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修侠 刘康凯(.巢湖学院图书馆;.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安徽合肥 38000)
明代回族经学家金贤考述
丁修侠1刘康凯2
(1.巢湖学院图书馆;2.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安徽合肥 238000)
金贤是明代中叶一位回族政治家、经学家,其所著经学著作《春秋纪愚》《春秋或问》在中国经学史上有一定影响,但长期未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对这位经学家的家世、生平、交游与著述情况进行了考述。
金贤;家世;生平;交游;著述
金贤(1463—1533),字希士,号东园或东原,回族人,祖籍南京,明中叶政治家、经学家,所著经学著作《春秋纪愚》《春秋或问》在中国经学史上有一定影响。其子金大车、金大舆也是当时江南诗坛上的重要诗人。但因其少数民族身份,加之著作散佚,一直湮没不闻。目前学界或者是在论及金大车、金大舆时对他略有提及,或者是在一些民族史著作中对他稍作介绍。①但均疏略不清,乃至错讹。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对这位经学家的家世、生平、交游与著述情况进行了考述,以图为中国经学史、民族史、文学史等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可靠的材料。
金陵金氏为回族,有几处文献可证。首先是黄姬水为金贤次子金大舆诗集所写的《金子坤集序》:“金子坤氏,其先默伽国人也。高皇帝握图御宇,亘地来王。厥祖以归义授鸿胪卿者,始入中夏,赐姓启宇,②遂为金陵人。”[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明诗综》记载略同。其中提到的“默伽国”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又称麻嘉国、默加国或天方国,即今沙特阿拉阿伯的麦加一带。麦加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从公元七世纪起,伊斯兰教就成为这一带的全民性宗教。黄姬水在序中又称:“余幼习闻先君所著〈典录〉,曰默伽国产龙马、麒麟,及读班孟坚〈西域传〉,曰西域多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今子坤生于中夏,是即龙马、麒麟、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也,乃竟终身沦没,不得与远方珍异并登天府,悲哉!”[1]黄姬水提到的《典录》,即其父著名学者黄省曾所著《西洋朝贡典录》,该书“摭拾译人之言……征之父老,稽之宝训。始自占城,而终于天方,得朝贡之国甚著者,凡二十有三”,其最后一章即“天方国”,对该国的风土人情、物产气候等作了较为细致、准确的描述,并指出天方国“本名默伽国”,“其王修回回教,其俗和美而富”[2](P115-119)。可见黄姬水父子对伊斯兰教较为熟悉。黄姬水是金大舆好友,对金氏家族的民族身份和信仰状况应当是了解的,其所述也是可靠的。
其次是金贤在任职大名府期间,受当地回教礼拜寺掌教杨济民之邀为该寺撰写的碑文。③碑文开篇谓:“外诸夏者,凡五十有七国,国异政,土殊俗,有主之者,咸称圣人焉。其在西域,有迈德那者,其圣人讳穆罕迈德,生而神灵,有大德,其教义为最正,而诸国之近者咸宗焉。尝考其教,大要以敬天为主,以清心寡欲为训,而正纲常、辨义利、审取舍、昭淑慝以垂劝戒者,大抵皆归于道也,其异于诸夏之圣人者盖寡矣。”[3](P1610)其叙述回教教义、源流甚悉,显出于教内人之手。
