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时代“赋诗引诗之风”的地域性与时间性

2015-04-10 15:14:44梁晓颖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赋诗霸主秦穆公

梁晓颖

(1.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 吉林四平 136000;2.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论春秋时代“赋诗引诗之风”的地域性与时间性

梁晓颖1,2

(1.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 吉林四平 136000;2.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赋诗引诗这种文学精神在春秋时代不断发展,有文化历史传承方面的因素,更有各霸主国家利用周礼维护其自身地位的因素。从各国赋诗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文化底蕴和共同的文化基因。由于晋、楚、秦等霸主国家的推崇,“赋诗引诗之风”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

春秋时代;赋诗引诗之风;文化认同

一、赋诗引诗之风在春秋时代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左传》赋诗以鲁国、郑国、晋国为最多,其中鲁人赋诗二十七次,郑人赋诗十八次,晋人赋诗十二次,引诗也以此三国为主。[1]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在晋、鲁、郑等国形成赋诗引诗高峰之后,楚人在春秋后期多次赋诗引诗,赋诗三次,引诗若干次,形成赋引之风的又一个小高峰。

赋诗引诗这种文学风尚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会形成这种地域性特点呢?这是由春秋时代政治格局导致的,是春秋时代各个诸侯霸主国家的推崇导致的。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偏安一隅,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童书业在《春秋史》中说:“周天子的威严在春秋以前表面反而没有这样煊赫,到了此时,周天子的真正实力已消灭无遗,而他的威严在表面上反而比前格外煊赫起来,这就是霸主的手段和作用。”[2]齐桓公的称霸,就是通过尊崇周王而实现的。齐桓公尊崇周王,协调各国关系,建立起一系列以周礼为基础的统治秩序。在周天子的余威和强大的礼乐文化背景下,春秋争霸,除了依靠武力外,秉礼守信也是争霸的必要条件。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以礼乐制度为基本特色的,自齐桓公称霸,奠定尊周王遵周礼的基调后,这套统治秩序为当时各国所遵奉,也为后来霸主所效仿。春秋历任渴望称霸的君主多会赋诗,这种现象表现出对礼乐文化的重视,也表现出对礼乐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心理。

礼乐文化在春秋时代具有重大作用,在以周礼作为华夏民族共同规范的过程中,《诗》的作用是巨大的。《诗》产生于宗周礼乐文明这块历史土壤,《诗》本身又承载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巨大分量。周代社会,作为文化载体的《诗》广泛流传,被上层社会吟咏传诵,扩大了礼乐文化在周代社会的影响,也为礼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礼乐达于天下”,宗周社会是以“礼”为核心的文明,周代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周代的“礼”从政治制度层面,礼典仪式层面,道德伦理层面融入于整个宗周礼乐文明。《诗》和《礼》同样产生于西周时期,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同的,故《诗》礼足以相解的论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抓住了解诗的关键。《诗》礼相成,《诗》乐相辅,学《诗》学乐都从属于习礼。《诗》中的很多篇章本身就是言礼之诗,如《无衣》《渭阳》属宾礼,《灵台》《江汉》属军礼,《南山》《东山》属婚礼等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说明诗是礼的载体,诗与礼相辅相成是西周以来礼乐文化的典型形式。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命不行,共主衰微,由此导致诸侯兼并,战乱纷起,在此情况下产生的霸主可以说是“新的封建中心”。霸主权威的建立依靠“德行”“尊王攘夷”,说到底是以遵周礼为背景,各个霸主试图维护周礼,用周礼来维护天下平衡,整合混乱的政治秩序,维护周礼的核心是维护周朝的礼乐文化。赋诗引诗这样的文学风尚在春秋时代不断发展,有文化历史传承方面的因素,更有各霸主国家积极推崇,利用周礼维护其自身地位的因素。从各国赋诗过程中,我们看到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文化底蕴和共同的文化基因。

