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

2015-04-10 15:30:41马亚萍张彦珍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学界基督教

马亚萍,张彦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性别平等理论研究·

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

马亚萍,张彦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梳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界在社会性别视域下道教、佛教和基督教与女性研究发展,可以看出其研究成果丰硕,呈现出理论方法多元化、注重理论与实践、微观与宏观、学术与现实相结合、重视本土化研究等特点,这为我国建构本土化社会性别理论实践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案例,丰富了世界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践,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实践和文本资料价值,为未来该领域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社会性别;宗教;女性研究

一、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恢复发展以及国外女性主义研究理论方法的引入,推动了国内学界在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已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约千篇,研究对象除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与女性外,还涉及中国传统宗教道教、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与女性,涉猎学科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回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恢复与起步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国内学界对宗教的研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恢复而逐步发展,宗教与女性研究随之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在各学科领域逐步展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国内学界有零星发表的宗教与女性研究成果,研究议题主要围绕各宗教妇女观和妇女地位展开,成果以介绍各宗教妇女观和妇女地位的论文为主,具有研究议题集中、以宏观研究为主、学术开拓性强的特征。处于恢复与起步期的国内宗教和女性研究与其他领域相比显得较为薄弱,体现为研究视域较为狭窄、成果较少、专业研究队伍和机构较为缺乏,但部分成果具有开拓性,为后来研究奠定了学术思想和资料基础。

(二)成熟与学术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95世妇会在北京的召开和国外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国内学界对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宗教与女性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相继出版发表了有关专著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出版的在社会性别框架下研究宗教与女性的专著有:詹石窗的《道教与女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蔡鸿生的《尼姑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译著邓尼丝·卡莫迪的《妇女与世界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等约10部,发表论文约千篇。该时期已发表研究成果无论研究数量、深度还是研究涉猎的领域均超越前期,部分研究成果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研究视域由妇女转向社会性别研究,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逐渐步入成熟发展时期,具有跨科学、多元化、本土化和注重微观研究的特征。

纵览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历程,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质量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研究理论方法多元化、跨学科和跨视域,研究对象多元化、注重本土化和以微观研究为主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实践价值,其中不乏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但缺乏从社会性别视域具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且研究队伍稳定性较弱,对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与女性的研究不足。

国内学界对宗教与妇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议题:

二、译介国外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译介了大量国外女性主义与宗教和女性研究的相关成果。译介的国外宗教与女性研究成果首推邓尼丝·卡莫迪著、徐均尧等译的《妇女与世界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该项研究从历史学、神学、宗教学视角系统研究阐述了妇女在各宗教中的作用和地位历史演变,多视角地展示了世界各族妇女宗教信仰的历史全貌和宗教实践的体验,在神学层面提出了“超越两性差异”的观点,认为宗教对女性影响甚大,大部分宗教在历史上是妇女的压迫者,至今仍没有任何宗教将男人与女人平等地对待;女性宗教体验受文化传统制约,妇女对世界诸宗教的体验与人类文化共存,利用各宗教最有价值的精神观念是当代妇女充实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它是国内学界最早介绍国外宗教与女性研究成果的译著。莫尼·乔伊著、陆象淦译的《社会性别对于宗教研究的影响》(《第欧根尼》2011年第1期)系统梳理了近20年多年西方学界宗教研究领域关于“社会性别”阐释的不同观点,提出了宗教领域对社会性别探讨具有异质性的观点,认为宗教研究涵盖诸多领域,尽管宗教领域对“社会性别”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作为学术术语它对研究妇女在宗教中的平等待遇、提出身份新诉求方式以及质疑各宗教传统性别角色的两性规范都将产生极大影响。其学术意义正如作者在结论中所言:“上述所有的研究者无不在各个不同学科内部对更全面和疑问式地理解社会性别、性征和固着于社会和文化准则特别是来源自宗教指令的调节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了贡献。”[1]英国亨特著、王修晓译的《宗教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详细地阐述了西方宗教社会学界的最新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了宗教在个体和日常生活层面的活力以及宗教信仰和性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用功能论视角取代实体论宗教定义,把宗教“嵌入”日常生活微观实践中的观点。该项研究从宗教社会学和历史学两个维度定位当代宗教,全方位地展示了全球各宗教现实状况以及宗教与性别关系研究的发展动态,为国内学界了解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关于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提供了有益帮助,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和实践借鉴价值。

