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节用思想探微

2015-04-10 21:23杨士钦
关键词:荀子思想

杨士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255130)

《荀子》节用思想探微

杨士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255130)

先秦时期,诸子中对节用思想尤为重视的除了墨子当属荀子。《荀子》一书思想丰富,节用思想即是其中之一。对于节用,荀子主要强调要节欲,要合理配置资源,要全面民参与,统治阶级要在节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而其节用思想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裕民。尽管由于时代的原因荀子的节用思想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其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正是由于其所处的战国末期这个特殊的时代加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这种伟大的节用思想。

荀子;节用;局限性;成因

“节用”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12,即要求统治者减少浪费爱护百姓,并根据时令来役使人民。概而言之,在先秦时期“节用”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节约费用;二是按时节使用。正如孔子在《论语》中对节用思想进行了一些阐释,先秦诸子好多都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对节用的看法,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墨子和荀子。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墨子》中有很多篇幅都是谈论节用的重要性,因此深受后人的重视,而《荀子》由于对节用思想的阐述不如《墨子》如此集中明显,因此往往为研究者所忽视,但如果我们细加研读《荀子》一书,就会发现其对节用思想的阐述并不少,而且不乏真知灼见。

一、《荀子》中节用的要求及表现

第一,要节欲。

所谓节欲即荀子所说的“节用御欲”的简称,即要求人们抑制自己的欲望减少用度。荀子为什么要让人们节欲呢?原因就在于荀子看到了每个人都有欲望,他认为欲望的存在是人之常情。正如其在《荣辱》篇中所说:“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2]49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既希望吃饭的时候有肉食,穿衣的时候有光彩,行路的时候有车马,又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不断增长,这显然是很矛盾的,起码在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很难做到的。他认为如果要想让财富得到不断积累,只能“节用御欲”。为了说明“节用御欲”的重要意义,他列举了两类习性截然相反的人。一类是知道节用的人: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2]49

一类是不知节用的人:

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2]49。

这两类人因行为不同其结果也大相径庭。懂得节用重要性的人,他们自己养鸡、养狗、养猪,又养牛和羊,但是吃饭却不敢有酒肉,有较多的余钱和余粱,穿衣服却不敢穿绫罗绸缎,有一筐一筐的财富积累,出行却不舍得乘车骑马。是他们不想享受吗?当然不是,正如荀子所言:“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2]显然他们是为了长远做打算,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192,因此他们“节用御欲”。而那些不懂得节用重要性也就是被荀子斥为“偷生浅知之属”的人,他们随意浪费粮食,从不为将来考虑。其结果自然是前者因懂得“收敛蓄藏”生活得以“继之”,而后者则不但“俄则屈安穷”,而且最终“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2]152,即不但很快会变得穷困,最终也难逃冻饿而死的命运。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说明了节欲的重要性。对于能够“节用御欲”的人,荀子甚至给予“甚善矣哉”的评价,即认为“节用御欲”是善的极点,更说明了其对节欲的肯定。《荀子》一书中对于节欲重要性的论述还有“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等。

我们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3]101,那么如何有效地做好“节用御欲”呢?《荀子》一书中也做了很好的说明,那就是:

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2]136。

在这里荀子谈了两点,要想做好节用御欲既要减少税收,“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又要发展好生产流通即“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为节用御欲做好保障。

第二,节用还表现在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上。

荀子节用思想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求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这突出地表现在《王制》和《富国》两章中。在这两章中荀子用了较多笔墨来阐述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及其意义。在《王制》章中,他用古圣先王的制度来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必要性。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2]143。

这段话的含义是按照古圣先王的制度,在草木开花生长的时节是不允许人进山采摘砍伐的,目的是不影响其生长;在水中生物孕育的时候,是不允许用渔网及毒药等去猎取的,怕影响其繁衍;百姓农忙的时节是不能随便占用他们的劳动时间的,怕耽误其生产。荀子认为只要做到这几点,老百姓就有用不完的木材,有吃不完的水产和粮食。原因就在于: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专车,鼋鼍、鱼鳖、鳅鳝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主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2]142。

简言之就是不要破坏生物的生长空间和农业的生产规律。在草木生长的时候不允许入山,鱼虾繁殖的季节不准渔猎,不耽误农夫的生产时间,其实就是合理利用资源的表现。

合理利用资源还表现在分配的合理上。在荀子看来要想根据人们的欲望进行分配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如同他所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2]130。那么怎么办呢?只能根据“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2]130即根据等级身份和能力的不同为他们安排合理的工作,然后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完成状况进行分配,这种分配财富的方法实际上有按劳分配的意思。

第三,节用的全民性。

在荀子看来节用绝不是哪一个人的事,甚至也不仅仅是哪个群体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因此节用就应该具有全民性。正如其在《富国》一章中所言:“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2]54可见在荀子看来作为统治者收税要合乎法度,要厉行节约,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古圣先王所执行的“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同时,作为普通的民众也应该在礼制的规范下坚持节用。

