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2015-04-11 08:39蒋德明李小梅
贵州农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纯林土壤水分样地

蒋德明,李小梅,丁 扬

(云南大学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650091)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是桃金娘科桉树属双蒴盖亚属横脉组柳桉系中的树种,原生地为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1]。近年来,因巨桉人工林的快速发展及其伐木周期较短的特点,大大缓解了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但由于巨桉林的大面积栽种,也带来了如“抽肥机”“绿色沙漠”“降低乡土植被的多样性”等 一 系 列 环 境 问 题[2-3]。时 忠 杰 等[4]指 出,由于巨桉的种植破坏了区域水量平衡,减少了流域产流量或地下水补给;谢贤健等[5]在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研究中发现,巨桉林地的覆盖增强了土壤的紧实度;石薇等[6]研究发现,自然林及坡耕地转变为种植巨桉林后,土壤出现抗地力衰退、抗蚀性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等多种问题。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粒径的团聚体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以及排序,决定了土壤空隙的分布[7]。水分进入土壤后成为土壤水的过程就是土壤水分入渗[8],其本质是水分进入土壤后流动并且不断下渗的过程,其流动的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土壤孔隙的影响。土壤水分入渗速度越快,地表径流量相对减少,土壤对水分的贮藏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土壤的水分入渗能力对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以及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在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对土壤水分入渗研究的相关文献很多[9-12],而关于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少有研究。此外,从土壤层面,研究生态环境效应,也是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之弥补产业结构的生态效应评估。为此,笔者选取川中丘陵地区,研究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渗特性,以期为巨桉人工林的栽种培育及生态效应的综合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土壤样品 在川中丘陵地区,选择4 年生的巨桉纯林(CL)、巨桉+果树(LG)、巨桉+粮食作物(LL)土壤,以弃耕地(QG)土壤为对照(CK),共计采集土壤样品20个及土壤原状土若干,样地选择情况详见表1。

1.1.2 仪器 TTF-100型土壤团粒分析仪,浙江省上虞市舜龙实验仪器厂。

1.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在内江市东兴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长江以北以及沱江、涪江和嘉陵江的中下游沱江流域[13],是我国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区。经纬度为29°29′~29°48′N、105°04′~105°20′E,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5~28℃,1 月均温6~8℃,7月均温26~28℃;年降雨量1 000mm 以下,多分布在夏季,约占全年雨量的60%,高温期与多雨季基本一致,春季约占17%,冬季仅占4%,春夏旱出现频率高。主要土壤类型:紫色土,占耕地面积的54.24%,以泥岩和砂岩为主,大部分为钙质胶结,一般含有数量不等的碳酸钙;水稻土类,占耕地面积的41.21%;黄壤,占耕地面积的3.20%,母质有砂岩、页岩和花岗岩等风化物;新积土类,占耕地面积的0.92%;黑色石灰土类,占耕地面积的0.15%。

1.3 土样采集方法

于2013年8月,在野外确定采集样地后,去除土壤表层覆盖层,每种样地内设置20m×20 m 采样单元,每个单元内按照S型,避开河边,林边,特殊位置设定5个样点,每个样地在0~20cm 深度内采集土样约1kg,共采集20个样品,样品采集好后,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用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同时使用环刀采集土壤原状土,用于水分入渗试验。

1.3 室内测定方法

1.3.1 理化性质 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团聚体采用机械干筛法(分别过5mm,2mm,1mm,0.5mm,0.25mm 筛)和湿筛法(TTF-100型土壤团粒分析仪)分别进行测定。

1.3.2 水分入渗力 将环刀上、下盖取下后在预定时间内将环刀取出,在取土环刀上端增加一个空环刀,先用医用胶布封好接口处,再通过透明胶布外封,严防从接口处漏水,将结合的环刀放在漏斗上,架上漏斗架,漏斗下放置一烧杯。往上面的空环刀中加水,保持水面比上部的环刀口低1mm,加水后从漏斗滴第1 滴水时开始计时,计时开始后的前5min内,每1min更换烧杯1次,分别量出渗入量。此后每间隔5min更换烧杯1次,每更换一次烧杯要将上面环刀中水面加至原来的高度,以连续5次更换的烧杯内水量相同时即为稳渗。最后测得水分入渗速率[14]。

1.4 研究方法

1.4.1 不同样地类型中土壤粒径的分布 通过机械干筛法和土壤团粒分析仪,分别测得土壤干筛团聚体和湿筛团聚体的百分比含量。

1.4.2 不同林地下土壤团聚体与容重的多重比较

选取干筛和湿筛得出的2个粒径指标,另选取土壤容重指标,利用Duncan法对4 种样地类型下的土壤团聚体、容重进行多重比较。

1.4.3 不同林地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 设0min、5min、15min、30min和45min 5个时段,测定不同时间段的水分入渗速率(mm/min)。

