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晶琳
(山东工商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05)
随着国际能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扬弃与反思。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山东省是中国国情的一个典型缩影,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1]。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从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和山东实际出发,做出了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建设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乡环境宜居水平、繁荣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等目标与任务[1]。生态山东建设是全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它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又不是全盘否定工业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建设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在统筹人与自然关系、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一种文明模式积累的矛盾不能在同一文明模式中解决,必须实现对旧的文明模式的超越,这是一种全新的变革。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山东省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必修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跨越路,会面临许多困难。面对全新的发展理念,面对压力与挑战,需要独特的精神引领,以加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在当前,弘扬沂蒙精神会对生态山东建设起到助力作用,沂蒙精神对生态山东建设具备诸多价值。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它发源于沂蒙老区,形成于齐鲁大地,是山东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沂蒙精神的概念提出最早是在1989年,为了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当时时任临沂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的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上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将沂蒙精神概括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1990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同志来临沂视察,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997年,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和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关于沂蒙精神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2]。沂蒙精神的概念虽然提出较晚,但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存在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从90年代开始对沂蒙精神日渐深入的研究,反映了人们在主观上对其不断认识、总结、发展、探讨、丰富的过程,也反映了沂蒙精神在时代进步中被不断的引起关注。目前学界普便认为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沂蒙精神的特质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为人民谋利益,沂蒙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无数的史实铸造了沂蒙精神的丰碑。在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的男青壮年大部分参军支前,踊跃参战,后方的百姓做军鞋、缝军衣,推小车送弹药、送粮食,抬担架,碾米,磨面,烙煎饼,舍生忘死救伤员,养育保护革命者的后代,千方百计支援前线,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沂蒙是家家有烈士,村村有红嫂;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自然环境,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整山治水,改造自然,先后建起44座大中型水库,使鲁南苏北免除水患,尽得灌溉之利;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开拓创新,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如历家寨,九间棚等[2]。今天,提起沂蒙精神,不难想起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感人场景,不难想起后方老百姓冒着枪林弹雨推着手推车奋勇支前的壮观画面,不难想起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坚韧形象。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血汗浇灌的精神之花。沂蒙精神的成因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结果,也是沂蒙独特的地域文化支撑的结果。它得益于儒家传统文化、沂蒙山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文化的共同熏陶和培育,因此它的内涵十分深邃丰富。“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它的基本内涵,是它的外显层面,它的内隐层面还深深地蕴含了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爱国主义精神、进取精神和仁爱精神;以地域文化为底色的克勤克俭、吃苦抗压、自力更生精神;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斗争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升华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3]。作为山东精神的重要体现,沂蒙精神的灵魂在于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政治信仰,执着的政治方向;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是奋发进取,不安于现状;沂蒙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坚忍不拔、执着理想、吃苦耐劳、淳朴善良、温柔敦厚、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刚强倔强;沂蒙精神的价值取向是顾全大局、先公后私[4]。这些优秀的精神质素是沂蒙人民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2013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工作时指出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生态山东建设时期,它依然具备诸多价值。
1.沂蒙精神可为生态山东建设提供先进思想政治素质参照坐标
生态山东建设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更高一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一种倡导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观,在价值观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修复优先,要求人们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规律的战略部署。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观,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需要靠宣传和教育,宣传和教育需要提高人们的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普及生态文明观念。沂蒙精神的一个精神特质是永远跟党走,沂蒙精神展现了沂蒙人民对党无限忠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立场和觉悟,沂蒙精神的精神特质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政治素质参照坐标。历史事实证明,沂蒙精神所呈现出的永远跟党走的先进群体思想政治素质是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首位因素。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号召人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接受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而为推动生态山东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度、决议、法律的贯彻落实和有效执行打下思想基础。
