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后勤劳动关系科学化管理研究——基于省内五所普通高校餐饮业劳动关系的调研

2015-04-10 02:41:51张晓泉
生产力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劳动者劳动

张晓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后勤服务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8)

劳动关系是围绕劳动这一核心,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等利益攸关方在劳动实现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1]劳动关系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因而,劳动关系的科学化管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管理要率先科学化。高校科学化管理能力是一所高校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高校科学化管理能力建设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发挥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建设与提升是高校科学化管理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已然火花四射、狼烟四起。高校之间的竞争,除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高大上”的能力之外,高校后勤的服务保障能力也成了考生选择高校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本文选择高校后勤餐饮服务这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关系为蓝本对如何建设与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后勤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为了摸清情况,本课题组向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五所高校后勤发放了500份问卷调查,收回问卷465份。经过初步调研,我们发现,当前高校后勤劳动关系总体上比较和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合同制度基本得到完整实施,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且较为规范。82.8%的被调查员工都与所在单位签订了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但也有6.7%的员工自己不愿意与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签订过程中,56.1%的员工认为基本做到了“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但也有20.6%的员工认为没有协商余地。

2.员工社会保险意识强,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且执行较为到位。97.6%的被调查员工知道所在单位必须要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90.6%的被调查员工知道所在单位为自己缴纳了五险一金。

4.员工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较为满意,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执行到位,刻意拖欠或无故克扣员工工资现象几乎没有。平均月收入3 000元以上的占14.6%,平均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的占 45.6%,平均月收入 1 650~2 000元的占39.9%,没有收入低于1 650元的。单位基本都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5.工作环境较好。64.2%的员工表示对单位的工作环境表示“比较满意”,8.9%的员工表示“非常满意”,但也有26.8%的员工表示“很不满意”。

6.员工加入工会的积极性较高,且认为加入工会有很多价值。75%的员工加入了所在单位的工会。在问到入会的理由时,有56.7%的员工认为“能享受到以前没有享受过的各种待遇”,有40%的员工认为“能有效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有38.9%的员工认为“这是我们农民工有政治地位的体现”。

我们也清醒看到,在高校后勤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超时劳动现象普遍(83.9%的员工每周工作6天)、员工劳动强度大(49.2%的员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10小时,41.3%的员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小时),劳动报酬偏低(37.4%的员工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不满意”)。其他问题还如员工流动性大,劳动争议也时有发生,工会地位和作用不明显,员工民主化管理参与度低等等。

高校后勤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其实更多折射出的是当前社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高校后勤劳动关系不能脱离社会劳动关系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因而高校后勤劳动关系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家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就立法而言,劳动法制不健全和立法质量不高,立法过于简单和原则;就司法、执法而言,存在立案难、司法不公、救济不力,选择性执法、执行难等现象;就守法而言,用人单位没有完全树立起法律至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劳动关系的机制和理念。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新常态下,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进和员工法律意识的全面强化,如何通过和谐劳动关系的科学化管理,以此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点。

二、和谐劳动关系科学化管理的理论探讨

和谐劳动关系,应是围绕劳动这一核心而形成的利益攸关方之间处于科学管理、全面协调、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高校后勤劳动关系管理超越了高校行政管理或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的范畴,它是一个复杂多元统合的管理系统。它包含了党委领导、政府行政、高校管理和员工自治这四个子系统,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高校与党委政府、员工之间的关系,并构建起平等完整、协调顺畅、良性互动的管理结构。因而,深化高校后勤劳动关系管理必须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上下互动、内外结合、左右互补,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种管理主体的功能和作用。

(一)法治化管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积极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是推进高校后勤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根本,在高校后勤劳动关系管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从材料包含的知识深度上看,要做到“三个思考”,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深层次解读信息,是什么(什么现象、问题的实质)、为什么(原因、作用、危害等)、怎么样(措施、建议、态度等)。当然,不一定每题都同时回答三个层次,通常用在认识、评价类试题,要根据问题并结合材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是依法治国最大的特色。1994年新中国第一部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劳动法》获得高票通过后,又先后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配套法规,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还把“恶意欠薪”列罪入刑……国家为保障劳动者权益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基本形成了以《劳动法》为主体、多层次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所指出的,“劳动法,不仅具有劳动领域母法的地位,而且从法律层面上宣告了劳动领域旧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开启,开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法治时代,从而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2]党通过立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极大推动了劳动关系的法治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强化党的执政合法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如何通过强化与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当前劳动关系科学化管理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国家管理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关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均要由市场和法律来解决,其有效的方式就是国家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加以干预。当前,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我国社会还存在着立法不及时、执法不严、司法过宽等问题。如在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少有发生的欠薪问题,在我国竟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痼疾,而“这一恶劣社会现象的形成,除了违法者的责任外,政府的监管和治理失责难逃其咎。”[3]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执政党而言,这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人本化管理、参与式管理:注重人的发展

高校后勤实行人本化管理是推进高校后勤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核心,在高校后勤劳动关系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劳动关系中,人是核心。劳动者并不仅仅是劳动的提供者,劳动者必须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成为改革的获益者,要“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4]相关报告显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相比父辈,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注重教育、医疗、工作环境、人格尊严等因素。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后勤更加注重人本化管理,尊重员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加关注员工的多种需求,让他们处于一种体面而又有尊严的劳动关系中。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被问到“您身边的同事选择跳槽的主要原因”时,有89.4%的员工认为是“工资待遇低”,58.3%的人认为是“劳动强度大”,38.3%的人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28.9%的人认为是“单位无法解决子女入学、住房等后顾之忧”。这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民主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后勤劳动关系科学化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民主参与。通过赋予劳动者民主参与权,让劳动者感受到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国家、高校后勤和劳动者多赢的局面。高校后勤只有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广大职工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才能不断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促进高校后勤和谐、稳定发展。

