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琐谈

2015-04-10 21:16陈欣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传教校园大学生

陈欣(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琐谈

陈欣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的长期任务,而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不可避免的三个问题是:宗教渗透的重点与难点、其形成的原因、反宗教渗透的对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厘清宗教渗透的“重点”为基督教团契活动、校园隐性宗教活动、网络宗教活动,“难点”为校园周边传教、走调讲堂传教、信教学生传教、“慷慨基金”传教;其次,从发生与原因角度分析高校宗教渗透现象的缘起;最后从对策与前瞻的角度阐述高校宗教渗透与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

新媒体;宗教渗透;大学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这一社会核心群体的心灵世界关系到高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防范和抵御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对于真正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坚持不懈反和平演变,夺取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胜利意义极其重大。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软件即APP等新媒体兴盛之后,宗教利用这一新兴工具,使得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工作日益复杂化、长期化和常态化。对此,笔者对当代大学生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现状进行调查,梳理大学生思想现实,有助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泉州A高校B学院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从有无宗教信仰、有无参加宗教活动和从何途径了解宗教三个方面入手,发出问卷800份,收到751份,有效率达93.88%。在此基础上,笔者从父母、学校和社会三个影响因子入手,对相关学生进行走访调查,梳理新媒体视域下校园传教渗透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校园传教渗透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新媒体视域下校园传教渗透的重点

宗教在高校渗透的重点,从地域上看,分为校内与校外,前者主要为基督教团契活动,后者则为校园隐性宗教活动,而网络宗教活动则跨越校外与校内,具有双重特点。

(一)基督教团契活动。团契(fellowship)主要指基督徒之间的聚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基督教团契活动的比率为1.36%。由于团契活动相当一部分的发展对象针对在校大学生,同时,该活动借助QQ、微信等新媒体,因此,团契就具有意识形态性与隐蔽性。在校大学生参与团契活动虽然人数不多,但该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严重挑战,排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1](P112),并不断加大所谓普适价值的渗透力度,对高校管理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党员等活动造成消极影响。笔者曾经约谈部分参加团契活动的大学生,他们坦率地承认自己参加此类活动,但表示这是在校外参加,而且法律也规定宗教信仰的自由。因此,劝阻大学生参与团契活动就具有难当的难度。

(二)校园隐性宗教活动。校园隐性宗教活动,是指宗教传播活动并不出现在课堂、团日活动等公开易控的场合,而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私人化、难控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中。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参加校园隐性宗教活动的比率为35.16%。在信教的大学生看来,参加宗教活动与介绍新生信教是一种类似于公益活动的“善”,而信教学生也知晓在校园里不能公开传教,于是就采用“手段网络化、目标年轻化、目的隐蔽化”[2](P144)的方式传播宗教,给反校园传教造成困难。高校英语角、私人聚会、传教人士散发的传单、电子邮件、贴吧、QQ、微信和飞信[3](P62)等现实与虚拟相融合的场域演绎着身着合法外衣的“虚幻太阳”[4](P2)之渗透,使许多大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网络宗教活动。网络宗教活动是指大学生突破高校的地理限制,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了解、参与宗教活动,这一类型的调查比率为16.48%。此外,笔者以“基督教”为关键词在“豌豆荚”上搜索APP软件,发现有“基督教”“基督教闹钟”“基督教广播电台”“基督教诗歌”等4款软件;以“天主教”为关键词,共搜索到“天主教”“天主教圣经”“天主教圣乐”“天主教广播”“天主教小牛”“天主教家园”“天主教祈祷书”等7款软件;以“圣经”为关键词,共搜索到“微读圣经”“圣经”“读圣经”“我爱圣经”“精读圣经”等5款软件;以“古兰经”为关键词,共搜索到“古兰经”“倾听古兰经”“古兰经学习”等3款软件;以“伊斯兰”为关键词,共搜索到“伊斯兰”“伊斯兰音乐”“伊斯兰教法”“伊斯兰名人简历”等4款软件。由此可见,大学生完全可以在熟人的引导下,通过APP软件培养宗教兴趣,学习宗教理论。

二、新媒体视域下校园传教渗透的难点

(一)校园周边传教。校园周边传教的调查比率为5.49%。这种传教方式表面上看似在校外,本质上则是校内传教。这是因为传教者针对全日制在校生,而且传教的地理距离与高校很近,学生可以通过步行到达传教场所,因此可以把这种距离忽略不计。传教者当然知道校园内禁止传教,于是就变相“骑墙于合法与非法之间”。传教者紧贴着大学校园传教,租赁大学周边的民房,采取免费汽车接送、免费美食和暑期公益活动等形式,鼓动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由于法律没有明文禁止校园周边不能传教,因此公安机关也无法开展取缔行动。而实际上,法律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紧邻校园,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传教活动本该受到限制、取缔,但校园周边传教仍然静默存在。