2.沂蒙精神可为生态山东建设提供大局意识思维导向
生态山东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山东是中国国情的典型代表,长期能源消耗大,经济发展的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在推进转经济、调结构、节能减排等具体工作的同时,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等现代发展问题,但还要按照生态的要求做好整体的规划。具体工作中难免会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一定会触及利益等敏感问题。在这样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时代,需要人们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处理好取和舍、予与求的关系,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证长远发展。沂蒙精神顾全大局的价值取向可为生态山东建设提供决策导向样本。顾全大局从来都是沂蒙人民一贯的思维方式,沂蒙人民在历史中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例如,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省下口粮向国家上缴公粮3.6亿公斤,帮助国家解决了极大的困难;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降到了贫困线以下,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风范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发展[5]。弘扬沂蒙精神有助于使大局意识成为处理生态问题的思想意识形态主流模式。
3.沂蒙精神可为生态山东建设提供有益工作路线参考
生态山东建设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党的正确领导,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智力支持和身体力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主人。民本思想是我国一以贯之的治国之道,只有关心民众,依靠民众,才能取得各项事业的成功。沂蒙精神展示的是一个群体的壮举和胜利,历史上沂蒙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用历史首创精神创造性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得益于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宣传发动下,人们踊跃参军支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支援革命,在缺东少西、没有安全保障、枪林弹雨的年月里沂蒙人民愣是用小推车把中国革命推过了长江。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生态山东建设依然需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历史首创精神、开启民智,从而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全民参与生态山东建设的社会风潮。弘扬沂蒙精神可为生态山东建设提供有益工作路线的参考,对各级领导干部研究工作方法与提高工作艺术有极高的参照价值。
生态山东建设,需要繁荣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文化需要生态道德的支撑。今天的生态问题许多都可以归结为道德问题,开展生态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生态道德也叫环境道德,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生态道德要求人们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从而更好地和自然和谐共处[6]。沂蒙精神在历史中更多的是体现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但它内涵丰富深邃,具有多维度、多层面、多元素的特点,沂蒙精神中有许多有益于生态道德建设的优秀精神质素,传承沂蒙精神中的有益精神质素有助于推动生态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1.沂蒙精神中的仁爱精神有助于人们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沂蒙精神的闪光点之一是仁爱精神,爱党爱军即是仁爱精神的生动写照。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广为传颂,比如沂蒙红嫂的事迹。在血雨腥风的斗争岁月中,她们能够用自己的乳汁救伤员,能够视子弟兵为亲人,千方百计掩护八路军,她们为了养育革命后代能够牺牲自己的亲生子女,这些行为固然有理想信念的支撑,但也是儒家文化“处世以仁”文化品格的积淀和表现,这些行为诠释着仁爱精神的光芒。从沂蒙精神出发解读仁爱,我们能够认识到爱是人类社会最具吸引力的美好情感,爱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与追求。沂蒙精神中的仁爱精神极强的诠释了仁者爱人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爱自己、爱亲人的狭隘范畴,因而它具备极强的情感张力。生态道德的实质是要求人把环境也纳入到道德调整的范围内。爱能不能推广到自然和万物呢?沂蒙人民能够爱党爱军,也一定能够热爱与己休戚与共的自然环境。沂蒙精神深受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升华,由爱人而生发出对万物的爱是儒家思想固有的内容。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的追朔,我们可知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止停留在爱人的层面。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主张把原本适用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情感贯注到宇宙万物,把爱心扩大到人类活动所能及的任何地方;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万物一体”的命题,即天地间万物同为一体,人作为万物之一,则万物就不是与人无关痛痒的,而是与人休戚相关的,因此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手足一样爱护万物[7]。从沂蒙精神的仁爱精神出发,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博爱的道德情怀,把它辐射到生态道德领域,意在唤起人们悲天悯人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唤起人对自然的、公共的利益的保护欲求,调动人类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使人对自然万物也赋有一种怜悯之心,爱惜之心,关怀之心,责任之心,从而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转变对自然万物冷漠无情、无限制加以利用的态度,建立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意识。
2.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风习
沂蒙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精神,它是对沂蒙人民利他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度概括。历史上沂蒙人民为了革命事业能够做到“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行为来源于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也源于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重义轻利传统。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质上也是文化的危机,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弘扬沂蒙精神是对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有效抵制办法,重温无私奉献精神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提倡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人们提升道德自觉,加强道德自律,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把它辐射到生态道德领域就是要求人们形成以保护自然为大义、以哺育自然为大义的生态价值观,制止滥砍滥伐、过度开采、过度使用农药、乱排乱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帮助人们认识到人应该尊重、爱护、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取和舍、予与求的关系,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良田,蓝天,绿地,净水,给自然环境以更多的修复、发展、更新的时间,采取多项措施反哺自然,节制人类过度贪婪地向自然界索取的欲望,帮助人们形成关爱自然、奉献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风习。
3.沂蒙精神中的开拓奋进精神有助于人们形成生态道德进取意识