三、各宗教妇女观与妇女地位研究

受语言翻译限制,在此仅分析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鉴于伊斯兰教与女性研究另设专题,本文以阐释道教、佛教和基督教与女性研究为主,兼及少数民族宗教与女性研究。

(一)道教

国内道教妇女观和妇女地位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性别双视域下展开,研究较为深入,成果丰硕。詹石窗的《道教与女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借助大量史实深入研究了我国女性崇拜起源和它在道教中的沿袭发展以及道教与女性修行的关系等,提出了道教继承了我国历史上女性崇拜的观念、仪式并进一步加以发展的观点,认为这主要表现为道教女性神仙形象的变化和女性神仙队伍扩大两个方面,道教妇女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在民间传说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影响深刻。该项研究以道教与女性关系为主线,深刻揭示了女性崇拜背后的奥秘,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哲学思考和综合探讨,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道教与女性的力作,对于了解道教女性观、道教性质和中国文化史发展脉络,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献资料参考价值,但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岳齐琼的《汉唐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以汉唐社会历史为背景,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以道教修炼方式由双修向清修演变为主线,分析了早期道教以“合气”为主的修炼方术以及宗教的神圣性和正当性,提出了道教女性与男性主体地位基本平等的观点,认为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道教对女性表现出更为宽容的情怀。该项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和解读道教经典,是国内研究道教与女性关系的开拓性成果。黄梦媛在《道教的女性精神平等观及启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中提出了道教女性精神平等的观点,认为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极为重视女性和男性在精神上的平等,道教女性精神平等观对我国当代女性通过树立自身主体意识、坚守女性独特地位以及拓宽自身实现价值的途径达到两性在精神上的真正平等具有启示意义。学界从不同视域研究分析了道教妇女观和妇女地位发展演变,从宗教与女性关系层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间交流、交融、碰撞的情景,对未来国内学界在本土化和社会性别双视域下开展宗教与女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实践和借鉴价值。

(二)佛教

国内佛教与女性观和女性地位研究沿着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条路径展开。

1.汉传佛教。国内学界汉传佛教女性观和女性地位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何建民的《近代中国佛教的女性观》(《佛学研究》1998年)以中国近代妇女解放和佛教文化复兴运动为着眼点,从近代中国佛教调适适应社会发展、近代女权思想、开掘佛教的男女平等精神、合理阐释佛典中的某些贬责女性的言论、强调佛教女众受教育权的重要性以及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的关系等层面,探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女性观,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佛教女性观转变的困境,提出了中国近代佛教女众是国内外学界佛教与女性研究盲点的观点。彭华的《佛教与儒家在女性观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哲学动态》2008年第9期)在研究佛教男女同尊女性观与儒家男尊女卑女性观碰撞、交流和融会的过程后,提出了佛教女性观一定程度上受儒家性别观影响的观点。该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视角新颖,对我国宗教与女性和社会性别研究本土化发展及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价值。此外,妮玛娜姆的《浅析佛教的女性成佛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杨孝容的《略论佛教女性观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共相嬗变》(《求索》2003年第6期)、杨孝容的《“五碍说”与早期佛教妇女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8期)、彭树欣的《论佛经中的女性观——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佛经》(《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等从不同视域研究分析了汉传佛教妇女观及其发展演变,具有学术借鉴价值。

2.藏传佛教。国内学界开展藏传佛教妇女观与妇女地位研究约始于20世纪末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诺布旺丹等的《藏传佛教的两种女性观》(《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系统研究了藏传佛教与女性关系发展历程,提出了藏传佛教女性观具有世俗和宗教双重性的观点,认为藏传佛教和藏族传统社会对女性价值标准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在世俗社会层面女性地位低下,在宗教层面女性地位受到重视,矛盾性统一构成了藏传佛教女性观的特征。丁莉霞的《藏传佛教中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探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以丰实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女性主义视角,追溯藏传佛教女性观的思想渊源,通过女性神灵信仰阐释了藏传佛教中蕴含的复杂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该项研究从微观视域,向世人展示了藏传佛教女性观对现实生活中藏族女性社会角色建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国内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藏传佛教与女性不可多得的实证研究成果。此外房建昌的《尼姑在藏传佛教中的产生及其发展》(《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诺布旺丹等的《藏传密教的女性观》(《佛学研究》1996年)、陈果等的《藏传佛教对藏族女性性别角色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翟存明的《藏传佛教信仰与土族女性社会化问题初探》(《西藏研究》2004年第1期)、德吉卓玛的《女性在藏传佛教中的角色与地位》(《西藏研究》2005年第4期)等项研究从宽领域多学科视角对佛教与女性观及其对女性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研究,具有学术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三)基督教