(二)走调讲堂传教。走调讲堂传教是指信教的教师或外聘学者在课堂或学术讲座上无意识间传播宗教知识,调查比率为13.92%。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访谈中部分大学生提及个别信教的教师或学者授课讲学时常常涉及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宗教内容,个别教师甚至带领学生到校外参加宗教活动。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教师的言语被预设为天然合理,学生缺乏防范与警惕心理。而高校对于教师讲课内容的监管也存在盲区与困难,学生工作、教务管理没有形成合力。虽然学校督导人员也会定期到教室听课,但有的教师一看到有人来听课,就立即改变讲课内容;而听课人员一走,又立即扯一些与宗教相关而与上课无关的内容。由于高校不可能通过监控录像实时监控教师上课的音频内容,所以这种“隐性传教”方式也是治理的难点。

(三)信教学生传教。信教学生传教,比前两种传教方式更加隐蔽,调查比率为5.86%。信教学生传教,类似于传销组织的管理模式:一个信教学生就可以介绍、动员两三个学生信教,两三个学生又可以介绍六七个学生信教,以此类推、扩散。虽然其传教规模小,速度慢,但可以做到旁人毫无察觉,无法干预,隐蔽性极强。比如某学生在校园中与另一学生在散步时眉飞色舞地宣讲《圣经》,而高校不可能监控与制止这类学生的言行。因此,这种传教方式也是高校防范和抵御的难点之一。

(四)流窜人员传教。流窜到校园内的宗教人员采用游击战术,对不特定学生进行宗教宣传,调查比率为5.86%。进入校园的宗教人员与涉嫌诈骗人员一样难以防范,这是因为校园大门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不太可能核对每一个出入校园人员的证件,因此对于流窜人员的防范常常形同虚设。流窜人员进入校园后,利用问路、钱包丢失及搭讪等借口找学生特别是单身学生聊天并宣扬宗教。由于流窜人员年龄与学生相近,学生缺乏心理防范意识,容易把流窜人员当成“学姐学长”。而当流窜人员受到校园保安的驱逐时,他们往往溜之大吉,法律对他们也没有约束力。

(五)“慷慨基金”传教。以资助贫困生的名义宣扬所谓的宗教“永生”,调查比率为3.3%。当大学生拿着校外资助贫困的表格给辅导员签字时,由于辅导员无法核实资助资金来源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因此也就无法分辨资助活动与宗教有无瓜葛。校外资助花样繁多,有的是村级,有的是县级,大学生往往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一般不会去考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道理,不经意间就会陷入宗教的陷阱。

三、发生与原因:高校传教的缘起错综复杂

(一)从历史上看,高校传教与反传教的斗争由来已久。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对于校园传教都采取限制、禁止的措施。他们看到宗教对于反政府运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以及宗教对于政府控制高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都与校园传教进行了斗争[5]。而此前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发起太平天国起义重创了清王朝,这也让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心有余悸。他们看到宗教被“暴民”利用,特别是渗透到高校中之后,将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受渗透的高校大学生往往又极有可能进入国家军队、政府机关、学校等关键部门,这对政权统治将埋下极大的隐患。

(二)从国际上看,“三股势力”与“宪政民主”势力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斯兰国(IS)与国内“三股势力”即伊斯兰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并无实质区别。他们打着“圣战”的旗号,宣扬“为圣战牺牲后可以进入天堂”之类虚幻而又得到不少反社会人士信任的荒谬言论。海外流亡分子“热比娅”通过资金支持,声称维族文化与宗教受到威胁与破坏,与东伊云沆瀣一气,妄图建立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而达赖喇嘛批着宗教领袖的外衣,行着却是分裂中国的勾当。海外西藏分裂势力伪装成“宗教受迫害者”的形象博取西方社会同情,把中国污蔑为“宗教迫害者”。伊斯兰极端势力与海外西藏分裂势力历史上就采取、当下也极力赞同“政教合一”的治国模式。同时,西方宗教势力打着所谓自由、民主“普适价值”旗号妄图干涉中国内政。因此,他们对校园传教、大学生信教也是极力支持。

