消除这种异化现象,一要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二要完善学校体育的教育机制。
学校体育;本末倒置;
窥视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种种异化问题,不难发现在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一些倒置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学校体育异化问题进行反思与追问,以还学校体育的本真面目。
“本”与“末”作为一对范畴,是一种相对的关系,“本”是相对于“末”而言的。《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是说,做好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是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产物,也就是说,先有人,后才有体育的产生;有了人,将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如健康的身体、他人的尊重等,体育活动提供了一种实现这些需要的途径,故而体育活动得以产生与发展。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需求的差异,这决定了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人们希望通过体育运动,展现精神风貌,学校也是如此,于是学校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这样看来,竞赛相对于体育而言,体育是“本”,竞赛是“末”,它是为体育服务的。然而,实践中,常常出现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现象,忽略了根本的东西,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情,所以就有“忘本”或“本末倒置”的说法。
2.1 “人”与“物”的体育理念
“体育产生于阶级制度,亦即体育的产生基础就与政治密切相关。”[1]但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67。由此可见,“个人的存在”就是“本”,这是首要前提。人的一切需要都是满足个体的存在,而体育存在的价值就是促进社会个体不断完善。“除了大自然,唯一至高无上者就是人,进一步说就是人的需要。”[3]也就是说,体育是人为的,因而它是属人的,人的需要才是体育的根本。体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属人的生命,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体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
然而,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人化”体育常常被“物化”体育所取代。学校体育的“物化”让学生得不到人文关怀和思维碰撞,反而让其变成了单纯的体育技术操作员,忽视了他们的个体生命,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距离感。学校体育的“物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忽视生命教育理念。部分学校把体育教育视为训练学生操作体育技术的工具,武断地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无视人自身的发展,无视生命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学校体育往往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掌握体育技术,简单地把增强体质、传授技巧作为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导致体育活动与体育人文精神相背离。
2.2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2]326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应当如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实际上,人在不同阶段对体育的需要是有差异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的每一个阶段,在不同人眼里“身”“心”发展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卢梭认为,人类的教育与生命共同发生作用。婴儿从降生到人类世界起,他们就受到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教育。在这个特殊阶段,体育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故而体育成为人接受教育的基础。同时,文明的精神是建立在健全体格的基础之上。卢梭曾经指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4]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明显地表现出“前紧后松”现象。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时,就开始注重知识的灌输,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这样的教育实践,错过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黄金时期,也错过了人青春期最需要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大好时光,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让人堪忧。其实,根据人的身心发育和成长规律,国内外的教育家主张教育要“先松后紧”,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要秉承“玩中学”的教育思想。“玩”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到初中阶段可以逐渐地增加学习课程。这种教育理念,遵循了的是人的生长发育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实践中,“前紧后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的生长、发育和学习、成长规律。
2.3 “知识技能”与“活动为本”
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关注以“知识技能”为本的课程观,目标是 “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冠”;方法是“死记硬背”,中心是“教师、教材和课堂”;手段是“不断施压”等。扭曲了教育价值观,导致教师为选拔而教,学生为选拔而学,也就是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这种异化现象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宗旨。教育除了让学生学习知识外,还要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学生的心理,培养他们勇于竞争、乐于拼搏的精神,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体育无疑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然而,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忽视了体育的教育价值。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以“活动为本”,即教育活动要以人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生活经验为中心,提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要服务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把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主张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质、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知识技能”与“活动为本”观念的倒置。
3.1 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体育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因此,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树立体育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体育教育观念。在学校体育实践中,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要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体育教育如同德育和智育,要注重人的终身教育。这种体育教育观念的树立是消解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基本前提。
3.2 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机制
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机制。鉴于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出符合人的学习成长规律的相关制度,强制性推进学校体育,同时加大学校体育的改革力度,优化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以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比如,加大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充足的体育场所和器材;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规范体育教学;加强学校体育竞赛建设,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竞赛建设,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严禁教师占用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偏颇现象。
学校体育异化是当代某些学校教育中突出问题之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人们对当代学校体育理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针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出现的异化现象,需要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完善学校体育的教育机制,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唯有如此,学校体育才有可能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地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326
[3]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哲学原理卷[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98
[4]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0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1.028
2014-09-28
杨广艳(1980-),女,江苏赣榆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G811.5
A
1673-2006(2015)01-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