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历史与其他宗教相比较短,学界对基督教妇女观和妇女地位研究与其他宗教相比显得较为薄弱。在基督教妇女观研究方面,如王美秀在《基督教妇女观的演变》(《世界宗教文化研究》1995年第3期)中系统阐述了基督教妇女观的演变历程,在研究分析《旧约》、耶稣、保罗等对待女性的态度后,认为早期基督教妇女观较具有平等意识,与中世纪相比,今天欧洲基督教女性在教会和相关组织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文是国内学界早期基督教妇女观研究的代表作,尤其是其妇女观、妇女地位、社会进步和个人潜力发展间存在互动关系的观点,在学术思想方面具有开拓性,具有较高学术理论借鉴价值。肖菲莉的《试论基督教妇女观的演变》(《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系统阐述了基督教妇女观的发展演变轨迹,提出了基督教在创立之初在某种程度上是男女平等的观点,认为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及内部教阶制的形成逐渐演变为视女性为天敌,直到近代此状况才有所改观。王俊的《女性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浅析》(《金陵神学杂志》2011年第1期)从上帝、耶稣及使徒眼中的男女平等观念,犹太人、哲学家及神学家对女性的态度,女性在都会历史中的地位和成就,中国基督教的妇女发展状况4个层面,阐述了女性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女性有着无法割舍的密切关系,女性在中国基督教传播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解读经典研究,视角新颖。马小麟的《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圣经〉解读》(《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系统分析了女性主义《圣经》诠释学各学派对《圣经》核心内容的解读,提出了只有批判地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够全面正确地以女性主义视角阅读审视和理解《圣经》文本中两性之间最初和谐平等状态的观点,认为只有聆听被淹没的女性声音,才能重构两性和谐平等的未来。该文是国内学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圣经》文本中基督教与女性关系的重要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程小娟的《〈圣经〉女性主义阐释与女性定位》(《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从文学和社会性别研究视角,反思了以往学界文学研究方法论,提出了运用双性主体间的性别视角,才能彰显长期被遮蔽和曲解的性别意义的观点。该项研究是一项运用社会性别视角解读基督教经典文本的实践,提出的用“双性主体间性”研究《圣经》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实践价值。田海华的《圣经律法对性别的建构:一个女性主义的阅读与诠释》(《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从女性主义视角阐释了圣经律法对性别的建构,提出了希伯来《圣经》叙述的古代以色列文化中生动地呈现了性别差异性的观点,认为在人类社会与文化演进中,女性从属是存在的普遍性事实,且渗透于社会发展各阶段。该项研究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圣经律法性别建构的文本解读,具有较高的理论实践意义。此外王芃的《基督教的妇女观》(《中国宗教》2002年第3期)等从不同学科视域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基督教妇女观和妇女地位,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了国内宗教与女性研究的内容,但有关国内基督教妇女观与妇女地位的研究较为缺乏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和对我国信仰基督教女性群体产生影响的研究成果。

