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刍议

2015-04-10 15:57:03陆维玲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

陆维玲

(安徽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90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刍议

陆维玲

(安徽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2年首批90后女大学生离开校园步入职场后,渐渐成为求职的主力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本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问卷调查统计法对当前90后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90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为了解当下90后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现状,我们对省内某高校2012届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的女大学生发放问卷148份,回收有效问卷91份(剔除少数男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填写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就业压力源、社会支持率、就业认知评价、职业成熟度、职业定位、职业决策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分析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0后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性别歧视、技术能力、单位应聘要求等方面而存在焦虑心理的占61%,有从众心理的占58%,有自卑心理的占57%,有逃避心理的占43%。有95%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工作对女性非常重要,只有不到3%的女大学生认为工作对女性不重要。90后女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她们与时俱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她们个性突出,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特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科学分析90后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并做好相应的辅导工作和对策研究,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对90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分析

(一)焦虑心态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焦虑问题。“焦虑”是指人们遇到某些事情、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①。由于对就业竞争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当就业问题真正摆在面前需要自己面对、解决或做出判断时,女大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尤其当别人已经找到满意工作而自己还毫无着落时,女大学生心理焦虑程度会更加严重。因此焦虑心理多半是因为对准备不足,或害怕目标不能实现,或不能避免某些挫折或失败而引起的紧张不安并带有惧怕体验的心理状态。

(二)从众心理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常常出现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转变原有的态度,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nformity),也可翻译成“遵从”或“相符”等,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③。一方面,女大学生受到社会传统角色分工意识的影响,尽管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对自身定位较低,形成一种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对于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不敢问津,在“我不能”④的阴影中错失工作良机。另一方面,90后女大学生大多数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在传统价值观影响下,她们更希望捧上“铁饭碗”。在问卷调查职业定位中发现42%的女大学生希望能在事业单位工作,9%女大学生的希望在国企工作;8.1%女大学生的希望在政府部门工作;27.3%女大学生的希望在外企或沿海发达地区工作。不到4%的女大学生希望自主创业。86%的女大学生希望找一份待遇高、环境好、工作稳定及相对轻松的工作。在这种心理下,有些女大学生尚未弄清自己的能力、专业和目标,便盲目选择去报考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单位,不愿意去工厂、车间和基层锻炼。由于她们在择业时的期望值高于男生,对未来的职业又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仅希望能在“国家机关”、“大城市”②工作,还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有“出国”、“培训”④的机会,因此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⑨。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A.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他对于这个词有两种解释:首先,自卑情结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其次,自卑情结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而引起的,所以对人有普遍意义。新时期90后女大学生大都是在父母、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拥有与男生共享教育资源的好机会。但是毕业后女大学生们在求职中经历了种种挫折,从招聘单位发布的就业信息中隐含的显性性别歧视,到招聘单位面试过程中因为性别而带来的被动淘汰,这些失败经历都使得女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就业竞争中的“第二性女人”的弱势处境所带来的副作用,渐渐融入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中,促使他们不自觉的内化并重建出一个次等的自我认同以及陷入了无法与社会抗争的屈从的境地。因此,多数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⑧

(四)逃避心理

相当一部份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存在逃避心理⑤。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和残酷的就业现状,许多女大学生看不到自己毕业后的出路,更由于自身综合素质欠佳或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这部分女大学生不愿直面就业竞争,不做相关的就业准备,选择逃避或坐以待毙,甚至选择在就业的关键期间上网、打游戏等方法来麻痹自己,不谈论不思考与就业相关的问题。在问卷调查女大学生对一些常见说法的看法一栏中发现: 9%的女大学生赞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29%的女大学生比较同意;39%的女大学生赞成“家庭美满才是女性的成功”,40%的女大学生比较同意“家庭美满才是女性的成功”这个观点。因而出现“毕婚族”、“急婚族”⑥等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二、90后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疏导对策

