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文献综述

2015-04-10 14:53:01唐丽娜
关键词:劳动力能力研究

唐丽娜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一、引言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本国的重要经济政策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转型时期,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对于中小企业及其吸纳就业的研究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了,最初学者主要从克服贫困的角度研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对经济的影响,认为实现充分吸纳就业目标的主要策略在于总体经济措施。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性规律的研究,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动态发展都影响到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二、境外研究状况

(一)关于中小企业概念界定的研究

目前世界没有普遍的中小企业的定义,各个国家(地区)根据自己的判断使用不同的标准来定义中小企业。一些国家使用公司的营业额来认定一个企业的规模,有些使用固定投资或员工人数(Lokhande,2011),还有些使用销量和价值及资产来界定(Rahman,2001)。印度的界定更关注投资金额。在印度,中小企业被分为两类: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企业从事制造或生产的货物被定义为工厂的投资。小规模产业的价值投资要超过250 万卢比,不超过5000 万卢比,中等规模产业的投资额为5000 万到10000 万卢比。而大多数其他国家(地区)以中小企业的员工数量和营业额来界定。马来西亚《中小企业白皮书(2009-2010)》(The Business World,2010)中把小企业界定为营业额为20.5 万到100 万卢比,中等规模企业的营业额为100 万到2500 万卢比,同时,中小企业的平均雇员数量分别为50 和150 名员工。在香港,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界定,中小企业为雇佣不到几百人的制造企业。在欧盟,员工数量不到250 人被归为中等企业,员工数量为50 人的为小型企业。在英国,小型企业的定义为营业额达到560 万英镑,并雇佣了大约50 人的企业,中型企业为营业额达到2280 万英镑、雇工250 人。加拿大将一个小型企业定义为一个约有50 名员工的服务和制造业,中型企业为约有500 名员工的企业。在日本,中小企业是雇佣不到300 人或者投资资本不到1 亿日元的制造业。美国中小企业局(SBA)把中小企业界定为雇工1500 人、营业额约75 万到2900 万美元的企业。

(二)关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重要性的研究

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是经济的支柱,为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就业、出口、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事实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被视为经济的引擎,可以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Lee and Rondinelli,1993;Kayanula and Quartey,2000)。尤其是在非洲,从1980年代中期调整计划以来,各国政府已经着手在技术、制度和金融等各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被视为创造就业的主要来源。Mitra 和Pingali(1999)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灵活性与本地化技术的优势。Smallbone 和Wyer(2000)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他很多学者通过各方面研究发现虽然中小企业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方面,中小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Curran,2000;Davidsson and Delmar,1997;Gibb,2000;Hamilton and Dana,2003;Robbins,2000;Tonge,2000;Westhead and Birley,1995)。Baumol(2004)的研究表明,小型创业组织和企业家总是被认为是发展中经济体的重要的增长因素,因此,从经济整体增长的角度看,中小企业非常值得关注。国外历年来文献中对于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重要性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Hornsby and Kurato,1990;Ivy,1997;Katz,Aldrich,Welbourne and Williams,2000;Tanskey and Heneman,2004;Harney and Dundon,2006)。除了吸纳就业,中小企业还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guyen and Bryant,2004)。

(三)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可行性研究

经济学中最早表述工业发展中劳动力吸纳的是W.Arthur Lewis。他通过模型来解释不发达经济体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分别为现代资本主义和落后的生存领域。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将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的农民工转移到新兴工业部门。因为在农村地区这些劳动是多余的,其离职不会影响农业生产;同时,极低成本的劳动力可以作为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此时政府可以施加人为的高工资。这样,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劳动力供给过剩将最终被化解,工资上升,收入差距降低(Lewis,W.Arthur.1959)。多年来,二元经济理论关于不发达国家劳动力吸纳问题的研究观点被普遍接受。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为总体经济增长、工资上涨与缓解劳动力供给过剩提供了理论基础(Rostow,1960;希金斯,1960)。社会学者把劳动力吸纳看作为传统农业人口逐渐社会化、接受现代城市社会群体文化价值观的过程(Bellah,1966;Inkeles,1969)。正如丹尼尔·勒纳表述的:在中东地区,对由孤立和不识字的农民和部落组成的大部分地区的人口的“激励”是,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性。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需要的是伴随着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人类技能(Daniel,1965)。

(四)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方面,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管理风格等的影响。在企业发展初期,一般会采取和谐与独裁式的管理风格,组织内部结构简单,管理风格偏向于家长作风,强调劳动的控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较大(Barrett 和Rannie,2002)。Scase(1995)通过研究发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吸纳就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双重影响并存,内部因素包括所有权模式、劳动力结构、员工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与经验,外部因素包括广泛的商业社区、工会等。Kolvereid 和Bullvag(1996)研究发现,企业家吸纳就业的愿望和其受教育背景、所在行业、企业过去的增长营业额以及以往员工数量的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同时,扩大规模的愿望显著的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家的经验、性别、地理位置和公司的大小。