1.4.4 土壤干(湿)筛团聚体与容重和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相关性 选取土壤的干(湿)筛团聚体、容重以及水分入渗速率几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的矩阵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样地类型中土壤粒径的分布

从表2看出,4种不同样地类型的土壤粒径,干筛和湿筛组成主要集中在>5mm 和2~5mm 粒径范围内,以>5mm 粒径含量最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较多。>5 mm 粒径,巨桉纯林(CL)和弃耕地(QG)的含量较高。土壤干筛团聚体大小依次为弃耕地(QG)>巨桉纯林(CL)>巨桉+果树(LG)>巨桉+粮食作物(LL),其占比分别为75.84%、67.90%、44.91%和42.62%;土壤湿筛团聚体大小依次为巨桉纯林(CL)>弃耕地(QG)>巨桉+粮食作物(LL)>巨桉+果树(LG),其占比分别为63.32%、53.49%、23.47%以及12.79%。另外,在干筛和湿筛各粒径含量中,粒径大小占比最少的主要集中在0.25~0.5 mm;在>5 mm、2~5mm、和1~2mm 3个粒径范围,干筛团聚体占比均高于湿筛;而0.5~1 mm、0.25~0.5 mm和<0.25mm 3个粒径范围,干筛团聚体占比均小于湿筛。经对不同林地土壤粒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干筛粒径在0.05 显著水平的临界值F=30.410>F0.05(5,18)=2.772,湿筛土壤粒径在0.05显著 水 平 的 临 界 值F =3.870>F0.05(5,18)=2.772。表明,不同林地对土壤粒径形成的影响差异显著。

表2 不同样地类型土壤各粒径的含量分布Table 2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soil aggregates from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2.2 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与容重的多重比较

从表3可见,>5mm 和2~5mm 干筛土壤团聚体,巨桉+果树(LG)和巨桉+粮食作物(LL)与巨桉纯林(CL)和弃耕地(QG)差异显著。>5mm湿筛干筛团聚体,各种样地类型差异均较为显著,且巨桉纯林与巨桉+粮食作物2种样地类型之间呈极显著差异;2~5mm 湿筛团聚体无明显差异。土壤容重,巨桉+果树最大,为1.55;其次为巨桉+粮食作物,为1.53;巨桉纯林和弃耕地最小,为1.51;且4种样地类型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显著,巨桉+果树和巨桉+粮食作物2种样地类型呈极显著差异,各样地类型依次为巨桉+果树>巨桉纯林>弃耕地>巨桉+粮食作物。

总体上,弃耕地和巨桉纯林2个样地类型的水分入渗能力较强,其次为巨桉+粮食作物,巨桉+果树水分入渗能力最弱。Duncan法得出各土壤的大团聚体含量的不同,4种样地类型的差异较明显。

表3 4种样地类型土壤干(湿)筛团聚体、容重的差异显著性比较Table 3 Volume weight of soil aggregates of four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under dry and wet screening conditions

2.3 不同林地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

从表4 看出,4 种样地类型初始入渗速率、5min、45min和稳渗时4个时间段的入渗速率都呈现出弃耕地(QG)>巨桉纯林(CL)>巨桉+粮食作物(LL)>巨桉+果树(LG)。其中,开始5min时入渗速率最大,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和弃 耕 地 分 别 为41.68 mm/min、13.84mm/min、41.36mm/min、和51.75mm/min。45min时入渗速率值最小,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和弃耕地分别为15.76 mm/min、11.74 mm/min、12.28 mm/min 和15.80 mm/min;而15 min 和30min,水分入渗速率依次为巨桉纯林弃耕地>巨桉+粮食作物>巨桉+果树;4个样地类型的平均入渗速率大小与稳渗入渗速率相同,而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和弃耕地达到稳渗的时间分别为60min、45min、55min和50min。

表4 不同样地类型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Table 4 Water infiltration rate of soils of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表5 土壤团聚体与水分入渗的相关性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aggregate and water infiltration

2.4 土壤干(湿)筛团聚体与容重和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相关性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质量、水分入渗以及抗侵蚀能力的强弱有较大关系。由表5可知,土壤平均水分入渗速率与>5mm 干筛团聚体、>5mm 湿筛团聚体、2~5 mm 湿筛团聚体表现为正相关趋势。其中,与>5mm 干筛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与2~5mm 干筛团聚体以及容重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mm 干筛团聚体、湿筛团聚体和2~5mm 湿筛团聚含量越大土壤平均水分入渗能力越强。这是由于选取研究的不同样地类型中,土壤团聚体主要集中在>5mm、2~5mm 粒径范围内,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较高,而随着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多,土壤孔隙度在土壤中所占百分比得到提高,水分入渗能力相应增强,容重与平均水分入渗速率为负相关关系。整体上看,土壤团聚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分入渗速率的大小,即土壤团聚体含量特别是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水分入渗速率越快。