(三)从国内宏观上看,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多元化趋势也让反宗教渗透的努力更加艰难。文革之后,中国走出苏联模式的消极一面而走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带来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思想自由化,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包括宗教在内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构牢固自信的价值大厦的实践仍需要时日。一方面是物质主义横行,另一方面是民众特别是青年精神空虚。90后“新新人类”沉迷于杂乱感性的网络信息,以及流行音乐、西方电影、夜生活、圣诞节、情人节及韩剧等新鲜刺激的感性世界中,容易丧失善与恶、合法与非法以及爱国与叛国等甄别能力,也容易丧失批判与超越能力。

(四)从高校来看,高等教育管理的“合力”对于个体心理世界存在“失语”。教务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教育管理部门形成的“合力”并没有深入大学生个体的心灵世界。而反观西方基督教里的《圣经》一书,该书实质上是一部高度艺术化、通俗易懂、世代传诵的美文学神话典籍,国内的哲学、宗教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学、美学等学科迄今还没有一部可与之匹敌的作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公共政治课,总是站在社会、国家和政党等总体角度抽象地说教、灌输,并没有说明个体有什么权利,个体心理如何得到慰藉、宣泄、调解、梳理。在意识形态失语的地方,心理主义也没有发挥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也仅仅满足于新生心理咨询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咨询,满足于尽量不出事的保守心理。个体悲伤、孤独、苦闷、彷徨以及绝望的心理得不到诊疗,宗教就不可能不乘虚而入。

(五)从高校的内部管理来看,基层学院(系)对于“边缘学生”关怀存在“缺位”。高校负责基层管理的二级学院(系)一般只关注两类学生,第一是成绩与表现都比较突出的“优秀学生”,第二是经常出现状况的“问题学生”,而对于处于这两类学生中间的第三类学生(多数学生)——非边缘的“边缘学生”则无法、无暇关注。因为不论是教务部门或是学生工作部门,粗放的管理无法实现一对一的辅导。当发现“边缘学生”滑入校园传教泥潭而变为“问题学生”时,干预为时已晚,收效甚微。

(六)从学生个体来看,艰苦奋斗精神普遍缺失。当代大学生在物质财富丰盈的年代生长,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的满足对他们而言不再是问题,他们有成功欲望高、幸福感强、意志坚定、善良可爱、情感丰富等优点,但局限性也同样存在。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相当的比例,这类学生家庭经济富裕,有较强的自我主义,喜欢利用苹果手机、苹果电脑、名牌手提包及名牌衣服等高档消费品在异性面前抬高身价,博得好感。而这类学生对其它学生而言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同化其余学生。于是追求享受、安逸在当代大学生中比较常见,而坚定而持久朝向目标的艰苦奋斗精神比较缺乏。追求享受、安逸就意味着精神空虚,意味着苦难,于是宗教就找到了突破口。

四、对策与前瞻:高校传教与反传教斗争的长期性

(一)国家与高校应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要从立法上对校园传教进行打击,明确禁止规定校园周边传教为非法。规范高校聘用人员制度,从人员招聘和人员管理双向入手,既用制度明确规定有宗教信仰的人员能否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又从立法上引导高校人员管理。对长期散布民族分裂、宗教传播行为的教师,实行劝戒、警告、记过、辞退等处理办法。高校应制订、完善相关人员招聘和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学术讲座的审核把关;同时,通过定期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学生,抽查了解教师上课内容,改革利用离退休教师组成督导组进行听课的制度。对访谈中出现的问题,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应找相关教师谈话,对其劝戒、警告,对反复出现此类问题的教师,依法进行处理,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应明确规定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内的政治学习应与公办高校一样,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有组织、定期抽查所有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相应制度的落实情况。

(二)改革完善高校教师队伍长效学习制度。目前,高校有组织的教师学习一般针对青年教师,而对于中老年教师,一般通过国内外访问学者、读研(博)深造,参加国内研讨会等方式,但这种学习一般只有专业内容,而缺少政治内容,而政治学习一般只针对高校科级以上管理人员。国内高校管理制度从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重大改变在于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完善与强化,但辅导员制度只是针对大学生,对于专任教师则采取相对松散的管理制度。尽管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但过度的自由也不一定有利于专任教师的成长,政治与法律的学习仍有必要。例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处级(含)以上干部,党员与普通老师都应参加学习。考虑到这种学习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可以采用把政治学习内容融合在专业学习之中的“隐性”模式,以这种“隐性”模式,应对校园传教的“隐性”特点。此外,上级党组织应关怀教师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对于生活困难、心理困难和事业困难的“三困教师”,通过定期走访、个别访及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其需求,满足其合理需要,解释其不合理需要,体现高校管理人性化的特点。