四、宗教与女性社会生活研究

(一)道教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但国内在道教与女性社会生活研究领域关注程度不足,发表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宗教和女性社会生活的研究相比较为薄弱。李智的《浅谈结构中的中国女性与本土宗教》(《企业导报》2012年第15期)梳理了中国本土宗教中的女性形象、地位及其发展变迁,把女性的宗教角色置于社会性别和象征结构变迁中,分析研究了女性宗教角色与现实的社会性别和象征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女性宗教角色有信仰对象和参与宗教实践两种类型的观点。该项研究视角新颖,从结构学视角分析了女性宗教角色的现实处境,对女性宗教角色分类有新意。焦杰的《唐代道教女信徒的宗教活动及其生活——以墓志材料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运用墓志资料,研究了唐代道教各类女信徒的宗教活动。该项研究运用历史文献法,从社会性别视域研究道教女性的宗教生活及其对唐代女性社会的影响,史料占有丰富详实,论证充分,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张哲乐等的《道教文化与女性休闲》(《天府新论》2005年第1期)从休闲学的视角研究了道教文化与女性休闲之间的关系,以及目前我国女性休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道教文化的相关理论对当代女性休闲活动有积极指导和促进作用的观点。该项研究视角新颖,在休闲学研究中运用宗教理论研究道教与女性休闲文化,具有学术实践价值。陈云的《道教与女性研究述评》(《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在梳理评述国内道教与女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国内道教与女性研究是世界宗教与性别研究组成部分的观点,认为道教与女性研究是道教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国内道教与女性社会生活研究虽然成果较少,但研究采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具有视域开阔、研究深入、注重本土化和以微观研究为主的特点,然而在道教与女性社会生活研究领域缺乏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比较研究和有深度的社会性别视域下之成果,有待学界进一步加强研究。

(二)佛教

1.汉传佛教。国内学界对汉传佛教女性信教群体的社会生活研究深入。吴光正的《女性与宗教信仰》(万卷出版公司,2000年)从信仰、传播和实践3个层面研究了宗教对女性的态度及其衍化历程,深入分析了女性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在各宗教中的地位,尤其关注佛教和道教,认为佛、道两教因信仰和修行方法不同,尼姑和女冠的修行各具特色,提出了女性崇拜是历史最悠久的性别崇拜的观点。该项研究运用大量的中外文献史料,从多元文化视域研究阐释了女性宗教信仰历史演变轨迹、宗教女性观及女性宗教实践经验,尤其关注本土文化、宗教与女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理论实践参考价值,但缺乏社会性别视域的分析。郝春文著的《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依据敦煌文献,对唐末至宋初时期敦煌地区的僧尼生活方式等作了深入研究,以文献研究方式再现了敦煌僧尼的生活实况,发现僧尼在戒律规定方面有性别差异,该项研究是社会性别视域下的文献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史料参考价值。章立明的《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社会性别分析》(《佛学研究》2003年)运用人类学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方法,透过南传佛教的教义和实践层面,揭示了其社会性别制度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提出了西双版纳傣拗男尊女卑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是宗教性别观与傣拗男贵女贱的传统性别观相结合的观点,认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傣拗全民信仰的宗教,以往论者大都从文化、教育、艺术、伦理风尚、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研究佛教传入的积极影响,缺乏社会性别分析视角。该项研究从微观视域研究了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拗构建社会性别制度的影响,为构建我国汉传佛教与女性研究及社会性别理论本土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案例,具有较高的学术实践参考价值。许允贞的《父权世界中的女性宗教——以〈观世音菩萨本行经〉为中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以我国明清时期父权制社会为背景,从女性主义视角,深入研究阐释了《观世音菩萨本行经》文本,提出了文本记录的女性修行故事表现的是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取得宗教合法性过程的观点。该文是一项采用历史文献学方法解读宗教经典的文本研究成果,史料真实详实,分析透彻,具有较高的学术史料参考价值。张文学的《中国大陆佛教女性研究述评》(《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6期)从中国佛教女性研究的缘起和发展,佛教的女性观和佛教女性主体性两个层面,系统梳理评述了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此外刘文明的《传统佛教文化中的女性》(《湘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马永霞的《女性佛教徒皈依行为和宗教生活特点调查》(《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11期)、周玉茹的《西安城市佛教女性信仰调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等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视域研究了汉传佛教女性信仰群体的社会生活。