3 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类型的水分入渗速率各不相同,依次为弃耕地>巨桉纯林>巨桉+粮食作物>巨桉+果树。不同样地类型的土壤团聚体差异显著,且团聚体含量主要集中于>5mm 和2~5mm 粒径范围内,大团聚体含量较高。>5mm 团聚体含量中弃耕地与巨桉纯林的干(湿)筛团聚体均大于巨桉+果树和巨桉+粮食作物。经方差分析,干 筛和湿 筛 团 聚 体 在0.05 显 著 水 平(F>F0.05=2.772)下4种不同用地类型对土壤粒径形成的影响差异较显著。

2)水分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开始入渗速率较小,随时间的延长水分入渗速率开始增高,当达到一定程度时,降低速率慢慢趋于稳渗。研究结果表明,弃耕地>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经相关分析,土壤水分入渗速率与团聚体之间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说明,土壤团聚体含量对水分入渗影响较大,即土壤团聚体含量特别是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水分入渗也随之增强。总之,弃耕地和巨桉纯林的水分入渗速率较快,相比另外2个样地类型的水分入渗速率较慢。另外,稳渗时间也以弃耕地和巨桉纯林两地较长,证明其总的水分入渗量较大,更加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能力较好。

3)土壤粒径的分布对土壤持水力、土壤肥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与土壤退化和侵蚀有着直接的关系[15]。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越多,能有效改善土壤的入渗能力、土壤持水量以及土壤的孔隙度[16]。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容重有较大的关系,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进而减少土壤的大空隙,增加土壤的紧实度,降低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土壤容重的含量越小其水分入渗能力越强[17]。

4)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巨桉+粮食作物和巨桉+果树2 个样地类型>5mm土壤团聚体含量小于另外2个样地类型,这是由于人为对土壤进行耕作、翻挖减少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使土壤小粒径的团聚体增多,降低了土壤的孔隙度;另一方面,弃耕地和巨桉纯林2个样地类型大团聚体含量较高,因人为扰动减少和容重含量较小有很大的关系。

5)在区域尺度内,农业各部门产业结构的调整,林种的选择,都将对当地的大气、土壤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而通过生态服务价值测算出来的林地生态效应,则忽略了土壤层面的因素,对区域生态效应的评估也显得片面。对林地土壤水渗透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不足,更全面地研究林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1] L.D.普瑞尔(澳).桉树生物学[M].曾龄英,译.昆明:云南林业科学研究所出版,1995.

[2] 崔炳华,蒋 勇,陈绍武,等.巨桉人工林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J].四川林业科技,2012,5(23):63-66.

[3] 倪 彬,张 健,冯茂松,等.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系土壤酶活性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3(25):311-315.

[4] 时忠杰,徐大平,张宁南,等.桉树人工林水文影响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9,11(45):135-140.

[5] 谢贤健,张 继.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2,6(26):175-179.

[6] 石 薇,龚 伟,胡庭兴,等.天然林及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J].四川林业科技,2011,3(32):18-22.

[7] 徐小军,何丙辉,胡 恒,等.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520-2529.

[8] 王月玲,蒋 齐,蔡进军,等.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空间变异性[J].水土保持通报,2008,4(28):52-55,74.

[9] 张侃侃,卜崇峰,高国雄.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分入渗 的 影 响[J].干 旱 区 研 究,2011,5(28):808-812.

[10] 郭维东,李宝筏,纪志军,等.坐水播种时耕层土壤水分入渗的二维数值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01,2(27):24-27.

[11] 李 婧,张洪江,程金花.有机碳质量分数对森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及其模拟[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3):50-56.

[12] 王 伟,张洪江,李 猛,等.重庆市四面山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研究与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08,4(22):95-99.

[13] 傅绶宁.川中丘陵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国土整治对策[J].经济地理,1983,4(2):16-21.

[14] 累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5] Hwang S I,Powers S E.Using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models to estimate soilhydraulic properties[J].SoilScience SocietyofAmerica Journa,l 2003,67(4):1103-1112.

[16] 郗 静,夏玉芳,郑万勇.香椿人工林土壤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5(31):182-185,234.

[17] 吴军虎,张铁钢,赵 伟.容重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3(27):63-67,268.

[18] 袁建平,张素丽,张春燕,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空间变异[J].土壤学报,2001,4(38):579-583.

猜你喜欢
纯林土壤水分样地
森林资源监测地面固定样地优化研究
额尔古纳市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昆明市主要绿化树种阈值测定与分析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的碳储量
挪用公款8700万的“一把手”
西藏高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桉树纯林和桉-珍混交林水土流失规律的分析
不同覆盖措施对枣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植被覆盖区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以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