可见,在荀子看来节用既是普通老百姓的事情也是统治阶级的事情。

为了说明坚持节用思想全民参与参与的必要性,荀子还在《仲尼》篇中,进一步进行了强调,即要求“贫而节用”和“富而不夸”,“不夸”的意思就是不奢靡,要节约。可见荀子要求无论是底层民众还是统治阶级都要讲节用,表明了其对节用思想中全民参与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强调全民都有厉行节约的义务,不能不说荀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更令人感到难能可贵的是荀子对于穷人和富人的节用目的给出了不同的阐述,在荀子看来,穷人节用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维持生存,而对于富人其节用的目的则不应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存,而在于“富则施之”,即要乐善好施,主动帮助别人。这种能力和义务对等的观念在今天依然有较大的教育意义。

第四,强调统治阶级在节用中的主体性。

提到节用,我们一般联想到的就是对普通民众的要求,其实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节用思想具有全民性,因此节用还应该有另一个群体的参与,那就是统治阶级,甚至在荀子看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能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因此他们更应该秉持节用思想,因为正如同班固所说“上为之,下效之”[4]206,统治阶级应该做好表率作用。正是基于此,荀子极力反对统治者的安于享乐。

在《仲尼》章中,荀子一开篇就表达了对春秋五霸的批评,他说:“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2]81即连小孩子都知道春秋五霸不好,因此羞于谈论他们。对于其中原因,荀子通过齐桓公的事例进行了说明:“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2]81齐桓公荒淫无度、纵情享乐,已经到了拿齐国收入一半来奉养自己都嫌不足的地步,实在是奢靡至极。齐桓公可以说既是春秋五霸的代表又是春秋五霸的缩影,荀子批评以齐桓公为代表的五霸“险污淫侈”,可见对统治者的纵欲无度、骄奢淫逸,荀子是极为反对的。反言之,荀子是主张统治阶级要节用的。

对于统治阶级的节用要求荀子还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和要求:

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为之钟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合欢定和而已,不求其余;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已,不求其外[2]143。

可见,在荀子看来对统治阶级而言,衣服的色彩图案只要可以区别身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于美轮美奂,各种乐器只要演奏出来的声音可以辨别吉凶祸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满足感官之欲,亭台楼阁只要可以避寒暑就够了,没有必要追求华丽宏伟。

为了说明统治阶级节用的重要性,荀子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如果统治阶级“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则会“民富”,即便“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即只要统治阶级注意节用就会国富民强,即便经常发生火灾,粮食照样会多得没地方放。相反,如果统治阶级不知道节用则会“民贫”,“民贫”的结果就会是“田瘠以秽”,田地贫瘠荒芜的结果就是“出实不半。”而老百姓收入少了,即便“上虽好取侵夺”,也不会有多少收获。不节用不但会害民还会害己,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统治阶级节用的重要性。甚至在荀子看来,如果统治阶级如果不懂节用,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祸患。像他说:

厚刀市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野之税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不然而已矣,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百姓晓然皆知其污漫暴乱而将大危亡也。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杀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它故焉,人主自取之也[2]145。

可见统治阶级如果不节用甚至会带来杀身之祸,节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五,节用思想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荀子对节用思想的要求还体现在战争、外交及对自我情绪的控制上。

荀子反对战争,因为在荀子看来,“凡攻人者,非以为名,则察以为利也,不然则忿之也。”[2]395即在荀子看来凡是发动战争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要么就是为了报私怨,所以他认为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而且战争的结果在荀子看来无论是胜或败都是浪费极大、得不偿失。战败了自不必说,即便战胜了,也是“彼得之不足以药伤补败”[2]395。因此荀子反对战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违背了节用的思想。所以,反战是其节用思想的重要表现。

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上,荀子反对“事之以货宝”及“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即坚决反对用财宝和土地贿赂别的国家,而主张“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2]421。反对损坏国家资源而主张尽可能多获取资源,这固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是其节用思想的重要体现。

另外,荀子的节用思想还体现在对人的情绪的控制上。像“怒不过夺,喜不过予”,生气的时候不要过度地惩罚别人,高兴的时候也不要过多地奖赏别人。从合理控制情绪落脚到合理进行奖惩也体现了其节用思想。

二、荀子节用思想的目的

《荀子》在《富国》篇中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2]140。即国家富强的方法是节约用度、富裕人民并妥善贮藏多余的财物。与墨子节用思想就是让人一味过苦行僧式的日子不同,荀子节用思想的目的是裕民,是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因为他深知“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贫”的道理,所以他提倡藏富于民。

值得人敬佩的是,在财富“本末”与“源流”的辨析上,荀子认为百姓是本是源,国家是末是流。因为在荀子看来国家是不会直接创造财富的,直接创造财富的只能是百姓,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的一员能够看到这一点真的是弥足珍贵。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基础上荀子还探讨了使百姓富裕之路,那就是节流和开源并举。他认为“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才能“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可见在荀子看来节流和开源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裕民,最终达到“上下俱富”。为了说明开源与节流并举对裕民的重要作用,荀子还列举了禹和汤的例子作为明证:

