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洪德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20世纪元代文学的研究是从推崇元曲和元代小说开始的,就元代文学的实际创作情形而言,这种认识误区曾深刻地影响到元代文学研究的格局及相关领域的进展。从今天的文献整理情况来看,2005年出版的《全元文》收有3000 多位作者3 万余篇文章[1];2013年出版的《全元诗》收有5000 余位作者近14 万首诗[2],而现有研究中,金、元两代诗学一起缺失了。事实上,元代诗歌无论是创作还是诗学理论都具有较高成就和独特价值,忽略它们是不近情理的[3]。
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包括部分博士、硕士在内的研究者逐渐投入到元代诗文整理与研究的工作中,以元代传统诗文研究为核心的中青年学术队伍在逐渐壮大,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在元代诗文研究逐渐深入的背景下,邱江宁教授的专著《奎章阁文人群体与元代中期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很值得关注。该著是学界第一次对元代馆阁文人群体在元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系统研究,认为元代中期文学以诗文为主,其独特面貌的形成与文艺复古思潮、文坛的南北融合密切相关,南北融合是问题的核心,复古思潮掀起的目的是为最终实现南北和融的局面[4]。奎章阁文人群体是这股潮流的主要推动者,也是促进元代文坛南北和融的主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项成果的问世,将给目前元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带来一些兼具方向性意义的启示。
首先,元代中叶是否有奎章阁文人群体的存在?在以往关于元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中,尚未有人提出“奎章阁文人群体”这么一个文学概念。此前虽有台湾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一书做过探讨[5],但作者是从历史视角出发,就被后世少有人知的元代奎章阁官制和文献进行考察与整理,并未正式提出“奎章阁文人群体”这个概念,更未言及奎章阁文人群体在元代中叶文坛以及诗文创作领域的重大影响。邱著认为,奎章阁文人群体是以元文宗时期成立的奎章阁学士院成员为核心而形成的馆阁文人群体,由于元文宗对奎章阁学士院的倚重和信赖,奎章阁学士院馆员“非尝任省、台、翰林及名进士”(揭傒斯《送张都事序》)不得入选的背景,使得奎章阁文人群体有以拢聚虞集、揭傒斯、宋本、康里巙巙、赵世延、忽都鲁都尔迷失、欧阳玄、苏天爵、许有壬、柯九思、杨瑀、王守诚、泰不华、阿荣、朵尔质班、沙剌班等一批堪称元代南北一统后成长起来的最优秀的各族文人精英。由于他们的聚集,奎章阁时期堪称元代规模最齐整的馆阁文人群体的黄金时期。从目前学界研究的情形来看,有的论者提出某个创作群体概念往往是用作方便论述、吸引读者眼球的由头;但是,就元中叶皇权对资源绝对控制的特点而言,建立在奎章阁学士院基础上而形成的奎章阁文人群体的存在是有据可考而令人信服的。著作的创见,首先体现于此,读者藉此可以洞见元代中期文学的主流风貌及其文风特色的形成原因。
作为元代中叶甚受皇帝青睐的馆阁精英,奎章阁文人群体居于文坛中心,既是文坛的引领者,更以其手中的文化权力广泛奖掖后进,影响遍及全国,是元代中期诗文发展、繁荣的真正主力军和推动者,对元代中叶主流文学特色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问题是,如此有存在感的馆阁文人群体,元代文学研究界怎么会长期忽略它的存在与意义呢?这或许与元代文学研究对于元王朝核心特征缺少由衷关怀的情形有所关联。毫无疑问,向来被推尊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曲”,的确曾产生了诸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等名家的一批堪称经典的杂剧与散曲作品,但是元王朝与以往朝代大不相同的核心特征是多文明形态共存、多民族融合、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交流的特征,这些特征并未在元曲中得到全面体现,在元代诗文尤其是馆阁文人的诗文中却有较为突出的表现。邱著用大量的篇幅证明,极具游牧风情的上京纪行诗,曾经由于奎章阁文人的推动而成为一个时代的书写核心;而游牧文明对于农耕文明所造成的冲击,使得元代的文学改革是胶合着书画艺术改革来产生影响的。在此前的元代文学研究中,虽然不少研究者也意识到了此类问题,并在研究论文和论著中偶有提及,但并未深入展开,而这一点却是元代文学有别其前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而邱著则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解构了学界对于元代诗文主流特征的一些所谓“定论”,打破了长久以来元代文学研究中的汉族本位理念对于元代诗文中多民族、多形态文明混同特征的遮蔽或漠视,历史性地还原了元代中期文学的主流风貌和主流特色。由这个视角而进行的考察,或许可以称为元代诗文研究中的一大发现,其成果不仅填补了元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其次,从文艺复古思潮的角度入手探究奎章阁文人群体创作的意义。邱著在论述中也紧扣元代中期文学中的尚古倾向进行研究,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思潮的兴起与元王朝多文明形态、多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进程的混融之上,认为元代多民族文化、多文明形态的融合进程,与元王朝的汉法推行、程朱理学的官学化、文化界的尚古倾向相结合,是元代文艺复古思潮有别于其他朝代尚古潮流的主要特色所在。这一过程中,奎章阁文人群体始终在其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邱著以赵孟頫作为元代文化风标,围绕赵孟頫在元代文艺复古思潮中的领军意义,详尽地探讨奎章阁文人群体与元代文艺尚古倾向和多民族文化、多文明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元代诗文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独特风貌。作者对赵孟頫的推重,不仅还原了多民族文化背景中赵孟頫的重要成就与意义,且为奎章阁文人群体文艺尚古思想正本清源。