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杰
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建构
——以《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实务》为例
□郭明杰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既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应该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实践课程尤其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确立就成为一项必须建构的工程。本项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将每个实验项目的得分进行分解、量化,并分为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两部分。它同样可以尝试运用于考核评价其他的实践课程。
实践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建构;量化
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力、素养达到了什么样的层次?教学效果是怎样的?要解答这些疑问,就需要借助适当的考核方式。而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现实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了,教学对象变化了,就需要适时对考核方式做出调整。考核方式既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应该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
2014年,笔者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实务》考核方式上最大的突破是,设计了本课程实验项目的考核评分体系,这种评分体系具体、完整,针对性强,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取得了较好的考核效果。
新闻采写类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承担培养学生的独立采写能力、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及良好的新闻实践习惯。
在2010年之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实务》的考核方式曾经采用过开卷考试,在规定时间,让学生在试卷上分析材料,完成制作题目。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策划采访方案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有一定的考查效果,但是并没有体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特殊能力要求。所以,在2010年下半年,笔者开始采用个别面试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即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项目作品中选择内容,设计问题,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进行现场作答,摄像机全程记录。因为在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期末的考核方式,所以每个学生在平时对理论掌握上和在实验项目的完成上不敢懈怠,也就有效地督促了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这种无纸化、个别面试的方式在本专业是很新的尝试,学生感到新奇,并取得了较好的考核效果。这也给了笔者更大的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信心。
2011年,《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实务》的期末考核中,笔者继续采用了个别面试的方式,内容方面笔者增加了对最新鲜、接近的新闻作品的评析,以督促学生养成平时看新闻的习惯。多接触案例,从模仿开始,是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新闻采写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考核过程中,增加了考官随机提问环节,来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临场反应能力、语言的快速组织能力。
个别面试的方式进行了两年,考核效果是显著的。但是任何一种形式存在久了,学生会失去新鲜感,对他们的吸引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的引导作用慢慢减弱。所以得有些变化了。怎样变化呢?笔者认真总结和思考了个别面试的考核方式。它有效地督促了学生重视平时的训练,也检验了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写作的能力等等。
2012年,笔者仍然采用了面试的方式,但是调整为小组无压力面试,这种方式不是我的原创,是受到了行政单位招聘公务员面试的启发。小组无压力面试是各小组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讨论,然后拟定采访方案,并完成其他内容的设计。在讨论中,考核学生的提问、发言的主动性,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在采访方案的拟定中,则考查了学生的采访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在讨论的题目中,包括与大家接近的话题,如:我是实习生,走近程威;也包括学生有些了解但需要深度采访才能揭开神秘面纱的话题,如变革中的檀溪(学校附近的乡镇)。这些话题的设计,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身边,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做一个勤奋的学生。经过调整,比以往更全面地考核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012、2013年,运用了两年的小组无压力面试之后,笔者再次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思考和总结。面试的方式是有效的,但是怎样让它所考核的能力和素质更全面?怎样加强对平时实验项目的考核?怎样能够形成更客观的评价体系?笔者请教了中国传媒大学王灿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石长顺、孙发友教授,并请本专业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提出了课程考核的建议。
2014年暑假,在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就本专业存在的问题咨询了媒体及高校的专家,专家指出,在课程设置方面,有85%的专家认为新闻采访写作是首先要考虑增加课时的课程。新的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策划能力、新闻采访写作能力、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健康的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在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有毕业生提出:“学校培养专业学生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外,应当更多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找到爱好和理想,明确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养成良好习惯。
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技能和素养,需要本专业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新的思考。
综合这些建议和经验,2014年,笔者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实务》的考核方式做了更大的调整和改变。
这些改变包括:由常见的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由期末的终极考核,转变为阶段性的项目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三者相结合;由教师一人定分数,转变为师生一起给分数;由平时放松考前紧张,转变为平时不放考前不紧张。具体来讲,这次的考核方式改革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实验项目进度的调整。《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实务》共设六个实验项目,笔者允许学生在完成作品时,进度可以与我计划的进度不同。每位同学,每个小组只要能拿出自己采制的新闻作品,作品是符合采制要求的,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过关了。比如课程安排一共18周,假如某位同学在18周之前就已顺利完成所有规定项目的作品,那么剩余的时间,他可以自由支配。这种灵活的进度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思考自己怎样合理统筹安排时间,真正做自己的主人,避免了以往的被动、拖沓的学习状况。当然,这样的进度安排对教师是种考验。新闻的发生经常是突发的,是全天候的,新闻采写的工作状态也应该是全天候的。也就是说,辅导、检查学生作品的时间已经大大突破了规定的教学时间,可能会在任何时间段收到学生的邮件,需要教师及时给与修改建议或采制指导。学生投入更多了,教师当然也要转变以往只在课堂上辅导的观念和习惯。
其次,六个项目的评分、审核都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如每个实验项目的得分,包括小组评分和教师评分两部分,各占50%。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对学生运用专业理论来评判新闻作品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再次,设计本课程实验项目的考核评分体系。为更客观、公平地评析新闻作品,也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优秀新闻作品的标准,笔者为六个实验项目分别设计了评价体系。比如评价实验项目二广播录音报道的采写,评价指标包括:1.主题鲜明、集中,有突出的新闻价值;2.音响典型、恰当;3.有效进行了线性传播。每个指标又分为A(1)、B(0.8)、C(0.6)、D(0.4)、E(0.2)等五个递减的等级。评价体系的建构让学生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新闻作品,同时,这些评价指标也帮助学生回顾了所学理论,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最后,区分期中与期末考试的不同考核目的。考试的分数不应成为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唯一内容,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利用考试去思考、总结。教师通过考试去检验教学,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是学生通过考试检验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一次考试应该是下阶段工作学习的新起点,而不仅仅是终点。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笔者都没有设置记忆性考核,而是重在考核对理论的运用能力。两次考试都属于作品设计的类型。具体形式上,期中考试基本保留小组面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临场采访能力、设计问题的能力等等。期末考试则属于个别面试的方式。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学生在规定时间了解材料,分析材料,设计现场解说,同时有限的提问求助机会又要求学生必须有效提问。对学生的材料分析、选择、判断能力,对组织语言能力、观察、倾听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仍然要摄像机全程记录,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设备的熟悉度。
这种更全面、更客观的考核方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实践证明,只要做一个用心对待教学的老师,就会收获学生的积极反馈。
广播电视学专业有许多实践类课程,项目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运用在其他课程的考核中。
当然,实验课程的考核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比如,能否建设模拟新闻现场,如何加强对个别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的监测,如何将媒体的专业评价引入到课程考核中等等。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