2.藏传佛教。国内学界对藏传佛教与女性社会生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藏传佛教尼僧群体研究。研究成果首推德吉卓玛的《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该著从历史学视域,运用第一手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从僧尼组织结构、修持仪轨、教法传承、活佛转世、寺院分布等诸多方面考证了藏传佛教出家女性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演变轨迹,提出了出家僧尼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载体,对藏族社会有着广泛影响的观点,认为藏传佛教出家女性呈现日益增多的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心理和社会因素是根本的因素,宗教对女性社会生活影响深刻。该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藏传佛教出家女性文化的力著,它不仅拓展了藏传佛教研究领域,还开拓了宗教学和女性学研究视域,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刘夏蓓的《宗教抱负与两性平权——甘南夏河藏传佛教尼僧宗教抱负的人类学调查》(《思想战线》2007年第2期),运用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阐述了甘南夏河藏传佛教尼僧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尼僧群体是女性在宗教世界与男性平权诉求的观点,认为尼僧出家原因由过去为逃避现实和生活所迫到对宗教热爱追求的转变,也是女性地位与藏族社会结构变迁互动的结果,预测随着社会的发展、尼僧出家缘由的变化,理性选择出家人数的比例及其宗教抱负将呈现越来越大和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有益于改善宗教社会中的两性平权现状,同时随着当代女性信教人数的增长,女性与宗教的关系会越来越受到学界及社会的重视,将成为跨学科的热门研究课题。该文是从微观视域研究藏传佛教尼僧出家原因变化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其对尼僧出家和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测,为构建我国社会性别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案例。马泽梅的《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述评》(《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较为系统地梳理评述了近年国内学界对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的现状,为学界了解藏传佛教女性研究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此外,郎维伟等的《四川甘孜州藏传佛教尼姑现状浅析》(《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王英的《拉卜楞的尼姑寺现状调查》(《西藏研究》2004年第3期)等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和路径研究了藏传佛教尼僧群体的历史发展现状,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纵观国内佛教与女性社会生活的研究,虽说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但其中有相互交叉的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年国内学界在佛教与女性研究领域聚焦于藏传佛教与女性议题,尤为关注尼僧群体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性;在理论方法方面部分学者尝试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方法展开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和视域,学术理论实践借鉴价值高,但其缺陷在于对地域性和女性信教群体间的差异性关注不足,缺乏比较研究成果。

(三)基督教

国内学界对基督教与女性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女性作用的研究为主要议题。陶飞亚编著的《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收录了2005年夏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研究所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在上海大学联合召开的“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学术讨论会的17篇论文,文集从文献与资料、社会组织与社会运动、女传教士与女基督徒等方面对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生动再现了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历程中中国女性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很多研究议题有学术前沿性,具有较高的文献和学术参考价值。朱骅的《“天定齐家”:美国新教妇女来华传教的社会性别逻辑》(《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3期)系统阐述了美国新教在华传教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基督教中“双性同体”的观点,认为“天定齐家”是美国新教妇女“齐家”与“天定使命”间的话语共谋,她们通过海外传教方式打破两性空间分隔的社会性别逻辑,体现了其社会身份的“双性同体”性,但男性依然把持着教会体系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该项研究对于了解美国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试,以及女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王芳等的《农村女性信教群体宗教认同呈现与型塑的思考——以农村女基督教群体为例》(《管理学家》2012年第18期)以基督教在我国农村快速发展和以女性群体为主为背景,研究了农村女性对基督教的宗教认同建构与维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发挥农村女性信教群体宗教认同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观点。李树琴等的《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4年第8期)在对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高潮时期的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研究进行回溯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成果促使女性对自身处境进行深层次的神学反思,女性主义神学既推动了世俗女性主义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又丰富了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理解。

总之,国内基督教和女性研究与道教、佛教与女性研究相比显得较为薄弱,该领域研究聚焦于基督教女性观及其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女性的作用,尤其是注重研究农村女性群体改信基督教引发的社会影响及其思考,缺乏从社会性别视域研究我国信仰基督教女性社会生活的实证研究成果。