沂蒙精神的主题是开拓奋进。在开拓奋进精神鼓舞下,沂蒙人民能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例如九间棚,本是沂蒙山区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缺水没电到修路、引水、治理荒山、种树,再到创业办厂、发展金银花种植业,现在已经把九间棚建成中国最美乡村生态旅游景区,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沂蒙人民自古既追求进步,不安于现状,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种开拓奋进精神和儒家文化中的见贤思齐传统有极深的渊源,《论语里仁》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向榜样学习,反省内求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沂蒙人民重要的特点和秉性是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开拓奋进精神有利于感召处于不同道德境界的人们不断向更高标准看齐,内省自求,追求进步,从而把道德意识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和创建工作。从生态道德的提出到深入人心,再到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需要激励性的精神因素提供行动动力,沂蒙精神中的开拓进取精神有益于促进生态道德建设开花结果,把软实力转化成现实生态建设成果。
4.沂蒙精神中的艰苦创业精神有助于人们进行生态道德践履
艰苦创业精神内涵勤劳节俭、自力更生和吃苦耐劳等优秀精神品格。沂蒙人民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保持这些优秀品质。在“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沂蒙人民秉承自力更生理念,勤俭办一切事情。据考证,在战争时期一个百姓平均供养8个兵,没有勤劳节俭、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美德,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难以支持革命事业。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生态道德建设,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倡导健康有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沂蒙精神的克勤克俭精神出发,可以倡导节约意识,以节约能源、生产生活资料,避免不必要的铺张浪费;可以倡导亲力亲为的勤劳精神,抵制享乐主义,比如安步当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可以倡导创新精神,按照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需要重提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有助于教育人们从生活的小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节制、节约、勤劳、简朴、自主创新的美德,做环保卫士,做节约卫士,做科技创新卫士,实践和履行生态道德,推动符合生态文明要义的健康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健康生活模式的确立[8]。
开展生态山东建设,向更高一层次的文明迈进,其本质要求在于变革,科学技术创新是改变现有文明模式弊端的主要出路。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要与时代发展同步。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索取生产生活资料,然后消费,然后抛弃废弃物;农耕文明时代生产方式是人们从大自然索取生产生活资料,然后加工、消费,然后抛弃废弃物;工业文明时代生产方式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索取生产生活资料,然后加工,流通,消费,然后抛弃废弃物。纵观所有文明时代生产方式一个不变的特点都是从大自然中索取,然后将废水废气等物质再随意抛弃给大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凭借科学技术以掠夺式的方式对大自然横征暴敛,毫不顾惜,终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地步。今天我们所主张的生态文明和过去的文明模式相比,所有环节都要加生态化处理。尤其是对废弃物的处理,可以分两路进行:如果可以资源化,那么要再次进入加工、流通、消费环节;不能再利用的要作无害化处理后再抛弃。今天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等都需要开展生态科技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明建立循环经济,找到节能减排的技术与方法,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山东省发展受到资源环境限制的瓶颈问题。今天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匮乏问题凸显了生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也说明了生态科技还落后于时代进步的要求,如果不能大力开展生态科技创新工作,山东省的发展将难以为继,人民的生活将受到不利的影响。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科技的进步会推动文明的进步,而做出创新是需要精神支柱的,所谓“志不强者智不达”,今天的生态科技创新亟需理想信念的支持,亟需求新求变、开拓进取、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而且需要群体性氛围,而沂蒙精神内蕴了这些精神特质。沂蒙精神继承了齐文化的尊贤尚功价值取向和鲁文化的亲亲尚恩伦理取向,使人民自古即崇尚进步,具有浓重的家国情怀,人民拥有追求真理、不安于现状的精神风貌,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沂蒙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变革,追求幸福,所以沂蒙人民能够表现出勇于行动、无所畏惧、敢于斗争、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这种开拓进取,为追求美好新生活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可为生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历史上沂蒙人民以巨大的革命热情自发的、群体性的参与推动社会进步活动的传统有助于形成科技创新的氛围,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探索生态科学技术的奥秘,推动精神财富转化成科学技术产品,从而使生态科技创新工作找到精神的支点。
建设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乡环境宜居水平需要加快推动山东省经济转型。山东省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非常深,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中煤炭占到77.1%,原油占到21.3%,其中煤炭约占全国煤炭消费的十分之一[9],山东省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是粗放式的特点,二产占比偏高,粗放式经济的特点十分明显,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这源于工业产值占比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了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实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决定。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理念长期有浓重的增长主义、工业主义色彩,生态文明时代不以GDP论英雄虽然已成共识,但减少耗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升级换代、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要以牺牲GDP为代价的。放弃对GDP的追求在后工业化时期需要弘扬共产主义精神、牺牲精神,而沂蒙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生动写照。沂蒙精神作为宝贵的地方精神财富,对促进山东省按照生态经济的要求倒逼经济转型有极强的精神支撑作用,对科学配置资源有感召性,对节制人们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有约束性,对激发人们科学计算发展成本、评价发展质量和水平有影响力。沂蒙精神的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从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上都特别易于被民众所认同和接受。在不同历史时期,沂蒙精神均能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为推动山东发生历史性巨变做出巨大精神贡献,在转经济调结构的历史新阶段,弘扬沂蒙精神可为经济转型工作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和行为约束力,起到精神助推器作用。