最后是明代金陵人周晖(1546—?)所撰《续金陵琐事》中的记载:“回回中会试者金贤,中乡试者金大车,岁贡生马应龙、范一清、张锐。”[4](P2091)周晖与金氏同是金陵人,差不多也是同时代人,其所记可信度很高。
以上文献足证金陵金氏先祖本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后来东迁入华,至明代逐渐融为为中土回族的一员。
顾璘为金贤撰写的《知府东园金先生传》又记有“上世本籍永平,曾祖洵,国初始徙江宁”[5],结合黄姬水序,可知金陵金氏在明代以前曾居河北永平(今卢龙县),有一位先祖(金贤曾祖)大概曾在元朝任职,后来“归义”于明高祖,高祖论功行赏,赐予土地或房屋,并赐姓金,授职于鸿胪寺。这位先祖改名金洵,从此定居南京。④
不过笔者查阅《明史·职官制》《明实录类篡·职官任免卷》《明代职官年表》《明代少数民族入仕中原考》等书,没有查到有名金洵者,历任鸿胪卿中更没有这个名字;且鸿胪寺直到洪武末年(1397)才设立,以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此前只有侍仪司、殿廷仪礼司等机构行使类似职能。因此黄水姬“厥祖以归义授鸿胪卿者”之说可能失实。不过这位金氏先祖曾在礼仪司、殿廷仪礼司或后来的鸿胪寺任里任职仍然是可能的,因为明朝前期有把归义的少数民族安排在这些机构任职的传统,如“哈只”,“回回。归化之初,授为序班。永乐四年三月,以其谙通西域言语、文字,进为鸿胪寺右寺丞”[6](P208);“哈的”,“回回。自永乐初以翻译外夷文字召用,后凡西北二虏及南夷之事悉与闻之,且以诚确属见信用。二十二年十月,乃由鸿胪寺右寺丞升为本寺少卿。未几,又进为指挥佥事”[6](P205)(以上两名可能为同一人)。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以回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熟悉西域言语文字、风土人情,有利于国家的对外交流活动。明朝初、中期,与中亚与南亚各伊斯兰国家交往密切,非常重视懂回回文的人才[7](P244-256)。南京本来是历史上穆斯林落籍最多的东部城市之一,明朝定都南京后,又曾广召其他地区和西域学者,因此大批回回学者应召而来,在政府里从事天文、历法、翻译工作,并从此定居在这里[8](P138-141)。金洵可能是曾在洪武末设立的鸿胪寺任过职,但不是主官,因此其姓名、事迹在正史中失载。
金贤生平事迹主要见于顾璘《知府东园金先生传》。据顾文,金贤字希士,号东园先生,“性资颖敏,魁伟宏达,有巨人度”,少时随当地名士吴彦华学习《易经》,“穷探妙解”,“尽其精微”。又精研《春秋》,著成《纪愚》若干卷。后举进士,出知仁和县,“事上以诚,接宾以礼,御众以义,莅事以勤,文而无害,宽而不弛”,曾与杭州太守杨孟英一起“疏复西湖数百余顷,民赖其惠”。后奉召入京,为兵科给事中,当时刘瑾擅权,金贤“不亢不随”,曾“勘淮安狱,正知府某罪,明周给事自杀之冤”。这么做虽然触忤刘瑾,“而莫之能害”。后“服父丧,再起,转右给事中”,此时刘瑾已伏诛,但钱宁又继起乱政,金贤“以事见衔”于钱宁,“求补外避之,遂出大名府”。在任期间,金贤“禁止横政”,绳桀辩诬,缮城浚池,兴举百度。又修建子贡祠与有惠于郡的狄仁杰、寇准祠,刻先贤刘元城书,崇贤兴学。“郡藏有籯金三千两,不登于籍,吏言之先生,先生曰:吾不忍厚私以负国家。遂白御史,籍之官”。他的无私行为也令一些言官不悦,“漫词诬劾,乃改知福建平延府”。但其受事七日即上疏乞休,“不俟报而归”。致仕后“日与朋旧为乐……孜孜以兴起后学为念,讲析疑义,孜孜不倦”。并且仗义疏财,“其友王太仆没,尝贷百两以上,往哭之即曰:嗟嗟!钦佩,毋念吾逋,以恤尔后。于是义声重一时”。嘉靖戊子年(1528)“大礼成,推恩,进亚中大夫。年七十一,卒於家”。有子四人:大车、大舆、大輹、大軏。大车,乡进士,有文行;大舆,善诗。[5]