故禹十年之水,汤七年之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沉积有馀。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2]148。

禹时遭遇了长达十年的洪水,汤时遭遇了长达七年的干旱,可是老百姓能够安然度过,生产能够得到迅速恢复,在荀子看来就是注重了民这个本,懂得藏富于民的道理。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藏富于国,在荀子看来这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正所谓:

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2]148。

可见,在荀子看来节用的目的就在于富民,在于藏富于民。

三、荀子节用思想的局限性

第一,表现在其对节用思想要求的不彻底性上。

强调节用对象的普遍性,特别是强调统治阶级在节用方面的率先垂范作用本来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即便在今天也有其时代意义,但是荀子一方面强调统治阶级要轻徭薄赋、厉行节约,如我们前面所述,另一方面又认为其可以“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2]258。只要他是个贤君,在荀子看来,他穿再华丽的衣服,吃再美味的食物,占有再多的财宝,也不能算作“淫泰”,即荒淫奢侈,认为明君就可以毫无忌惮的纵情享乐,不能不说是其节用思想的缺陷。

第二,表现在其节用思想的矛盾性上。

荀子主张节用,却又强调祭祀时礼仪的繁复和丧葬时葬礼的隆重。前者如对天子祭祀时的表述,就有“大飨”、“飨”和“祭”的分别,据荀子所述,应该说不同的祭祀在仪式和贡品方面相差很大,但其仪式的繁杂和贡品的众多则是相同的。另外荀子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对去世的人提倡厚葬,主张“事死如事生”[5]431。因为荀子认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即在荀子看来生和死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要“终始俱善”,这样人道才能完备,如果“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2]43。即如果在人活着的时候对其善待而在其去世之后对其薄遇,这是对去世的人的轻慢,况且人的去世“一而不可得再复也”,因此要有长达三月的葬期,并且“具生器以适墓”,把其活着时使用的东西都作为陪葬品。无论在陪葬品的丰富上还是在葬期的长度上都可以说是厚葬。虽然对古人不应该责备求全,但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和其节用思想格格不入的。

四、荀子节用思想成因探析。

第一,与荀子生活的时代有关。

荀子生活于战国末期,他所生活的时代,各国统治者往往穷奢极欲,而且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经常相互攻伐,以抢夺土地、人口和牲畜,频仍的战争使生产力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因此荀子反对战争,主张统治阶级带头节欲,以期能够补救时弊。

第二,与荀子的人生经历有关。

荀子虽然先祖比较显赫,但到他时家道已经衰落。为了谋生和推广自己的主张,荀子很年轻就周游列国以干禄,他先后游历了秦国、齐国和楚国。在秦国的游历虽然没有做官,但是对其了解民生的疾苦,进而对其节用思想的诞生应该有直接促进作用。另外其在齐楚等地的为官经历,尽管官职卑微,但对于其了解统治阶级的生活状况及其弊端,进而强调统治阶级必须带头节用应该是有较大关系。

第三,墨家学派的影响。

荀子是很反对墨家学派的,这从《荀子》一书中,对墨家学派的评述可见一斑。但是,我们说作为在先秦时期和儒学同为显学的墨家学派不可能不影响到荀子,像荀子对战争的反对,以及对统治阶级纵情享乐的批判都能在《墨子》中找到依据,因此荀子的节用思想不可能不受到强调节用思想的墨家学派的影响。

总之,荀子的节用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有些内容即便在今天也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尽管用今人的目光来审视其节用思想发现其还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考虑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我们不能不佩服荀子的智慧和远见。

[1]傅佩荣.论语新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方勇.荀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杨伯峻.孟子译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4]班固.白虎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宋天正.大学中庸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On Xunzi's Economical Ideology

Yang Shiqi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Zibo Teachers'College,Zibo,Shandong 255130)

Apart from Mo-tse,Xunziwas one of the scholarswho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al ideology in the pre-Qin period.Works of Xunzi is a book rich in ideas,among which is the economical ideology.As for this concept,Xunzi put great emphasis on abstinence,on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on the comprehensive civil participation,and on themor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assumed on the ruling class,etc.The most valuable partof the economical ideology is Yumin(meaning"to put people in possession ofwealth).Despite the various limitations of Xunzi's economical ideology owing to the special times,there isno denying about its greathistorical significance.It is the lateWarring States period with its special times traits and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great economical ideology.

Xunzi;economical ideology;limitation;cause

B22.2.6

A

1008-293X(2015)02-0054-05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2.011

(责任编辑 林东明)

2015-02-07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荀子》中的节用思想对构建当代节约型社会的意义与启示”(2014286)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士钦(1976-),男,山东高密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讲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荀子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