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予晓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创新
胡予晓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小微企业大多数是从事实体经济业务的,它们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在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创新、纳税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背景下,应该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作为战略转型的方向。然而,小微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风险不易识别、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等特点使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持谨慎态度。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小微金融的发展?如何通过创新减少小微金融的风险?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创新
(一)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小微企业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占比非常高,超过企业总数的80%,这些企业创造了半数以上的GDP和税收,为社会提供了80%的就业机会。可以说,今天的小微企业很可能是明天的巨无霸企业,它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成长的摇篮。所以,小微企业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不但是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也符合其战略转型的需要。
(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面对日益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金融脱媒趋势,大中型企业直接融资不断增加,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小微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资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仍需要银行的支持。而发展小微业务也有助于商业银行扩大市场份额,改善和优化客户群体结构,分散整体金融风险。其次,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的服务领域竞争激烈,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弱,利润空间逐步收窄。而经济资本占用相对较低,竞争并不充分的小微金融业务可以大大提升银行的议价能力。不断拓展的小微业务领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商机,使银行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提升。此外,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去同质化。产品趋同、创新不足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通病。通过小微金融业务确立自己的品牌,让银行的产品更具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首先,小微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低端水平生产加工,产品替代性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在市场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极易受外部经济波动、行业周期的影响,难以预测存续期。其次,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差。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不熟悉市场运作,缺乏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停留在个人或家族式的运作模式,决策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财务制度混乱,透明度低,缺乏第三方监督。因此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最后,抵押担保能力弱。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按照银行对贷款抵押物的相关规定,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质押物,也存在抵押物产权不明晰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抵押品价值不足,这也是制约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因素。
(二)银行经营理念的错位
一是大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认识不足。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不同银行有着各自相对适应的业务边界,大银行就应该服务于大企业。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报表真实,抵押资产足值,与大银行的贷款管理机制和系统匹配。所以大银行服务于大企业是建立在“硬信息”下的信贷管理运行模式和程序。而服务于小微企业不但模式不匹配,且成本高、利润小风险大,排斥小微金融也就理所当然了。二是中小银行对自己的市场定位不够准确。众多的银行都选择规模扩张、盲目跑马圈地、域外经营的所谓“做大做强”发展战略,却忽视了精耕细作的本地市场可以带给它们规模效应。很多中小银行不考虑业务发展与本地经济紧密相连的规律,也不顾在域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接纳性及高成本,认为在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才是成功的标志。在大银行慎贷、小银行惜贷的情况下,小微企业融资举步维艰。三是商业银行缺乏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传统的信贷模式和程序无法适应于小微企业,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把控不能准确判断。由于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完整、不准确甚至无法提供,导致银行不能通过财务数据判断企业的偿还能力,无法提供信贷支持。
(三)政府监管部门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监管部门对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未能实现差异化管理,在业务准入、风险资产权重、存贷比管理等方面尤为明显。此外,小微企业信用征信体系也尚不健全,大多数小微企业无征信记录,不能在征信系统中查询到完整准确的信用信息,这无疑使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时增加了收集信息的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一)转变经营理念,创建科学的客户群体结构
首先,商业银行应摒弃“大银行做大业务,小银行做小业务”“客小而不帮,利小而不为”的思想。优化客户群体结构,使大中小微客户结构更加合理。其次,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行业类型,在项目准入和客户准入方面实行差别化管理。甄选优质项目,重点扶持知识产权明晰、创新能力强的项目;节能减排、新能源项目;技术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优先选择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产业链上的企业;区域产业集群中有发展优势或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经营周期相对稳定、服务社会民生的消费类企业等。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大对行业区域的风险预测,让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创新小微金融产品