周晖《二续金陵琐事》也有关于金贤的记载。该书收有金大车好友陈凤所撰《欣慕编》十八则,其一为《太守东原金公贤》,文不长,转录如下:“公字士希,长身修髯,有巨人度。年四十举进士,为给事中。奉命勘淮南重狱,秉宪正辟,不为逆瑾骫法,避仇请外出知大名府,在郡称治,改延平。武庙末造,四方多故,自以年至上疏,不俟报竟归。重伦睦族,周故恤贫,人归其厚。少与太仆王公韦交好,同之白首,王公尝有所贷;卒,即取券焚之。平生雅好《春秋》,病诸传或戾经旨,以所自得,著为《纪愚》十卷、《或问》百篇,今行于世。”[4](P2439-2440)《畿辅通志》[9](P2670)《江南通志》[10](P6065)等也有其略传,与顾璘传文内容大体相同。
以上记载可略见金贤一生事迹,但都没有给出金贤的生卒年及一些生平活动的时间。首先是生卒年,目前涉及金贤的材料对此多避而不谈,或只给出一个模糊时间段。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材料推算出来。据《皇明贡举考》[11](P424)《明清进士题名碑》[12](P2490-2492)等,可知金贤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中进士第三甲一百五十九名;陈凤言其“年四十举进士”,顾璘又言其“年七十一,卒于家”。则可以推出,金贤生于天顺七年(1463),卒于嘉靖十二年(1533)。
其次是其科举与出仕的时间。查《正德江宁县志》,金贤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领乡荐⑤。次年中进士。此后的授职情况,顾璘谓“初为仁和令”,但查嘉靖《仁和县志》⑥,知其弘治十七年(1504)在任,则此前按当时习惯可能是授部、科职务,后来才放外仁和县。但查《明代职官年表》[13],始终未见有金贤在部、科任职记录,只好存疑。那么在仁和县又任职几年呢?查杨孟英(瑛)疏浚西湖时在正德元年(1506年)⑦,则至少该年他还在仁和任上。又按嘉靖《仁和县志》中的“县令题名”,金贤后任李稳是在正德五年(1510)在任,则可推知金贤是在该年或稍前离任的。离任后向去⑧也即顾璘所说奉召入京任兵科给知中。这时刘瑾还未伏诛,所以可知其正是在这一年勘淮安狱的。据《明实录》,金贤于正德十年六月由兵科给事中升右给事中[14](P696-697),可知从正德五年(1510)到正德十年(1515)六月,金贤一直在兵科给事中任上。据顾璘文,金贤是在服除后再起转右给事中的,则可知其约在正德七年(1512)丁父忧。又《大名县志》转录金贤所撰《礼拜寺碑记》[3](P1609-1610),碑文题下署“正德十一年任知府,金贤,江宁人”,可知金贤出任大名府时在1516年,也可推知其正是在起任右给事中后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得罪于钱宁的。再查嘉庆《延平府志》⑨,金贤改任延平府时在正德十五年(1520),则可推知其大名府任上大约四年时间。至于在延平府任上,据顾文,仅“受事七日”而已。金贤出仕时间并不长,总共只有约十五年,而且仕途颇为不顺,数忤当权的小人而受打击。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为宦的时期正是政治黑暗的武宗朝,另一方面也是因其不洵俗流的性格和“达于政事恒以王道为心”的儒家信念不合于时。
金贤的交游情况可考的材料极少,可以确定的,首先是年轻时曾师从吴彦华学《易》。吴彦华(1449-?),字汝和,南京留守后卫籍。成化十七年进士(1481),授户部郎中,后升荆州知府,筑堤捍水患,安抚流民,岁增九千余户。再升四川右参政,议开瞿墉三峡,便陆行以避川险。但也因此触忤刘瑾,被黜。刘瑾死后,复官浙江左参政、进右布政使等,卒于官。忠君爱民,两袖清风[15](P47-48)。金贤为官清正,对权力不亢不随,无疑受到乃师的熏陶。另顾传提到金贤与“董生林辈”一起推衍传授《易》经,则可知其年轻时与董生林等一班同学学术交流密切,惜董生林无考。