(三)政治辅导员应建立“边缘学生”台帐与定期家访学生的制度。政治辅导员不能只关注“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除了建立“问题学生”台帐之外,还应建立“边缘”学生台帐。利用长效化的问卷调机制,以及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解决、追踪“边缘学生”情况变化,及时了解、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把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辅导员的管理部门——学生处(学工部)、党委(党总支)应定期抽查辅导员的台账,公布、表彰一批优秀台账,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典型。此外,考虑到目前高校辅导员很少有人去家访学生,应倡导辅导员主动家访困难学生并制度化,家访对象选择应在“优秀学生”“困难学生”“边缘学生”这三类学生中选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利用寒暑假长期坚持,以温情方式感化潜在的校园传教威胁。对已经受到校园传教的大学生,要坚持高等教育综合管理育人的原则,监控该类学生动态,认识与校园传教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情感育人、服务育人。

(四)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融合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公共课学习、实习见习、社会实践、政治学习和生产劳动中,特别要充分运用新媒体。高校管理部门应辩证看待宗教的作用,坚决取缔邪教,开设宗教知识普及课,去除宗教的神秘主义面纱,终结“学校越禁止,学生越爱学”的尴尬局面,同时应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隐藏于大学生学习与实践活动之中,并把常态化更新校园宣传栏、长效绿化美化环境等因素也综合在内,形成高等教育管理的真正“合力”。宗教的根源在于现实的苦难,要使学生认识到,天堂就在校园与社会中,就在改造现实的生活中,而不在“虚幻的太阳”或是“人民的鸦片”里。长期以来,部分地方高校比较忽视硬件环境育人。对于校园建筑、布置和绿化往往满足于学校建立时一次性投入,而此后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大学校园缺乏动态“美的规律”。大学生希望看到绿树成荫、明亮整洁、精雅温馨、文明成风的校园,而这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和艺术化的总体设计。对于新兴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找不到方向。辅导员缺乏把传统工作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的工作艺术,忽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之根。辅导员应在充分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五)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及时发现校园传教的萌芽。对于流窜人员传教、“慷慨基金”传教这些现象的发现、处理应发挥好学生干部与志愿者的作用。因为教育行政人员毕竟精力、时间有限,不可能知晓全部事实,依靠学生干部就必不可少。辅导员应定期(如每周)召开相关部门和相关班级负责学生的例会,使学生干部汇报、反映异常情况有一个固定的平台。尽管“文山会海”必须坚定反对,但这类会议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是因为召开此类会议,既可以传达学校、学院有关精神、通知,布置、处理相关工作,又可以在学生干部的发言中发现异常情况;同时每学期请学生填写思想与网络动态调查表,艺术性地巧妙发现问题。辅导员应在评优评先、团推优、入党、资学金等方面向有贡献的优秀学生干部倾斜,树立学生干部与学生学员先进典型,与专任教师以及其它教育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1]臧金峰,袭凤臣.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从基督教团契组织在大学生中扩张的原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2]杨林.大学校园宗教渗透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4(20).

[3]柴国生.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作用的思考[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4(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李志英,郑慧钦.南京国民政府限制校园传教政策研究(1927~1937)[J].科学与无神论,2012(6).

[责任编辑 刘金荣]

The Difficulties and Important Points of Prevention and Resisting Religious Infiltr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ra

Chen Xin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Quanzhou,Fujian 362000)

Prevention and Resisting Religious Infiltration is a long-term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and there are three key problems,such as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religious Infiltration,reasons of religious Infiltration,countermeasures of religious Infiltration.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to clarify the religious infiltration“key”for the Christian fellowship, recessive campus religious activities,religious activities network,“difficulty”for themissionary work around the campus,tune auditorium missionary,missionary religious students,"generous fund"missionary;Second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occurrence and reasons for the origin of the phenomenon of University religion penetration;and finally elaborate religious universities and reverse osmosis permeate from the long-term struggle countermeasures and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new media;religious infiltration;college students

G641

A

2095-0438(2015)11-0106-04

2015-08-23

陈欣,男,福建莆田人,华侨大学博士研究生,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

泉州师范学院2014年校自选课题“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研究”(2014XG03)。

猜你喜欢
传教校园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试析传教活动主体的伦理正当性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1922-1953年间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圣言会”传教使团:书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