五、少数民族宗教与女性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信仰宗教,部分少数民族基本全民信仰宗教,信仰宗教的种类繁多,除世界三大宗教外,一些少数民族信仰本民族宗教,少数民族宗教分布以西南地区为主,国内学界对少数民族宗教与女性研究起步较晚,约始于21世纪,具有研究队伍较为稳定,本土化、跨学科、多元化、以微观研究为主和学术开拓性强的特征。如金少萍的《宗教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建构——白族女性与本主崇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了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文化现象,充分展示了白族宗教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建构机制,提出了本主崇拜是白族本主文化体系社会性别建构特点的观点,认为女性与本主崇拜关系密切,女性是本主祭祀的主体力量。该文属于本土化视域下的微观研究少数民族宗教与女性的成果,它从社会性别视角深入探讨了白族宗教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白族妇女在民族民间宗教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沈梅梅的《想象的社区、性的政治与权力对应——曼底泰泐人的信仰女神与男性宗教实践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运用第一手人类学田野研究资料,从宗教社会学视角,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曼底傣泐人在勐神、村寨神及家户神日常宗教实践中的社会性别关系。该项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它是国内学界从社会性别视域研究男性宗教实践少见的成果,具有学术开拓性和很高的学术实践价值。陈伟明等的《华南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文化》(《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金少萍等的《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研究述评》(《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杨国才等的《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佤族妇女宗教信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徐睿的《宗教与性别社会化——毕摩教在凉山彝族女性生命转折点中的作用》和《女性形象动态变迁的宗教镜像——对凉山彝族毕摩教反思的性别视角》(《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2008年第2期)、刘艳玲等的《女性在宗教活动中的身份建构——丹巴甲居藏寨田野事象分析》(《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李静等的《宗教信仰内驱力的多向度表达——以甘青裕固族女性为考察对象》(《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 第6期)、刘生琰等的《多维一体:关于宗教心理结构性分析——以裕固族女性宗教心理为考察对象》(《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等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对我国各少数民族女性信仰群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和丰富多彩的特质,从中可透视出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与女性研究蕴藏着的巨大的研究潜力、丰富而极具特色的研究内容,该研究议题应是国内学界未来宗教与女性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

六、结语

通过回溯30多年国内学界宗教与女性研究发展,我们认为,国内学界对宗教与女性研究具有跨学科的共性,共同体现了各宗教在父权文化架构下建构的妇女观及其对女性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各宗教妇女观及其妇女地位具有性别本质化,其区别仅在于各宗教妇女观对女性歧视的程度不同而已。部分研究中引入了社会性别,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突出了从女性视角对宗教与女性关系的认识,深化了人们对由历史和文化建构的社会性别关系的再认识,体现了国内宗教以女性研究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拓展了研究的领域,增强了研究深度与广度。

宗教与女性研究呈现成果丰硕、理论方法多元化、研究队伍扩大、学术活动活跃、研究视域跨学科、多领域和部分研究具有开拓性的特征;缺陷在于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的有深度的成果较少,研究理论方法借鉴程度不足,尤其从本土化视域开展的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比略显不足,研究队伍稳定性较弱,对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与女性研究不足,为我国本土化社会性别理论建构提供可资参考的个案较为欠缺等,这些不足应是国内学界在未来宗教与女性研究中重点关注的方向。

在全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越来越多的宗教与女性研究者将把社会性别视角纳入研究中,分析宗教与两性关系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将呈现在宗教与女性研究领域更加注重本土化、多元化、个性化、微观和实证研究,对地域、性别、民族、阶层、年龄和文化背景及女性信仰群体内部存在的诸多差异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的发展趋势,宗教与女性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处于边缘的处境将随之得到一定改善。

[1]莫尼·乔伊.社会性别对于宗教研究的影响[J].陆象淦,译.第欧根尼,2011,(1):123-136.

Domestic Religious and Wome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Study

MA Ya-ping,ZHANG Yan-zhen
(Gan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Lanzhou 730070,China)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in Taoism,Buddhism,Christianity and women researches in China since 1970s,finding that those researches are abundant in quantity,employ diverse methodologies,focus on theory and practice,combine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s,link academic analyses and reality,and highlight local application.This will be a significant case study in constructing localized gender study in China,and it will also enric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gender study.This study can be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and deepens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gender;religious;women research

C913.68

A

1008-6838(2015)04-0006-08

2015-05-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北地区女性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现状与发展”(项目编号:09BZJ017)

马亚萍(1961—)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甘肃省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北少数民族社会、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女性社会研究;张彦珍(1971—)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北少数民族社会研究。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学界基督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1:26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 11:09:29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西藏研究(2016年3期)2016-06-13 05:37:44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现代哲学(2015年5期)2015-12-04 05:50:53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4:23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