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民
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郑杭生先生的精神遗产与人格风范
吴忠民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学的成长和发展是离不开两个人的,这就是郑杭生先生和陆学艺先生。这两位先生不仅是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影响社会学界,而且对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的布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学学术力量的成长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在整个现实社会以及学术界地位的提升,也是做出了重大、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的时候在想,如果这30年没有郑先生和陆先生的话,恐怕我们社会学的成长应当说是有很大的差别,应当比现在要欠缺不少。郑先生去世得很突然。这段时间,我在想,郑先生给我们社会学界包括学术界留下了一些什么最有价值的事情?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而且这些是目前学术界明显缺乏的,也是最应当倡导的。
第一方面,郑先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条。这一条超越了各个学科、超越了各个行当。有这样一种东西非常可贵,有这样一种精神,对一个学者来说能禁得起各种东西的诱惑,特别是在80年代以后成长的学者。现在这个社会诱惑太多了,也不能说人禁不起诱惑,因为养家糊口和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而且旁边的人、左邻右舍的示范效应这个不可避免。有了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对社会诱惑产生一种抵抗力。而且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学者前进的不竭动力。郑先生之所以这么勤奋,有那么多著述了还这么勤奋,这是跟社会责任感有关系。有了社会责任感对于很多学者来说,能禁得起各种方面的打击,包括各方面的误解。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话,我觉得无论是诱惑、打击、勤奋方面,这差距就很大了。
第二方面,郑先生倡导的“多些学派,少些宗派”。一个学科领军人物没有包容心的话,对这个学科来说是很大的损害。很多学科连个会都开不起来,一些头面人物聚一起都很难,而我们社会学是比较幸运的,有郑先生、陆先生两位。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大的方面是一致的,比如大的方向怎么布局,包括科研项目怎么分配、学位点怎么设置。我觉得这对社会学学科发展很重要。目前,社会学是发展最好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跟郑先生这样的学术领袖的包容心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方面,郑先生始终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郑先生常常是一见面就问哪本书你读过没有,哪个学校的哪位老师的书读过没有?说起来津津乐道,可能那位作者知名度并不高,但是郑先生非常喜欢,而且告诉你一、二、三,谈的兴致勃勃。郑先生谈的基本都是这个时代最前沿的东西,也经常把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变成自己的研究议题,包括每年组织编写社会发展报告、组织各种实地调研活动。我觉得郑先生给我们学术界留下了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就是这种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的精神。
第四方面,注重本土化理论的构建与发展。郑先生学贯中西,对西方学理有很深的基础。这样的人更亲自进行本土化理论建设,并且身体力行,这个很重要,这些理论在学术界乃至对别的学科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五方面,郑先生践行勤勉无私的育人精神。在育人、培养学生方面,不仅是在社会学科,甚至在整个教育界,我觉得郑先生做得都是最成功的老师之一。我们也听郑先生的很多学生谈起来,包括郑先生自己也谈起来,包括电脑怎么用,郑先生有时都亲自教。对自己的爱徒,郑先生谈起来如数家珍。郑先生培养的学生可以用“群星璀璨”这样几个字来描述。郑先生满意的学生,既有30多岁、40多岁的人,也有50多岁、60多岁的人,各个年龄段都有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他培养的一些30多岁人不可忽视,这些人将成为中国社会学界未来很有名的学者。
总之,郑先生成功的经验以及留下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于每个有事业心的学者和教师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的来说,郑教授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他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他的治学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作者简介: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北京,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