通过对沂蒙精神对生态山东建设所具备价值的分析可知,沂蒙精神与生态山东建设具备广泛的联系。首先,二者同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可以相互作用。毫无疑问,沂蒙精神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而生态山东建设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观,也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在全社会树立新的文明观需要既存的精神文明成果的支持,而沂蒙精神作为地方精神财富对地方人民接受新观念有重要感召作用,同时生态文明观也会丰富沂蒙精神的内涵[10];其次,沂蒙精神和生态山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第三,二者之间具备共同的诉求。沂蒙精神的根本诉求是改变现状,追求真理,崇尚进步,而生态山东建设是要开启全新的文明模式,所以,从根本诉求上来看,二者均是为了追求变革、追求进步。共同的精神文明建设属性、共同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诉求使二者之间具备广泛的联系,可以有机结合。
生态山东建设,首位的是需要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观念,要大力开展符合生态文明要义的价值观教育。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的摇篮。通过价值观主题的提炼,可以使沂蒙精神在生态山东建设的时代得到继承和弘扬。比如永远跟党走、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主题,用以坚定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和信念;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价值观主题,用以号召人们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活动中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价值观主题,用以号召人们在科学技术的创新中为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生态文明实现路径作出新贡献等。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需要全面推进的工程,可以通过把沂蒙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办法来推行,使沂蒙精神能够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11];可以通过举办沂蒙精神研讨活动、学习班等活动对理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领导干部进行强化引导;可以通过沂蒙精神既有的红色文化遗产和精神产品对社会各界人士加以宣传引领,通过红色旅游、沂蒙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传导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12],激发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热情,以全新的精神风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以生态道德教育工作为联结点促进沂蒙精神与生态山东建设的融合,是沂蒙精神在生态山东建设时期的新发展。沂蒙精神对社会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道德教育体现出来。道德规范可以分为进取性规范和协调性规范两大类[13],通过对沂蒙精神优秀精神质素的分类整合,可以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如仁爱精神、顾全大局取向、以义为上、甘于奉献等可成为协调性道德规范,用以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拓进取、克勤克俭等可成为进取性道德规范,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导向,共同作用于生态山东建设。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生态山东建设的重要方式,是发挥典型带动、榜样示范进而推广普及的有益做法。指导实践是弘扬沂蒙精神的根本目的。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运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沂蒙精神巨大的精神力量会对物质财富的创造起到推动作用。可以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弘扬沂蒙精神,争先创优,为生态山东建设做贡献”等主题,引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沂蒙精神诞生的红色土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优势,沂蒙山是中国革命的五大圣地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风光秀美,居山,顺河,临海,山地、平原、丘陵地貌兼备。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沂蒙精神焕发出了巨大热情,沂蒙人民用大手笔确立了红色、绿色共同发展、并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的路线,临沂市制定了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在全民努力下,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先进集体、中国板材之都等荣誉称号,建成国家级、省市级森林公园16处,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3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3处,沂蒙人民正朝着“山水沂蒙、宜居宜业、红色老区,绿色发展”的方向努力[14]。与此同时,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也在迅速兴起,如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开发生态农副产品等。把文化的精神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对沂蒙精神最好的继承与弘扬,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本身即是沂蒙精神在生态山东建设时代的写照,促进经济社会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前行是沂蒙精神的应有之意。
沂蒙精神作为宝贵的地方精神财富,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应用性。沂蒙精神是山东省开展各项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是生态道德建设的有益发散点,是生态山东建设加强生态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的精神助推器,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会推动山东人民更加坚定不移的朝着建设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发挥沂蒙精神的深远影响力和号召力一定会对生态山东建设起到助力作用[15]。
[1]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N].大众日报,2012-01-17(1).
[2]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76-77.
[3]何中华.沂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临沂大学学报,2014,(1):4-6.
[4]杨玉金.论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J].东岳论丛,1997,(6):53 -55.
[5]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N].临沂日报,2011-07-29.
[6]郭晓莹,谷生然.生态道德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J].青年与社会,2013,(11):319-320.
[7]吕艳春,卢萍.仁爱观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48-49.
[8]贾奎.浅析“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J].文艺生活,2014,(1):257-258.
[9]张德宽.加快推进生态山东建设[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3,(1):6-10.
[10]孟宪霞.试论生态文明及其与精神文明的关系[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6-79.
[11]王晓波.弘扬沂蒙精神 建设新苍山、富苍山、美苍山[J].科技信息,2011,(27):133-134.
[12]韩延明,魏本权.沂蒙红色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考究与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7):57-62.
[13]郑祖泉.正确处理进取性道德规范与协调性道德规范的关系:学习邓小平伦理思想的一点体会[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1997,(2):25 -26.
[14]林登峰,徐超勤.生态沂蒙 美丽临沂[EB/OL].http://www.sdly.gov.cn/channels/ch00018/201302/96e6a864 -5ad9 -406f-9f6b-cb181889a3d9.htm,2013-02-01.
[15]杨晋娟.沂蒙精神与沂蒙文化品牌塑造[J].临沂大学学报,2013,(10):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