各高校要进一步关心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以此促进女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在确保女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全面素质的同时,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女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最新的心理学脑部研究报告表明,善于处理情绪并能察觉别人情绪的人,即能用理性控制冲动的人,在社会上较易获得成功。2014年我国毕业生规模大约727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约28万人⑦,女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只有积极乐观,善于提高自己,正视自己弱项的人,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高校可以通过模拟面试、心理训练抗干扰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学生学会多维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综合全局认识到自己的困难和危机。

(二)培养女大学生独特的就业观念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女大学生要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多学习新知识,不断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深化应用,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女大学生要敢于正视人才市场中存在的性别偏好和性别歧视,看淡“岗位层次”②的高低不同,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运用女大学生自身优势:有韧劲、有耐心、有亲和力、细心周到等性格特点,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就业。横向而言,是指女大学生可以在服务性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教育、卫生、饮食服务、演艺等行业,也可以在科技含量高、文化层次高、或者女性人才所占比例很少的领域去尝试择业。纵向而言,是指女大要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观,在职业升迁方面比男大学生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职业观。

各高校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独立发展的意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泥饭碗”比“铁饭碗”不差。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坚信自己的选择,不随波逐流,才能培养出女大学生独特的就业观念。

(三)培养女大学生自信的人格品质

女大学生要彻底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女性是弱者”⑨等传统观念,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相信自己和男生一样,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焦虑、从众等自身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培养、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一定的优势、强势;并利用各种机会及早参加社会活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便将来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女大学生要理性认识就业问题,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适应市场需求,在就业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因此各高校要注重培养女大学生自信的人格品质,运用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干扰、心理游戏、素质拓展、知识宣传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女大学生自信的人格品质,使得她们能自如地应付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政策法规环境

政府部门要结合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张导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扩大就业计划,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从人文主义关怀角度出发,结合女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向女职工较多的部门与单位提供帮助,如采取发放政府津贴,或将纳税额与单位女职工的就业现状挂钩等方式。国家进一步建立完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如进一步健全生育保险和补偿制度,消除用人单位使用女性劳动力带来的用工成本增加的顾虑。人事部门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有效措施,对性别歧视问题进行监督和干预,对违反女职工就业公平等情形严格责任追究。

(二)改善关心女性的社会人文环境

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政策法规宣传,传播先进性别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营造男女平等社会氛围,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为90后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女大学生就业、创提供业机会,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立并逐步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基金、女大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体系,确保女大学生顺利就业。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建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合作项目,通过介绍女大学生见习,实习、参与创业等各种方式鼓励女大学生就业创业。

(三)大力发展适合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三产业

解决我国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建议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适合女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女大学生就自身的生理条件来说,大多数更适合第三产业。⑧为扩大女大学生就业,首先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要注意发展有利于扩大女性就业的第三产业,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领域,扩大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其做法有:要改善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等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小额信贷,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为女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明确个体、私营经济是创造就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解决其市场准入问题,并减轻税费负担,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研究国家财政政策,与扩大女大学生就业相结合。对落后地区的女大学生就业支持加大力度;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的职业培训,尤其是农村女大学生的职业培训。

总之,中国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体制在转轨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它要求我们在加速技术革新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多高层次人才;同时也暴露了我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结构失调和就业体系中存在的用人体制问题。在生产出适量高质高等教育产品时,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合理的任用和流动。因此,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90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一暂时现象,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制度,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体系,让90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改革日益深入,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1]张丽娜,周方遒.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令第9号发布1988年9月1日起实行.

[3]凌翔.新形势下高校女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马西,蔡嘉镜.论新媒体时代对“80”后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5]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政策支持[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陈盛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云梦学刊,2005年06期.

[7]张丽娜,周方遒.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8]张德兰,杨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招生就业,2014(05).

[9]俞渗明,罗萍.《女性论坛》[J].武汉大学出版2009年7月版.

G647.38;B844.2

A

1009-8534(2015)06-0095-02

2015-10-28

陆维玲,(1974-),汉族,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跨文化研究;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心理小测试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