另一方面,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制约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速度缓慢带来经济滞涨(Bairoch,1973)。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越来越依赖进口资本密集型技术,而不是组合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生产要素。这样就会给劳动力吸纳带来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在现代部门就业将会降低自动化增长速度,二是现代工业生产挤出手工商品从而增加失业者。工业化并没有增加劳动力的吸纳(Cardoso,1973;Furtado,1973;Sunkel,1972),例如墨西哥和秘鲁(Alba,1978;Eckstein,1977:18;Franco,1983)。不过,依附理论近年来面临挑战。因为与其预测相反,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就业迅速扩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城市劳动力的增长(Iglesias,1981:24;PREALC,1981)。

三、国内研究状况

(一)从企业吸纳就业的一般规律角度研究

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缓解和吸纳了就业问题,虽然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存在着问题,但其优势显而易见,应该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李小兰、王晶,2007)。周天勇(2009)研究认为东方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解决就业的一般规律实际上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们设想的劳动力从农村传统农业到城市大工业中就业的模式有所差异,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徐文欣(2007)阐述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一般研究方法和理论,并通过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能力方面潜力巨大。楚锂(2011)认为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与其吸纳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着联系,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

(二)从不同地区的比较视角进行研究

李硕为等(2013)研究认为我国不同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特点不同,吸纳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吴翔阳(2010)从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及省际比较中分析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他通过对浙江省三个典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县进行调研,并通过市场需求、技术选择分析影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传导路径。方名山(2010)和殷宝林等(2006)分别对上海和对江浙沪服务业的吸纳就业能力进行了分析。田大洲(2009)运用中小企业的就业函数及数据分析我国省际中小企业就业的差异,认为中西部省份(自治区)中小企业的产值与就业水平正相关,因此增加就业可以使产量增加,进而又能吸纳更多就业,即“以就业促就业”。尹秀英(2014)研究了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的就业能力逐渐递减、波动较大的问题。石凤银等(2011)通过对北京市的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的吸纳就业能力与其资产总量、经营年限、经营规模有相关关系。李华等(2012)、刘兰(2012)和姜玉波(2012)采用SWOT 方法分别分析了陕西、武汉和青海的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提出来增长型、扭转型、多种吸引和调整维护等策略建议。焦绒辉则从吸纳大学生的角度对陕西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

(三)从不同规模的比较视角进行研究

方巧云(2008)从大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角度,分析了1999年至2005年的不同规模企业人均资本拥有量及倍数,得出我国大多数大型企业已经成为或者正向资本密集型企业靠拢,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则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符合我国国情。范恩辉(2008)从大中小企业的比较的角度发现:中小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属于次要市场,其运行机制和薪酬体系及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并未被高校毕业生所认同。民营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导致中小企业在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方面还存在很大困难。郑文博(2004)认为,从吸纳就业人员的情况来看,小型企业的劳动力增速有放慢的趋势,并且劳动的贡献比例也在减少。这主要是中小企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发展所导致的,而大型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与中小企业相比是更高的,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同样的投资,中小企业的就业创造是大型企业的近2 倍或3 倍,所以发展中小企业在就业方面相对有倍增效应。

(四)从行业及其弹性系数角度分析研究

不同产业和行业的技术构成情况不同,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不同因而使总就业弹性系数受到影响。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其就业弹性系数较高,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行业,其就业弹性系数较低,吸纳就业的能力也较低。所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对它的总就业弹性系数会发生很大影响。从促进就业增长的产业结构角度观察,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就业弹性系数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仍然不足的第三产业,而从第二、第三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看,中小企业是主要载体(李建良,2008;尹秀英,2014)。

(五)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方面研究

王茜(2009)指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具有投入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竞争力较弱,受市场和外部冲击影响较大;适应性强,转产灵活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各种各样的需求;数量众多,分布面广,有利于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方面比大企业做得好,平均周期仅为1~2年,而大企业则需4~5年;在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工业布局的合理化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江梦(2010)认为中小企业具备更多创新和发展的机会并对人才求贤若渴,同时具有乐观的发展前途,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从而成为大学生就业主战场。许德友(2007)结合我国现实并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中小企业与服务业的结合及由中小企业形成的企业家精神等三个方面解释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乡镇企业由于受到地域、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王亚平等,2006;于立、姜春海,2003)。方名山(2010)和殷宝林(2006)认为传统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突出的生产性内涵决定了其吸纳就业能力不强。

