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立燕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为支持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专项资金扶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资金投入力度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切切实实让很多农民受益,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与此相适应,如何进一步深化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成为摆在审计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1 立足审计调查,全方位关注财政支农资金
公共财政体制注重资金运行的效益性,这就意味着国家审计工作有责任加大经济效益审计的比重。财政支农资金涉及面广,涵盖农村环境整治、县乡公路工程、农业保险、良种补贴、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医疗等各个层面,资金量大小不等,多则上千万,少则几万元。这就需要对公共财政资金运行做全方位的了解和调查,特别是对农业发展趋势方向、农村基建环境情况、农民生活水平等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审计调查工作显得尤其必要。
审计调查具有宏观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掌握支农资金使用情况,揭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合理化建议,促进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资金安全,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和评价作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抓住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主线。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职能交错,资金分布散,涉及部门多。这就使得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上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及时性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较高层次的审计机关应充分关注资金分配环节上的不规范和随意性问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性要体现在管理和使用环节的效果上。现阶段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损失浪费、效益低下、挤占挪用等违法违纪问题,这也是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需要着重解决的。由于财政支农项目数量众多,管理部门人手有限,使其还存在对支农资金重投入轻管理;各级部门或者缓拨、滞拨、欠拨使得支农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项目建设的效率;或者巧立名目违规截留、沉淀支农资金,擅自改变资金投向和使用用途,从而无法保证项目预期效益。在目前的投资项目建设中,几乎普遍存在工程高估冒算、高套定额、多计材差、多计费用等现象。这些问题正是支农资金效益审计所要揭示,促进纠正的。
(三)搞好几个结合。一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在支农资金效益审计中,不能仅仅利用审计方式,针对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资金分散、政策性强等特点,应广泛采用专项审计调查手段,可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效益审计与真实性审计相结合。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业务资料和经营管理资料,通过对财务、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保证效益审计在真实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比。三是传统审计技术方法与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相结合。由于效益审计是在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审计的范围扩大了,审计方法也得到了发展,除了应用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方法外,还要广泛采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即计算机审计、风险评估、内控制度测评、抽样审计等技术方法,强化对被审计单位历史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客观评价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调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与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相结合。目前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多数毕业于财会、审计专业,难以适应效益审计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五是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结合县直部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的运行,促进财政支农资金严格管理规范使用。
(四)总结审计经验,构建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还处于进行阶段,体制还不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还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做支撑,审计工作对此还没有很好的经验可循,这些都直接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合理,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因此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极其重要。各地审计机关要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及时汇总分析实际问题,集思广益,形成审计经验库,结合各地不同情况进行交流学习,制定审计工作的方法,以指导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构建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是一个有难度,但又很必要的工作,特别是制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标准要有可控性、可衡量性、可比较性。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即少支出,减少成本;效率性,即支出合理,使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成果;效果性,即支出得当,取得了预期效果或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五)明确审计重点,做好追踪问效审计工作
在工作中,财政支农资金审计,应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合法效益性问题,应关心农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事件项目,通过对重点领域、重点内容的突破,以提高支农资金的绩效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审计机关在对财政支农资金审计中,要发挥审计在经济监督中的评价作用,揭露资金管理和效益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审计机关做好追踪问效审计工作,要确保投入资金用于“三农”,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跟踪问效审计是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使审计工作变得全程化,能够及时地进行查处和纠正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促进项目按规定顺利实施和完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审计监督评价效果。
总的看,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强调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足以看出中央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视。审计机关一定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支农惠农改革措施的落实。切实为解决财政支农资金投资分散、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