在创新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应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小微企业规模小、频率高、用款急的信贷特点,不断创新产品,多渠道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时期,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一是短期经营周转的信用贷款。这类贷款比较适应于创业初期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对于初创企业,银行还可以与企业探讨非银行贷款模式下的资金支持,例如PE或风投基金的介入,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融资参考和选择。二是抵押、质押类的贷款。对于已发展一段时间且发展势头良好、无不良诚信记录、在银行已建立结算账户的成长型小微企业提供以应收账款抵押、票据抵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帮助小微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财务运行成本,使之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加强中间业务的服务。对于成熟型的小微企业,各方面实力不断增强,对资金的需求不再过度依赖银行,通常采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商业银行此时应转变服务策略,加强资产管理、现金管理、财富管理、咨询顾问、投资等中间业务的服务,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品牌,提高小微企业综合贡献度。此外,加强商圈、产业集群、产业链产品研发,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网上银行、自助设备等开发快捷高效的电子商务融资产品和网络融资超市。同时,银行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开发不同的产品套餐组合,实现交叉营销。
(三)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信贷工厂”模式,也被称为淡马锡模式,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被欧美国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六化”,即: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和风险分散化。它的核心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客户申请到审批、评级、授信、支用、贷后管理等环节实行流水线作业,实现前、中、后台业务分离。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扩大信贷规模,降低成本,实现小微业务战略发展目标,还可以解决传统模式下由于部门的分割导致审批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采用这种模式。二是“商圈、产业链等产业集群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小额信贷批量做的特点。它的核心是根据小微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特点进行分层分类管理,设计的授信方案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这种模式不但分散了经营风险,也降低了小微金融服务的运营成本,增加了银行的自身收益。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主要以这种模式为主。三是评分卡业务模式。这种模式是美国富国银行研发的,以此开创了小微企业贷款的先河。它的特点是贷款“小额化”。目前建行借鉴了这种模式,开发了单户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贷款。该模式的核心是以非财务信息的评价作为贷款的主要依据,重点审查客户的履约能力、资产和信用状况。非财务信息的评价不但改变了以往先评级再授信的传统模式,也改变了审贷过程中对财务类“硬信息”的过度依赖。这种模式不仅使授信额度更加小额化,还将申贷和审批的手续变得更加简约和高效。同时有效控制了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减低了小微企业的财务成本,达到银企共赢的效果。四是离行式团队营销模式。它的核心来自于“关系型贷款”理念。银行通过长期主动接触小微企业,利用地缘、人缘、亲缘优势获得企业经营状况、企业控制人的相关信息以及在特殊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各类“软信息”,将这些“软信息”加以分析并作为是否发放贷款的依据。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流程短、效率高,比较适合营业网点较少的小银行。
(四)创新小微金融风险管理方式
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不能采用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应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首先,在贷前审查上,通过“软信息”的收集可以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例如,对借款人的品行充分了解并加以判断和分析,可借助税务、工商、海关等信息查询及时掌握非财务信息。通过查看借款企业的电费、税费、水费、人员工资、存货、应收应付款台账、现金流及在银行的结算量等信息来判断是否存在贷款风险。其次,在担保方式上不断创新。针对小微企业抵押物少的特点,各银行应积极探索企业互助基金和政府补偿基金的模式。互助基金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保证金和风险准备金。保证金的比例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当企业将贷款本息全部清偿后,银行可返还保证金。当贷款发生风险时,风险准备金作为风险拨备弥补贷款的损失。此外,互保、联保的方式也可以起到控制贷款风险的作用。由于小微企业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特点,银行可以通过让企业间互保、联保的方式达到相互监督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这种方式容易引发集体违约,特别是在经济环境不好或处于行业周期变动的情况下。因此,银行采用联保、互保方式应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的原则。再次,对于有能力提供抵押物的小微企业,银行在进行抵押物价值评估时要遵循谨慎的原则,不可过高地进行估值。对于担保公司的担保要进行严格核查和筛选,不能流于形式,增加不良贷款产生的风险。最后,在贷后管理上,一是对存量客户建立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机制。小微企业具有集群式的特点。为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对其加强区域性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在监控过程中关注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以此来预测区域企业整体的风险状况。对企业账户往来、资金流向、贷款用途的真实性、纳税情况、还款情况等微观上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的监控,防止贷款被挪作他用,甚至被转到资本市场上。做到有效识别风险并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于风险较大的企业果断令其退出。二是实施差异化的贷后管理方式。根据行业、区域、产品、担保方式、风险特征、还款情况等因素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结果在检查方式、检查重点、检查频率等方面区别对待。探索“不同行业不同方案,不同客户不同措施”的差异化、高效率的贷后管理方式。
(五)创新并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首先,将小微企业贷款纳入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大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小微贷款的规模,制定有效的奖励政策,激发分支机构对发展小微业务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小微金融创新奖励机制。鼓励信贷人员在产品研发、服务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最后,不以单个不良贷款为论,强调贷款的整体收益。将风险和收益捆绑在一起考核,建立小微贷款免责与问责制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使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1]潘华富,蒋海燕.“信贷工厂”模式的探讨——突破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局的银行解决思维[J].浙江金融,2009(5):34-35.
[2]武汉大学银行管理研究所课题组.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的中国式解答[J].武汉金融,2012(5)16-18.
[3]吴玲玉,夏斌.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创新面临的风险[J].银行家,2013(6):48-50.
[4]王平.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3-54.
[5]陈颖,丁维岱.主要同业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经营模式对比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4(3):57-62.
【责任编辑赵伟】
F832.33
A
1674-5450(2015)04-0072-03
2015-01-09
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2015lslktzdian-24)
胡予晓,女,江苏溧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经济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