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清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中国梦”是近年来我党所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从文化软实力视角来看,“中国梦”充分体现了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文化软实力既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没有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中国梦”也会成为空谈。
软实力的内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在1990年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在此前的几十年中,利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软实力,成功地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影响力反倒日趋式微。[1]伴随着研究深入,在不同阶段,约瑟夫从多个角度对软实力进行了阐释和界定(见表1)。
总体来看,软实力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首先,软实力是能够感知的隐性力量,它具有潜在的传播性和影响性,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发生作用力;其次,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以及战略性特点,从而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终极竞争力;再次,软实力生成难以有效掌控,软实力生成主要依靠自身独立完成,既不能外源型导入,也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与软实力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软实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2]软实力的历史传承性、广泛渗透性、内在吸引性主要是依靠文化软实力来完成。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对软实力结构中的其他要素有着重要影响。一国的软实力是由民族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三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文化软实力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传播性和继承性方面,文化软实力能够深刻影响国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而衍生出一国的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
表1 软实力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三个必须”: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从根本上说明了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具备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依靠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软实力的积淀。我国文化软实力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凝聚了科学的价值内涵,体现了广泛的人民诉求,促生了先进的时代精品,从而为“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文化动力和理论支撑。因此,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只有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广大人民对“中国梦”的认同,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
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所系。从“中国梦”的建构来看,相对于国家硬实力,文化软实力更具有持久性和吸引力,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可以增进亲和力和影响力,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文化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素。[3]历史和经验表明,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它可以通过影响综合国力中硬实力的生成和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起到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可以通过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激发国民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能够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为各方面人才的孕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直接的推动力量。
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影响力,其本质上是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它主要以一种意识形态(如信念、理想、态度、荣誉等)根植于国民的思想中。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性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历久不衰,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它可以通过历史性的传承提升国民的文化认同度,以其独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进步。因此,正是由于文化软实力具有精神支柱的作用,才能促进国民凝聚广泛的力量,形成共同的理想,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
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政策的背景,而且是一种权力,或者一种实力,可以影响他国的行为。[4]在当今世界格局中,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交融,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影响愈加凸显。国际竞争的范式逐渐由以硬实力为主的显性竞争向以软实力为主的隐性竞争转变,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从某种程度上看,谁具备了文化软实力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我国必须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扬民族精神,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潜意识”注入到“中国梦”,进而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引擎。
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中国梦”的国际亲和力。“中国梦”蕴含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很强的普世价值,为国际交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中国梦”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彰显,文化软实力意味一国在国际社会中所拥有的影响力,它能够利用更广阔的话语平台和更多的话语渠道,增强国际公信力,也增强国家威信。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5]中国传统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各个时期与各种学派的智慧结晶,从而体现出中华文明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必然成为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
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习近平同志在论及如何“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时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具体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正确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大磁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衡量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厦的道德根基。
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动力。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文化事业的进步。十七大以来,文化事业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目前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增长,覆盖城乡的基础文化设施初步建成,为社会文化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对外交流为重点。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从政府层面和民间层面共同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体现中国博大精深和友好开放的国家形象,从而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
首先,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王逸舟指出:中国硬实力增长很快,尽管与一些西方大国仍有这样那样的差距,但需要弥补的时间是可期的;而中国软实力目前仍然薄弱,追赶起来可能更加困难、更需要时间。[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硬实力方面(尤其是经济、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都显得极不相称。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使得原有的政治哲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整合功能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硬实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说明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
其次,文化软实力主体发展能力受到局限。就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主体而言,我国欠缺大量以市场为驱动的非政府组织。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外交资源和外交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从而限制了本国民众与国外民众的相互联系,使其不能有效发挥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近些年来,尽管孔子学院等文化组织在国外发展迅速,但政府发挥的影响过大,民间团体还未真正成为发挥我国文化软实力作用的主要角色。[7]
图1 2002~2012年部分国家对中国“持好感态度”变化数据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见图1),对中国的国际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再次,文化现代化进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我们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下降,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削弱的现象,成为当前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文化现代化理念抑制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使传统文化的归属和社会主义基本信念被逐渐肢解,并伴随着一种新的价值理念的重构,最终导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软”和“弱”问题出现。另一方面,文化现代化削弱了我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现代化存在一种“时空压缩”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母体文化价值和现代文化价值之间会产生剧烈矛盾甚至激烈冲突,这种转型时期的文化混乱和价值批判也必然带来文化软实力的削弱。