再据顾璘《明资政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公神道碑》⑩:“既学《易》于方伯吴公彦华,遂励问学”[5],则可知金贤与张琮是同窗。张琮(1463-1530),字廷献,号惕庵,江宁人,张益侄孙11,弘治三年(1490)进士,筮仕近四十年,终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曾忤刘瑾坐贬。清正廉明、正道直行,政声卓然。另有陈沂《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公传》[16](P2782)、陈凤《御史大夫惕庵张公琮》[17](P2432-2433),所述略同。金贤与张琮同龄,年轻时同受吴彦华儒门正统教育,晚年又都先后回到南京。张琮与王韦是儿女亲家,在通信中曾问及致仕后的金贤情况。[18](P171)可见关系之亲密。
又据上引陈凤所撰《太守东原金公贤》,金贤与王韦自少至老一生交好。王韦(1470-1525),字钦佩,号南原,隶锦衣卫籍南京人。弘治十七年(1504)举于乡,次年举进士。选庶吉士,历仕南京吏部、兵部主事,南京仪制司礼部郎中、河南按察副使等,终太仆少卿。为政“尚法不尚情”。工诗,与顾璘、陈沂、朱应登合称“金陵四家”,有诗集《王太仆集》和文集两卷。传见顾璘《南原王先生传》[5]、陈凤《太仆南原王公韦》[17](P2445-2448)等。顾璘与陈凤金贤传都写到金贤对于王韦的义举,可见金贤的义气和两人的情深交厚。
此外,金贤与顾璘也交善。顾璘(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上元人。弘治八年(1495)年领乡荐,次年举进士。历仕三朝,阅五十年,终南京刑部尚书。“为人融朗阔达,精于吏理,能激昂任事”,但为吏不洵于私,又雄视高迈,不免得得谤受祸。曾坐阉党狱。性好交游,喜提携后进,为南都词坛中兴盟主。为文“雄深尔雅”,“诗尤隽永”。[19](P286-494)有《顾华玉集》三十九卷。虽未见有关于两人交游的文字记载,但顾璘为金贤撰写了细致生动而深情眷眷的传记,又对金贤的两个儿子钟爱有加,而后者与顾氏子弟也关系亲密12,足见两代人的交谊。
以上是可考的几位金贤的师友,其交游当然不会仅限于此。顾璘说金贤致仕后“日与朋旧为乐”,则其交游范围应当很广,比如除了顾璘、王韦外,位列“金陵四家”的另两位陈沂、朱应登,也应当与金贤有交往。顾璘又说他晚年“孜孜以兴起后学为念,讲析疑义,孜孜不倦”,则其门生后辈也应不少。此外,从其仅存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刘松隐》13看,他还与当时的一些隐逸之士有交往。
金贤主要是经学家,据顾、陈两传及顾起元《客座赘语》、《明史·艺文志》《千顷堂目录》《开卷有益斋读书志》14等,可知其曾著有《春秋纪愚》十卷、《春秋或问》百卷。顾璘《知府东园金先生传》引有《纪愚》自序,转录如下:
昔壶遂问于司马迁,曰: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自周道废,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达王事而已矣。夫平王东迁,周室虽微,遗法尚存,礼乐征伐尚或自天子出。及齐桓主伯,天下宗齐,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矣。溴梁之会,群臣主盟,降自大夫出矣。阳虎作乱,季斯见囚,又降自陪臣出矣。此春秋之大势,天下几于无君,经不容以不作也。若其诛乱臣,讨贼子,内小国,外夷狄,崇仁义,黜诈力,尊君卑臣,贵王贱伯,程子所谓大义数十,炳如日星,众人皆可得而知之。至若有功者或不录,有罪者或见原,如齐桓违王志而令世子反或许之,郑文承王命而背首止乃致讥焉,晋厉弑于臣而书国,蔡昭弑于臣而书杀,晋昭征令欲示威也而或取其功,吴师从蔡欲谋楚也而或进其爵。桓公无王,定公无正,权衡独裁于圣心,是非不徇于众见。此则程子所谓微词奥义,时措从宜者也。学者非深于道,其孰能识之哉。或曰:仲尼之意发于传.左氏述事,公、谷研理,广发于诸儒,大备于文定矣。《纪愚》何谓而作也?曰:今夫山草木生之,而樵者不能尽采。今夫水鱼鳖生焉,而渔者不能尽取。圣言渊微,义理弘博,传者虽多,而各有所得,探之益深,推之益广,譬之饮河者,各充其腹,而源不竭,此《纪愚》所由作焉。[5]