春秋时代,秦国赋诗共四次,三次都发生在秦穆公时代并非偶然。《史记·秦本记》曾记秦穆公之言:“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秦穆公一心称霸,燕飨晋国公子重耳时多次赋诗,其实是其重视中原礼乐文明的表现。秦穆公渴望东进扩张,怎奈晋国牢牢控制秦国东进关隘,终春秋一世,秦国也未能实现东扩野心。秦穆公东进失败后,只能把战略眼光投向西部,实现部分称霸野心:“秦霸西戎”。除秦穆公外,春秋时期秦国再无君主渴望称霸,在后来也少有秦国君主赋诗,只有在楚国申包胥请求秦国发兵救楚时,秦哀公曾赋诗《无衣》,答应帮助楚国出兵抗吴。

楚国是春秋争霸史上的主角,与晋国争霸百年,战争中互有胜负。学习中原文化后,楚国越来越意识到:想称霸,首先要遵周礼,懂诗书。楚国赋诗引诗后来居上,共19次。楚国赋诗引诗多在楚成王和楚昭王的一百年间。楚成王时,楚国与晋国城濮之战,拉开晋楚争霸的大幕,楚成王是楚国一代雄主,引过《曹诗》。楚庄王时邲之战,楚国大胜晋国,是楚国霸业全胜之时,楚庄王曾引用《周颂·时迈》,并且评说《大武》显称霸雄心。楚灵王时,在申地会盟诸候图霸,想使楚国继楚庄王之后延续霸业,史书载:楚灵王曾赋诗《吉日》。

晋国与宗周有着密切的联系,晋国也是春秋时期赋诗最多的国家之一,从晋人赋诗可以看出晋人灵活的外交政策,也可以看出晋国对周礼的重视。晋国具有悠久的《诗》《书》礼乐文化传统。晋国的诸侯卿大夫大都自幼学《诗》,从摄政上卿到异族狄戎,都可以赋诗言志,宗教祭祀,外交盟会,生活教育各个领域都充斥着《诗》的气息,让诗性世俗化,让世俗泛诗化。晋国在春秋时代称霸最长,晋人赋诗最为常见,晋国想称霸的君主,重要世卿贵族都表现出对诗礼的重视,《左传》中,晋文公、晋襄公、晋平公都曾赋诗,春秋时代晋国诗学名家众多,如叔向、赵武、韩起等等。

春秋时代大凡想称霸的君主,都想借助周王室的影响来得到诸侯的支持,所以多重视周代礼乐文化,推崇赋诗引诗之风,反之,各国霸主重视也促进了赋引风气更加流行。鲁国本为周公后人,鲁人赋诗一方面昭显着鲁国礼乐文明的高度发达,秉承自己高贵的贵族遗风,同时也因为鲁国终春秋时代都是晋国的附庸国,外交上依附晋国,文化方面自然和霸主晋国靠近,所以赋诗风气最盛。当赋诗引诗可以在谈笑之间化战争于无形时,郑国——作为晋楚两个大国的争取对象,夹在晋楚两大霸主国家之间,在“唯强是从”的外交政策下,自然也遵循着两大霸主国家的文化喜好,成为赋引风气最盛的国家之一。于是乎,春秋时代晋、鲁、郑三国就成了赋诗最多的国家。