而与赵孟頫等由前朝过来的人们颇为不同的是,奎章阁文人成长于大元一统之后,是大元王朝由武功逐步走向文治,并趋于文治兴隆时期的最大受益者。邱著认为,奎章阁文人群体之于元代文艺尚古潮流更大的意义在于,他们将赵孟頫在艺术领域掀起的尚古理念贯穿到正统诗文领域,并借助他们自身的文化权力与文化影响,令天下士子翕然追摹,从而导致元代文艺界崇古尚古潮流的弥兴。中国传统文学研究中,复古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概念,但由奎章阁文人群体推动的元代文艺复古思潮,裹挟着元代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背景,是形成元代文学独特面貌的基石,这一点也是《奎章阁文人群体与元代中期文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最后,奎章阁文人群体与元代文风的“南北融合”。在传统文学研究中,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问题很少作为研究重点被拎出来讨论。事实上,中华文明传统的形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包含着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复杂进程,而元代整个社会的多民族融合进程以及折射于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多民族融合问题十分突出,几乎可以说是元王朝的显著特征,这一显著特征在元人的论著中每每以“南北”问题的方式论及。
面对着纷纭复杂的多民族融合话题,邱著从南北融合问题入手,在这一过程中又选取了程钜夫与元代文坛的南北融合、同题集咏与奎章阁文人的多族群体建构、北人南下与元代文学创作中的江南书写、南人北上与元代上京纪行诗的热兴等几个非常典型甚至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视角来展开,几乎每个视角都向人们展开一个别具生面、值得深入探究的元代中期文学世界。就像对元初南方文臣程钜夫的研究,关于程钜夫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江南访贤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研究,但邱著认为程钜夫江南访贤意义在于将元初平定江南以来一直存在的南北融合问题提上重要议程,认为程钜夫的访贤行为掀起了元王朝南人北进的风潮,而这一风潮的涌动不仅迎来了赵孟頫、袁桷、揭傒斯等一批南方精英的北进,还开启了南方文人逐渐统领文坛的奎章阁文人时代,为元代文坛的南北多民族融合创造了历史平台与文坛空间。而元代中期盛行的同题集咏的作用在于,它既是捏合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背景和多地域活动空间的元代文人的有效介体,又是人们用于结交新知、形成群体、消除隔阂的最便捷、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此前,杨镰先生在著作《元诗史》[7]以及论文《元诗叙事纪实特征研究》中提出并有效论证“同题集咏”这一概念,认为“借助‘同题集咏’,元诗牵动了社会不同层面人群的关注,叙事纪实,则是诗人跨地域、跨时代、跨题材的共同底色”[8],而邱著借助这个概念而推开论证,认为由于奎章阁文人群体在创作上的积极推动,同题集咏现象在元代中、晚叶相当繁荣,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元代诗文创作的繁荣,而且消除了馆阁文人间的南北文化隔阂,打通了馆阁与山林之间的消息,进而为真正大一统的元代文学创作拉开了恢宏的序幕。通过奎章阁文人群体,邱著将杨镰先生的“同题集咏”概念内涵做了更丰富的演绎。
全书最后两个章节中“北人作南风”与“南人作北风”概念的提出与论证,不仅将元王朝南北统治政策调整后,元代中叶南北多民族文人交流、学习,文化多向融合、生气蓬勃的情景勾勒出来,更将全书带向探讨的高潮。邱著认为,无论是“北人作南风”,还是“南人作北风”,他们产生的背景条件是一致的,同样是元王朝海内一统,逐渐调整统治政策,对南方敞开怀抱的背景条件的产物。在元代中叶,那个“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萨都剌《芒鞋》)的时代风潮中,代表着元代中叶南北精英的奎章阁文人群体,贡献了以北方游牧民族聚居地——上都为吟咏主题的“上京纪行”和以南方江南意象为表达主题的“江南书写”两个南北文人共咏联唱的创作主题。元代南北融合进程是一个混融、不易分割和细化的过程,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邱著考论结合,每有新见。或许,南北融合、南人北上、北人南下、上京纪行、江南书写等主题,一旦为元代文学研究界所重视之后,将会衍生出诸多研究课题。
总体而言,《奎章阁文人群体与元代中期文学研究》的出现,从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为现有的元代诗文研究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元的世界。该著放下了汉族本位的固有视角,敢于回到历史本原地承认元王朝多民族、多文明形态的核心特征之于元代文学独特面貌形成的意义,承认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之间不再是单向学习、吸收的关系,而是双向互动的交流、融汇关系,从而打开一个生鲜、活泼、别具生面的元代中叶文学世界。如果邱著还能再进一步展开的话,在元代其实已经颇有影响的海洋文明、海外视角、西方文明是否也能加入讨论呢?多种宗教的共存是否对元代文学独特面貌具有更多维、更不容小觑的意义呢?我们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总而言之,用多种视角探寻元代文学的独特面貌,将成为元代文学研究的必然途径,这或许是包括邱江宁教授在内的有志于元代文学研究的人们都值得尝试的视角。
[1]李修生,等.全元文[M].南京:江苏凤凰传媒出版集团凤凰出版社,2005.
[2]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查洪德.不该被遗忘的元代诗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7-18(B1).
[4]邱江宁.奎章阁文人群体与元代中期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
[6]查洪德.元代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杨镰.元诗叙事纪实特征研究[J].文学评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