最后,文化软实力面临外部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不断加强对我国文化领域的渗透,进而影响和侵蚀我国的文化主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对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在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伴随着文化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8](见表2),使得瓶颈作用越来越凸显,抑制了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阻碍了优秀文化的弘扬和文化理念的传播,削弱了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对文化软实力的引擎作用。
表2 2005~2012年文化贸易逆差统计(万美元)
在“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从未来的发展路径上看,我们需要从“中国梦””的视角探讨文化软实力的增进之策,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之路。具体来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模式应该呈现出“飞机型”的战略结构(见图2)。其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两翼,以外延发展为导向的战略纵深的模式。
图2 文化软实力战略模式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特征,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辐射力,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定位方面,我们要防止出现两种极端倾向,既要防止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和自恋情结,把一些消极成分视为精华,又要防止把民族文化视为阻碍文化进步的“原罪”。二是不断发掘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且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三是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我们要正确把握我国文化资源的内在属性,树立科学合理开发理念,在此基础上有规律地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点,强化文化资源所属国家、所属民族以及所属地区的优先占有权和使用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母体,如果偏离了这个发展方向,文化软实力既不能体现出内在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会失去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撑。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正确指南,它早已全面融入到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方方面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充满创造力、感召力、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凝聚力的源泉,一方面,理想信念的培育要从课堂走向社会,把理想信念认同和利益认同结合起来,从而使共同理想信念真正能够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改进共同的理想信念的培育方式,使理想教育融入到社会文化中,融入到个人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使“中国梦”与“个人梦”有机结合。
最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道德根基。一是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标准,进而外化为社会行为;二是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机制,坚持典型示范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统一,让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
1.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必然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但是与文化事业发展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具体来说有两方面。
一方面,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首先,政府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总体规划,既要注重文化产业的整体质量提升,又要增加对重点市场主体的扶持力度,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政府利用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从资金上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扶持;金融企业要发展适合文化产业需求的信贷产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最后,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一是不断丰富文化产业内容。文化产业发展要以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保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主义属性,同时要坚持多样性文化内容的发展,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大创新产品的培养,不断地增加原创性文化产品的数量,使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质”和“量”的均衡发展。
2.以政策为支撑,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其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服务。因此,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资金和政策方面扶持。
一是加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通过相关政策来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和主动地参与文化事业。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多向能够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大文化项目、重要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斜,这样可以保证文化事业发展始终保持中国特色。二是优化文化事业的政策环境。政府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法规指导,加大对易受市场冲击的文化事业保护力度。三是促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地区文化事业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长期性,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着力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本土化的文化设施,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文化软实力不仅着眼于内涵式发展上,还要侧重外延式发展。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辐射作用,使世界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未来我国文化软实力外延发展战略主要从主体建设、路径拓展以及传播方式三个方面着手。
1.扩大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主体
在保持政府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培育和发展多元性的软实力建设主体,不断提升它们的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水平。从长远上来看,文化软实力发展是一项全民的、社会的、系统的公共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来推动,使得社会的大部分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因此,需要扩大软实力的主体范围,既要充分利用好政府方面的资源,也要发动协调民间的机构和力量,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多层次、多方面增强文化辐射力。
2.拓展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渠道
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辐射,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渗透和对外文化交流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增加对外文化产品输出。在对外文化产品输出过程中受政治价值观所限,我们不能追求意识形态过于强烈的产品,而需要以传统文化和创意文化产品为依托,注意输出样式的多样化,既要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要注重流行文化产品的输出。另一方面,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交流是文化软实力辐射过程中较为传统的方式,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正式对外文化交流和非正式对外文化交流。从前者来看,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从后者来看,我们要培育各种非政府组织力量,并为这些非政府组织创造一定的成长空间,从而使它们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辐射的有生力量,实现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在文化对外交流中的良性互动。
3.丰富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软实力辐射不仅仅依赖于文化和观念的普世性,还依赖于有效的传播方式。一方面,我们要改善传播手段,提高传播质量。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成熟的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积极打入国际文化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构建起强大的文化辐射网。另一方面,整合传播资源,丰富传播内容。我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发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更需要展现当前优秀的现代文化,从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本文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青年基金课题阶段性成果]
[1] 朱孔来.国内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及未来展望[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3-61.
[2] 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EB/OL].[2014-05-07].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6957188.html.
[3]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70.
[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7.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2).
[6] 王逸舟.中国外交的思考与前瞻[J].国际经济评论.2008,(04):5-6.
[7] ESTHER PAN.Chinese Soft Power Initiative[EB/OL].[2013-05-08].http://www.cfr.org/publication/10715/.
[8] 中国新闻出版网.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12-05-02].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1-09/07/c_131109727.htm,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