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飞
(江苏省射阳县海通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苏射阳224000)
环境友好型技术对水稻种植效率的影响
□周洪飞
(江苏省射阳县海通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江苏射阳224000)
环境友好型技术能够极大的为稻谷种植技术带来一些积极革新,并且能够显著提升稻谷的种植效率。在水稻种植的整个过程中,很多环节都可以实现对于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能够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要加强对于环境友好型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这样才能够更为科学合理的提升稻谷的高产优产率,这也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体现。
环境友好型技术;水稻;种植技术;效率
本文DOI编码:10.16675/j.cnki.cn14-1065/f.2015.08.034
1.1土壤标准的确立
土壤标准的确立是整个种植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保障土壤的性能也是让水稻高产优产的根基。优质的土壤是实现环境友好型水稻种植的基础,这也是必须保障的一点。
1.2种子的选取和处理
要选取一批口感好、产量高且适宜当地环境、抗性强的水稻良种,这一点非常重要。播种前需要对于种子进行暴晒,这样才能提升其吸水能力。之后要进行必要的浸种处理,这个环节最好选择一些对于土壤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试剂,这才是环境友好型水稻种植应当采取的方式。
1.3苗床管理
播种后需要对于苗床进行管理,一般播种后的十天内不宜浇水,一叶一心后可以在傍晚进行一次揭膜浇水,并配以一次病虫害预防的用药。当二叶一心时可以进行接膜,并且要及时上水至回潮墒面,然后施加一次断奶肥。苗床的管理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要科学有效的进行,这样才能够保障稻田良好生长。
2.1合理密植,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且适时移栽非常关键。合理密植才能够让每一个植株都接受充分的光照,让植株能够发育良好,这是高产优产的重要前提。适时移栽同样是为了达到这个功效,这些都是需要有效落实的管理工作。
2.2绿色施肥
施肥的过程是最能够体现环境友好型水稻种植技术的环节,这也是水稻生长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大田在施肥时应当采取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的基本原则,且肥料在选择时一定要考虑环境因素。现在的很多化肥对于土壤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侵蚀,有的甚至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在进行肥料的选择以及施肥方式的选取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既要保障稻田的高产,也要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这样才是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的体现。
2.3科学管水
科学管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对于浅水的有效管理和撤水晒田的合理控制。水稻返青后要严格将浅水控制在4cm左右,不要过度灌水,这都会影响秧苗的新根发生。晒田时则应当控制在天面不至于陷脚的程度,这些都是要把握好的要素。
稻田中的杂草不仅会和作物争抢阳光、养分和水分,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这也是田间病虫害的寄生场所,因此,除杂草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为了实现环境友好型种植,应当尽可能的少采用那些化学型除草剂,这对于环境和土壤都会造成污染。可以采取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的方式进行除草,这也会促进稻田根系的良好生长发育。
1.立枯病:旱秧秧田期容易发生立枯病,防治措施一是做好床土消毒,二是二叶一心时1m2秧床面积用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1.8g兑水1.5kg搅匀后喷雾。
2.稻瘟病:种子处理: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淤叶瘟:在发病初期每亩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ml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搅匀后喷雾。于穗颈瘟:在破口期每667hm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g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ml兑水50kg搅匀后喷雾。
3.纹枯病:纹枯病的防治首先要做到农业防治,即: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药剂防治一般在始病期(园杆拔节以后)每667hm2用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50g兑水50kg喷雾,或者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60kg喷雾,间隔10d喷第二次。
4.水稻细菌性病害:含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两种。防治: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每间隔10d用药一次,共用药2~3次。药剂可选择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万单位兑水50kg喷雾或者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喷雾或者亩用45%代森铵水剂70ml兑水50kg充分搅匀后喷雾。
5.1收割
收割期的选取非常重要,合适的收割期才能够保障稻谷有更高的出米率和精米率。一般当稻谷的含水量在20%左右时稻谷已经充分成熟,这个时期是很好的收割时期。
5.2贮藏
有效的贮藏与干燥方式同样是保障稻谷质量的途径。通常不应当在阳光下暴晒来进行稻谷的干燥,这很容易造成稻米的横断。一般阴干、风干或者间歇晒谷是合适的模式,这也会促进精米率的提升。贮藏时也要进行翻晒2-3次,这样能够让稻谷的含水量较低。贮藏期间也可以透过降低温度与湿度的措施来减少稻谷内部的新陈代谢,这些都是很好的贮藏技术。
[1]宿桂红,傅新红.中国粮食主产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02).
1004-7026(2015)08-0053-02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