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影娟,高畅晨,张鹤,潘乐
摘要:结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影响,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出发,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得归属感和主体地位,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全面剖析。同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成功转换,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1-0076-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研究并不是很深入。随着各个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更加普遍。这不仅干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此文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出发,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表现、原因以及影响入手,进而剖析大学生、教师方面的不足。通过对这种问题行为进行全面地剖析,制定出一套适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突出
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学校课堂中表现出的、妨碍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不仅会干扰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还会阻碍学生自己及他人的正常学习。而教师应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效率、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
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表现在上课说话、逃课、睡觉、玩手机、思想开小差、随意走动、迟到、早退、吃零食以及顶撞老师等不同的方面。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它的产生往往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性格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时,就会产生焦躁、烦闷和挫败感。不同的学生由于年龄、性别、能力和性格的差异,抒发感情,排解苦闷,宣泄表现的状况就各不相同,有些学生会随便的、轻易地、攻击性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情感宣泄,吸引别人来注意自己;而有的同学趋于畏缩,控制压抑自己的情感,经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者强迫性的使自己沉溺与手机游戏之中。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是谋求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营造和谐课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经项目实践得出以心理契约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全面、具体的剖析,有助于制定出最适合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三、心理契约在解决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作用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又称“心理合同”,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方式即暗示的方式(其中包括心理暗示和语言暗示)来表达自己内心呈现出来的感知状态,而不是利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双方能够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在著作《理解组织行为》中提出的。[1]心理契约首先被引入到管理领域,在了解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发现在管理中存在着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同样也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契约是“个体关于在她/他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互惠交换,建立联系的主观信念,这一信念以双方在交往中所作出的或暗示的承诺为基础”。[2]
如我国学者曹威麟等将其应用在高校师生关系上。[3]在我国高校的学生教学管理中,高校通过显性的规章制度来界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责任,同时也将教师行为准则和学生行为准则列为学校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否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需要履行的义务成为影响大学生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契约视角研究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而探讨产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以及解决这种问题行为的方式。[4]
(二)心理契约在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实现课堂的有序性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并且愈演愈烈,在影响课堂秩序的同时也耽误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然而,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也会伴随着其他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不但妨碍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还会干扰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心理契约作为课堂管理的一种常用管理模式,用于预防和矫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其应用意义。
通过心理契约,教师和学生都会获得归属感、主体地位。一方面,它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获得归属感时,会主动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实现课堂的有序性。
2.心理契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心理契约中强调双方的相互期待以及隐含的一种公平的约定,这种期待和约定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制定短期想要实现的目标,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同时,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完善自己的目标,使目标更加具有长期性和可行性,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心理契约可以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心理契约的建立有助于在师生的主观印象中形成一种积极地期待,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而学生也能够依据这一隐性的约定,从而积极地面对学业与课堂,以一名学生的身份更好的协调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四、心理契约在管理大学生课堂问题中的策略
(一)初步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
首先,老师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中,应该制定并且明确提出一些有关于教学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们能够在正确了解这门学科的基础上,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依据老师所制定的规定对自己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进行约束;其次,老师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期待,例如可以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了解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想法和建议;最后,老师应该根据客观情况,在汲取学生建议的同时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并且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
(二)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间有效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课堂行为。一方面教师应该寻找机会与学生课下多做交流,在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的同时,积极地听取和采纳客观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客观的指出老师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在约束自己课堂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理性的看待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最终,双方可以通过分享与交流的形式,讨论出能够满足双方要求的方案,并且达成一致,形成隐性的约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与分享,学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改善与进步,在这种尊重与理解的环境下,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课堂问题行为,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且原因综合且复杂,当课堂中开始出现问题行为时,如果此时教师对之孰视无睹,听之任之则很可能导致这种问题行为的加剧。
因此,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这种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有必要的。作为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主观及客观,内在与外在等多方面对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能够客观并且理智的解决问题。
(四)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环节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主张学校与社会相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5]“强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想要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培养出新一代的人才,现有的教育体系也需要有所改进。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仍需要填充一些教育中的新鲜元素,同时,社会对教育本身的认识同样需要提高,学校不是唯一提供教育的场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更能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的过渡成为社会人,这就需要社会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自由、独立和创新机会。
五、总结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在高校普遍存在,且表现形式多样程度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综合因素导致的。文章尤其重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角度,从心理契约视角阐述了心理契约在解决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作用和心理契约在管理大学生课堂问题中的策略。目的是针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有针对性的提出理论上的探讨和实务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Argyris C.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 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0.
[2]Rousseau D M.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J].Employe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Journal,1989,(2).
[3]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4]曹威麟,段晓群,郭江平.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5]叶楠,黄勋.中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文化差异探析[J].科技信息,2007,(25).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