从序中可以看出,金贤对《春秋》的阐释有其独到之处,即认为孔子作《春秋》不是为了做“天下仪表”而是为了“达王事”,也即为了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王政理想。这样,孔子的《春秋》笔法,就不是一般的历史叙事,而是寓褒贬于微言奥义,圣心独裁、不洵俗见。《纪愚》的写作目的,就是企图从《春秋》的无穷奥义中求取一己之见。从这些话来看,金贤治《春秋》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这一点也为后人所察知并高度评价,朱绪曾就评价《纪愚》:“明代多博识之儒,以治经传者颇罕,此书尤宜宝贵之,不徒与啖、赵诸人争短长也。”[20]可惜此书与《或问》已不见传于世。
金贤所撰《礼拜寺碑记》是其任职大名府知府第四年时,应大名县镇南关小东街礼拜寺掌教杨济民所请而作,今幸存于世,因材料易见,这里不再转录。文中概述回教源流,阐释回教教义,显示了他对回教较深入的理解,非教中人不能达到。但正如一些学者已经指出的,此文对回教教义的阐释“附儒”的特点比较突出15,如以回教的敬奉天主比附古代儒家的“敬天”,以回教每日五番拜的“每日五礼”比附儒家经典中的“五礼”,以儒家的善恶观解释回教之“本”等,透露出浓郁的儒家风味,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作者的深刻影响。这种“附儒”的阐释方式不免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回教教义的独特本质,但也为促进回、儒两教的汇通和回教在华夏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此文也是回教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识,为回教思想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从金贤家世、生平、交游与著述等方面的情况,可见其作为回人,已经全面接受和认同了华夏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且能够深体力行,其民族信仰成分已经淡化或融进儒家理念中,隐而不彰。作为官吏,他在颇不平坦的仕途上始终刚正不阿,正道直行,体现出儒家价值观对他的深刻影响;作为经学学者,他对《春秋》学、《易》学的研究达到了一定深度,也透露出他的重实践的学术倾向和强烈的政治抱负。本文对金贤各方面情况的考述,对于当下的经学史、民族史、文学史等领域的研究不无裨益。
注释:
①可参见白崇人.短咏长歌匹群玉-明代杰出的回族诗人金大车、金大舆[J].回族文学,1980(3);汤德伟.论明中期南京金氏回回家族的文学创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P509;杨晓春.元明时期汉文伊斯兰教文献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P84-85.
②该序又载黄姬水《黄淳父先生全集》卷十八,明万历十三年刻本。“启宇”二字在该本中为“启土”.
③原碑已不存,仅碑文保留下来,载程廷恒等修民国《大名县志》.
④《千顷堂书目》在金贤著作下注“其先本西域默伽国人,祖以进麒麟至官鸿胪少卿,家於金陵”,或另有所本,但似不大可信。见[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P62.
⑤参见[明]王诰修.正德江宁县志·卷八·科贡[A].南京文献(第六号)[C].南京市通志馆,1947,P54.该志编于正德年间,当时金贤还在世,对金贤科举情况的记载应当无误.