(三)员工的自我发展管理

员工的自我发展管理是推进高校后勤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基石,在高校后勤劳动关系管理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后勤和谐劳动关系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劳动者法治意识的自我觉醒,离不开劳动者的自我发展。自我发展的需求是人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满足自我发展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后勤员工应加强学习,注重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创造力,为高校后勤各项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新常态下高校后勤和谐劳动关系的科学化管理

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管理意味着利益攸关方力量的对等与平衡,其本质就是要找到一条使劳动关系各方之间协调利益关系的科学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关系所面临的形势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前愈演愈烈的“用工荒”问题背后,其实就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71万人(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减少了345万人;2013年减少244万人),且降幅有扩大趋势。此外,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2014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 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2012年为69.2%,2013年为67.6%)。二是经济改革市场化取向正在走向成熟、定型,劳动关系也需与时俱进地步入规范、稳定发展阶段。新的就业方式与用工方式不断涌现,劳动关系亦将进入更为复杂的时代。三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劳动关系管理更应当率先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5]因此,过去一些习以为常、用得好、用的惯的一些理念、办法、措施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不能用、不敢用了。我们必须主动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解放思想,变革传统的劳动管理模式,扎实推进劳动关系发展与改革的新征程。

(一)党和政府角色:加强党的领导,政府要依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党委和政府可以无所作为或者放任不管,相反,它更要求加强党的领导,扎实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只有在更好地发挥党委和政府作用的条件下,才能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配置包括劳动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党委和政府在确保劳动相关法制贯彻落实的同时,还要利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来引导劳动关系向平等、合作、互利、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一,提升立法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完善劳动法律体系是维护职工权益的基础。我们要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对劳动立法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及时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解,强化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建设,努力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客观实际。当前应尽快启动劳动法修订工作,重点推动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职业培训和福利、工资支付与集体协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修订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还需要制定劳动监察法等法律。

第二,监督法律实施,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为此,各级人大要加强和改进劳动法律法规和地方性劳动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政府要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各级司法机关要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依法顺畅立案、及时受理、公正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法严处各类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守住劳动关系在法律范围内运行的底线。

第三,着力推动劳动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动者参与民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劳动者民主参与权具有真正的利益属性。工会是劳动者谋求政治、经济地位改善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群体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工会地位和作用不明显,很难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有效维护其利益。为此,党委政府要着力解决“御用工会”、“裙带工会”、“盆景工会”的问题,着力解决工会不敢、不能、不会维权等问题。今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积极推动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等重要决策事项进行集体协商。逐步完善以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为代表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因此,要顺应时代要求,及时修订工会法,明确民主管理的内容、程序、后果,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和创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动者参与民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劳动者在三方协商机制中的话语权,把权利真正交给劳动者,让劳动者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

(二)高校后勤的角色

高校后勤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关键是要给员工四个机会:做事的机会、赚钱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要给员工四个感觉:目标感、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只有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共生、共荣、共赢的关系,高校后勤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才有坚实的基础。

1.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部分高校后勤用工劳动争议和纠纷频发,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后勤领导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后勤领导要真正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贯彻,切实把法律精神和法律理念吃透,反复琢磨,把握精准,针对劳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规章制度,避免劳动争议的产生。

2.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润滑剂。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高校后勤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第一,要畅通员工表达合理诉求通道,健全各层级员工沟通协商机制。通过领导下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尊严。第二,要围绕提高员工综合竞争力加强制度建设。如确定科学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93.9%的员工认为“提高工资待遇”是最能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和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制度,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调研中我们发现员工对培训的需求非常强烈(有51.8%的员工表示“比较渴望”,17%的员工表示“非常渴望”)。员工素质的提升,无疑有利于高校长远发展,有利于实现员工自我发展。高校应根据后勤工作和员工的双重需要,树立长远战略眼光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员工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培训激励机制,有针对性的制定技能培训方案,激发员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第三,要建立公正合理透明的晋升通道(45.6%的员工认为这是能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第四,要关心员工的民生问题,让他们享受到“民生红利”。要把关心员工落到实处,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校后勤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独特作用(28.3%的员工认为“打造企业文化、注重人文关怀”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做到:第一,用感情留住员工。注重感恩文化的建设与融入,设立重大或特困员工救助基金,使员工工作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第二,要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技能比赛等形式,在员工中掀起“比、赶、超”的热潮,通过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和茶话会等方式积极营造家的氛围。第三,树立榜样。通过评选“最美员工”激发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三)员工自身角色的发挥

员工应树立与高校后勤是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强化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加强学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恪守职业道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积极参政议政。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理性主张权益、表达诉求,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敢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在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入的今天,姓“教”的高校后勤要实现更高程度上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有党委和政府的主动介入,需要高校后勤领导的战略眼光,更需要员工自身的不懈追求。党委政府是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根本力量和主导者。要通过加强劳工政策上的调整、倾斜和完善以及必要的法律调整和坚决的法律实施,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以此达到各方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方协同互动,高校后勤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构建必将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强大、持久的推动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6.

[2][5]郑功成.法治的劳动关系新理念亟待确立[N].光明日报,2014-08-07(11).

[3]常凯.劳动关系法治化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5):15.

[4]习近平.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浙江日报,2015-02-28(1).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劳动者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14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28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在云端
人力资源(2015年7期)2015-08-06 10:45:13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
现代企业(2015年9期)2015-02-28 18: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