二、赋诗引诗之风在春秋时代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性

赋引之风从鲁僖公时兴起,到鲁襄公鲁昭公时达到高潮,鲁定公时衰落,聘问歌咏走向沉寂。为什么春秋时代赋诗言志会形成襄公,昭公时的高潮呢?这和春秋时的政治形式有关。

前573至前511年,鲁襄公鲁昭公共在位62年。自齐桓公称霸,重视周礼,各个霸主国家都很重视周礼。晋楚争霸先后经过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几次大的战役,到鲁襄公、鲁昭公时双方打得筋疲力尽。鲁襄公、鲁昭公在位时期,晋国国内君权更加下移,卿大夫专政越来越严重,晋国国君与世卿争斗剧烈,外交方面因晋国对其它小国税负太重,与其它小国矛盾重重,内外交困中无心再与楚国争霸,出现弥兵讲和愿望。楚国经过长期争霸,国家内部矛盾激烈,加之东部还有吴国时不时骚扰,国力下降。同时,自楚共王去世后,其子争夺王位斗争激烈,也无心争霸,出现弥兵讲和愿望。宋国向戌看出晋楚都有讲和之愿,频繁奔走两国,想达成弥兵之会。鲁襄公与鲁昭公时期,晋、楚都想停止争霸战争,都有讲和愿望,所以盟会频频,在前582年和前546年终于实现了两次弥兵之会,各国都渴望言笑晏晏中用赋诗言志、和亲、音乐外交等等手段,来达成自己和平心愿。晋国此时恰恰是晋平公父子在位,时势造英雄,士匄(十四任中军帅)、赵武(十五任中军帅)、韩起(十六任中军帅)、叔向等人频繁参加盟会聘问,应运而成赋诗名家。在如此的政治文化格局下,鲁国的季文子、季武子父子,郑之子产,齐之晏子,吴之季札等人与晋国赋诗名家共同构成春秋时代赋诗名家贤人群体。

三、赋诗引诗之风的意义

春秋时代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一方面借助周王室的影响以求得诸侯的支持,一方面推行周王室的礼乐文化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晋楚两国世卿贵族都非常重视礼乐文化的学习。犹其是晋国,在频繁的外交活动中,赋诗言志,用《诗》作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工具。

诗与周代礼乐文明密不可分,赋诗引诗不仅可以言志证事,本身也具有崇尚礼乐文明的意味。虽然王室衰微,但文化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赋《诗》就是对周礼的继承、维护和发展,赋诗引诗之多反映了各个诸侯国在接受和传播周文化时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春秋霸主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遵周礼在某种程度上是保卫一种共同的文化。盟会政治在各诸侯国共同发展中起促进作用,盟会赋诗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交流方式,各国共同赋诗表现了各国共同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显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当时往往有赋一首诗,写一封信,而解决了政治上之绝大纠纷问题者。《左传》所载列国交涉辞令之妙,更为后世艳称。”[3]

在春秋时代众多的文化现象中,赋诗言志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和文化活动。春秋时代,纸还未被发明,书籍的传播方式并不发达,经典的阅读不一定都靠书斋里传授,也可能是公共仪式,盟会燕飨。很多人对诗的阅读也不一定是通过书册的形式,也可能是礼仪交往中的赋诗与吟咏。了解赋诗言志对研究春秋历史、认识春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诗》除了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外,更多的是作为治国之道,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作为先王的法令制度来使用的。赋诗在各国流行,兴起了研究《诗》《礼》的热潮,文化上促进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赋诗及其附带的仪式文化,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对华夏民族的融合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童书业.春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责任编辑 王占峰]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 and Timeby Using Poetry to Express Emotion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Liang Xiaoying1,2
(1.Siping Branch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 2.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

Itwas the time of using poetry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itwas important to use poetry to express emotion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because they had the same culture.It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 and time about Literature Spirit of using poetry to express emotion due to respecting of hegemony countries such as Jin kindom,Qin kingdom and Chu kingdom.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using poetry to express emotion;the same culture

I207.2

A

2095-0438(2015)09-0042-03

2015-04-10

梁晓颖(1972-),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猜你喜欢
赋诗霸主秦穆公
谁道本草不烂漫,赋诗填词与君知
新民周刊(2023年23期)2023-07-06 06:45:59
又遇二月二
青年文学家(2022年7期)2022-04-24 18:29:58
初雪
挑战海洋霸主
爱马说
海洋霸主
醉菊
当代人(2018年10期)2018-12-22 05:34:40
海上霸主I:太平洋之心
秦穆公开恩
食物霸主争夺战
学生天地(2016年27期)2016-04-16 05: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