⑥参见沈朝宣篡修.嘉靖仁和县志·卷三[C].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九四[C].济南:齐鲁书社1996,P46.该志序写于嘉靖乙酉年(1525),当时金贤还在世,记载应无误.
⑦参见杨孟瑛《浚复西湖录·引》,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明代史志西湖文献[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P806.杨孟瑛自述“正德纪元秋,杭州西湖成”,正德纪元,也即1506 年.
⑧刘瑾伏诛于正德五年八月.
⑨[明]陈能修《延平府志·卷之七·师官志》卷之二,明嘉靖时刻本.该志两篇序都写于嘉靖乙酉年(1925)秋,去金贤离任时仅五年,则该志对金贤就职时间的记载应当无误.
⑩[明]顾璘《顾玉华集·卷三十五·息园存稿文六》,蒋氏慎修书屋校印本.
11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载张益“曾孙琮,进士,嘉靖初历官南京右都御史”,与顾文不合,应从顾说.
12金大车好友陈凤在《金子有传》中说,“丙戌,下第归。司寇顾公华玉,文苑宗师,方请养家食,乃偕其弟子坤及予二三同志往从之游。顾公慎许可,所爱重者惟子有一人”,参见金大舆著《金子坤集》,蒋氏金陵丛书本.又金大车为顾璘《浮湘集》作跋,顾璘有《哭金子有》诗一首,参见顾璘《顾玉华集》,蒋氏慎修书屋校印本.《金子有集》与《金子坤集》中多有与顾氏子弟赠答的诗,参见两书的蒋氏金陵丛书本.
13[明]金贤《赠刘松隐》:“松隐先生屏俗缘,三层高阁咏游仙。我来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风白昼眠”,参见陈田.明诗纪事(二)[M].上海:明文书局.1991,701.
14参见顾起元客座赘语 [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P187.黄虞稷著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P62;张廷玉.明史(2)[M].北京:中华书局,2000,P1579.朱绪曾著《开有益斋读书志·卷一》,金陵翁氏茹古阁校刻本.其中有的《纪愚》和《或问》两书同时著录,有的则只录《纪愚》一书.
15参见王俊荣、冯今源.伊斯兰教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P289-290;杨晓春.元明时期汉文伊斯兰教文献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P140.
[1][明]金大舆.金子坤集[M].蒋氏金陵丛书本.
[2][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录·天方国第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程廷恒等.大名县志·卷二十五·宗教[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明]周晖.续金陵琐事[A].《笔记小说大观》十六编[C].台北:新兴书局,1981.
[5][明]顾璘.顾华玉集》卷三十五[M].蒋氏慎修书屋校印本.
[6]张鸿翔.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7]马建春.阿拉伯、波斯语文在元明两朝官方的教习与运用[A].马明达.暨南史学(第6辑)[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8]杨志娟.试论明清时期西安、南京、河州等地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过程[A].唐景福.西北宗教论丛(第一辑)[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9][清]黄之隽等.乾隆江南通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0.
[10][清]黄彭年等.畿辅通志[M].台北:华文书局,1968.
[11][清]张朝瑞.皇明贡举考[A].鲁小俊、江俊伟.贡举志五种(上)[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3]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第二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9.
[14]刘重来等.明实录·职官任免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15][明]王诰.正德江宁县志[A].南京文献·第六号[C].南京市通志馆,1947.
[16][明]焦竑.国朝献征录[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17][明]周晖.二续金陵琐事[A].笔记小说大观·十六编[C].台北:新兴书局,1981.
[18]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明人尺牍[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9][明]文征明.甫田集[M].杭州:西泠印社,2012.
[20][清]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志[M].金陵翁氏茹古阁校刻本.
[责任编辑 王占峰]
K248
A
2095-0438(2015)11-0076-04
2015-05-01
丁修侠(1973-),女,安徽泗县人,巢湖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刘康凯(1976-),男,安徽泗县人,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