(六)从中小企业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

中小企业虽然平均寿命很短,在中国甚至只有2~3年,但是从整体上讲是保持稳定增长的,即当一部分企业倒闭时,又有更多的企业诞生,因此中小企业从整体上能够保持较稳定的劳动需求,持续不断的吸纳就业。由于中小企业在就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被称为就业的稳定器。中小企业在大企业的“缝隙”中发展,从而源源不断的提供就业机会,国家应通过税收政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增加就业机会(刘湘丽,2010;邢树东,2007)。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容忽视已经成为世界共识,虽然在研究的具体问题方面国内外存在差异,但是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一般规律具有共性。由于中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期,且国家通过各项措施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巨大。

在未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方面,国际上大多数理论研究者接受依附理论的观点,但是在近年来工业化发展现状中依附理论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因为与其预测相反,在许多工业就业迅速扩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劳动力也快速增长。在拉丁美洲,最新的和令人信服的证据导致人们放弃之前接受的工业部门停滞的观念。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现代工业,拉丁美洲直接或间接雇佣的劳动力从1950年的35%增长到了1980年的47%。从1950年到1970年,工业就业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7%,1970~1980年代增长率为3.8%,这一数字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对比。Norberto Garcia 对1950年至1980年的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分别作了研究验证了这一结论(Garcia,1982)。这些研究的认识严重削弱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比率依赖于持续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非自主工业化的争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正面临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是否会面临着正如依附理论所阐述的转型后的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能力方面会减弱的问题,将会成为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

[1]李小兰,王晶.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优势与问题分析[J].北方经贸,2007(6):8-9.

[2]周天勇.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与就业困难[J].理论学刊,2009(11):33-41.

[3]徐文欣.吸纳就业能力方法比较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7(1):35-36.

[4]楚锂.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调查研究[J].调研世界,2011(6):23-26.

[5]李硕为,胡荣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探讨——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85-86.

[6]吴翔阳.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影响——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集群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0(3):33-38.

[7]田大洲.我国中小企业就业的省际比较[J].统计教育,2009(9):42-47.

[8]尹秀英.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3):37-41.

[9]石凤银,刘慧娟.北京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J].数据,2011(11):55-58.

[10]李华,孙路.高通货膨胀下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58-62.

[11]刘兰.武汉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2(3):98-101.

[12]姜玉波.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青海省为例[J].新远见,2012(11):86-89.

[13]方巧云.中小企业对社会充分就业的贡献研究[J].现代化,2008(10):372-373.

[14]范恩辉,赵春宇.影响中小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9):105-107.

[15]郑文博.发展中小企业是就业创造的战略性途径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4(1):54-56.

[16]李建良.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目标的实现[J].桂海论丛,2008(3):48-50.

[17]王茜.论中小企业对就业的影响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21-424.

[18]江梦.中小企业:大学生就业的理性选择[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1-73.

[19]许德友.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个基于中小企业理论和中国现实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5):37-42.

[20]王亚平,孔荣.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1):397-399.

[21]殷宝林,赵迎斌,尹伟华.江浙沪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J].2006(12):57-59.

[22]于立,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3):76-82,106.

[23]方名山.逻辑起点:现代服务业与调整上海产业结构思维——上海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与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3):9-14,64.

[24]刘湘丽,李平,王钦.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的主力[J].中国劳动,2010(1):12-15.

[25]邢树东.提升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税收政策——简论就业政策的应急预案[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36-38.

[26]Alejandro Portes and Lauren Benton(1984),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bor Absorption:A tReinterpretation.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10,No.4(Sec.),pp.589-611.

[27]Arthur Lewis(1959),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London:Allen and Unwin.

[28]Daniel Lerner(1965),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New York:Free Press.

[29]Gustav Ranis(1973),Industrial Sector Labor Absorp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21,No.3(Apr.),pp.387-408.

[30]Pandey MK(2009),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mong Indian elderly:does health matter?University of Delhi,INDIA.

[31]Priya Dhamija Gupta,Samapti Guha and Shiva Subramanian Krishnaswami(2013),Firm growth and its determinants.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2:15.

[32]Trends PE(2011),Progress towards achieving MDG Target 1B“Full and productive employment and decent work for all”Government of Pakistan Statistics Division.Pakistan Bureau of Statistics,Islamabad,Pakistan.

[33]Yaw A.Debrah,& Fred Mmieh.Employment relations in small-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insights from Ghan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7,1554-1575.

[34]Iglesias,Enrique V(1981),“Development and equity:The challenge of the 1980s.”CEPAL Review 15(Dec.):7-46.

猜你喜欢
劳动力能力研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