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刍论

2015-04-10 12:23王华云闫丽君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来访者幸福感心理学

王华云,闫丽君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积极的层面来探讨和研究心理健康问题。它改变了过去针对心理问题为重点的研究,而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潜力的挖掘上,涵盖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有利于改善和优化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让广大学生受益。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应是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当下社会,人们已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得更有幸福感,拥有更多的积极体验和快乐的的情绪。生活充满阳光,工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率。当每个学生都有了幸福感,积极的心理效应就会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就会产生良性循环,就会在大环境中让更多的人受益。因此,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会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心理保障。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实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积极体验原则

积极体验原则是个体在积极的价值观念引导下,用积极的方式主动体验的原则。人的自我决策系统是一个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能逐步走向完善的系统,个体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对美好充满向往,不断追求自我的完善和幸福。所以,在积极的价值观念下,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关注和研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方式的积极性,对事情的解释充满正能量,从而使被教育个体的自我潜能和优秀品质得到挖掘和塑造。另外,被教育个体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将真实的体验内化为内心的感受,使体验持久而深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情景创设条件,设计活动,让大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参与其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得到提高。

(二)引导正能量原则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的作用不能被忽视。应更加注重方向的积极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握好方向和度两方面的问题。引是方向的问题,必须是积极的方向,具有正面的能量;导是度的问题,既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施加一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行为教育。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选择有积极意义的主题,不应把过多精力放在负面问题的解决上,例如如何应对抑郁、如何防止悲观等。我们应更多地教会学生怎样变得乐观,尤其是提倡运用具有正能量的主题去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成功激励原则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在学生参与之后必须获得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体验结果。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活动,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同的体验。成功后的体验产生的激励效应,会让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促发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会帮助个体在以后的经历中获得成功;而总是遭遇失败的人,感受到的是痛苦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形成阻碍个体取得成功的“习得性无助感”,不利于个体以后的发展。如果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最后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但是那种做好事情的自我实现感即成功体验本身带来的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始终贯彻成功激励原则,让成功的感觉激发学生内在的更大潜力。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由失败体验向成功体验转变,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失败,更多的看到失败给带来的经验和教训,而非失败本身。要让学生明白,拥有对事情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三、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测量是采用某种可以将心理现象量化或划分范畴的测评或量表对测试对象的心理特征或行为进行描述,对人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做出数量化的解释。心理测量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供一种较为客观的的结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性支持。积极心理测量不仅只是一种技术,还可以关注发掘学生的优点,以此促使他们做出更多的积极反应。因此,测量中应做到:第一,让测量参与者知道测量是为了了解他们完整的信息而非片面的信息;第二,指导语中重点强调测量的结果并不等同于问题的发现。第三,鼓励测量参与者更多地考虑测试结果的优点发掘;第四,指导做测量的来访者倾向于考虑一些积极的价值观,淡化问题。第五,主试在初步了解来访者后,尽可能地关注他的优点,这有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和保持。通过以上五点使来访者在测量中能够打开心扉,真实地提供信息,为下一步积极干预做好充分的准备。

积极的心理测量在问卷选用上应选择测量积极品质的问卷,如生命满足感、生命意义问卷,关于快乐测量的问卷,关于正面情绪测量问卷,乐观、优点、感恩、毅力等生活投入的问卷等。

当下应用最广泛的是测量幸福感的问卷。幸福感是人对生活的感知的指标,通过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满意程度的测量得出个体综合的心理状态。幸福感指标是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中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升幸福感也成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和内容之一。幸福感量表所测出的结果对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估提供了正面、积极的方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多数的幸福感量表为国外量表,编制出更多符合中国人的幸福感量表是当务之急。

(一)显性积极干预策略

对个体实行主动、专门的干预称之为显性干预。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关注策略和方法的积极性,使个体的反应向积极的方向发展。1.咨询开始的初步了解阶段,要通过语言让来访者感知到咨询师关注的是他的整体而非问题。2.化解内心冲突。来访者会认为咨询师会把问题作为咨询内容,内心会产生抵触、回避情绪。因此,鼓励来访者挖掘其内在的优秀品质是化解冲突的有效方式。3.通过积极品质的挖掘,咨询师和来访者就能营造愉快的咨访氛围,为下一步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从而解决问题提供保障。4.咨询师运用多种手段,开启来访者的想象空间,提高来访者的积极性,最终使来访者自己主动进入治疗角色,初步达到助人自助。5.来访者在自身积极品质的激励下,对自身充满信心,积极的品质会带动不良的状态,使问题在积极品质的力量下得到改善和消解。

(二)隐性积极干预策略

通过积极的环境创建以达到对个体的积极干预称之为隐形积极干预策略。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心理学界一直非常被重视,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体验、积极品质的养成与积极的环境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体在积极的环境中会体验到环境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相反一个充满负面刺激的环境会给个体带来消极的体验。因此,创建积极的环境,营造积极和谐的健康校园,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人格的形成也有赖于积极组织系统的配套。学校、家庭、社会应三方合力,共同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环境,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增加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人格,最终形成积极的组织系统,并在这样的系统中巩固与发展积极人格,从而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和谐系统。

(三)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当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的高校也已经陆续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但进展程度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尝试。

在主题选择方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立足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积极理念,建构积极情感,从而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精神层次,进而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因此,在课堂的主题选择上要涉及快乐、自尊、理解、友情、爱情、成就、创造力、音乐、精神和幽默感等因素。这些主题课程的开展,将能教会学生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等。

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让积极心理健康课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上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为核心。积极品质对学生的心身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学目的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者的引导都要以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为核心。

二是坚持以提升学生爱的能力和幸福的能力为两个基本点。爱,是人最基本的情怀。一个人拥有爱自己、爱别人的能力才能拥有自我成长、交往的内心动力。爱的能力作为最原始的心理动力,促使个体由内而外的积极表现,最终是内心和环境的和谐。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个体幸福感的出现、保持和持续提升。拥有幸福感的个体体验积极情绪更强烈,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进而出现个体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和谐。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具有爱的能力和幸福感的人更容易变得快乐、自信、乐于交往,并倾向于更高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提升爱的能力和幸福感的能力做为最基本的两点。

三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实践的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感受和领悟,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验,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最终不以教师最初的设定为结果,而是课堂当下真实达到的效果。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当下的心理状况决定了收获和感悟的生成性,教师应该关注当下的引导,而非课前的设想。关注当下学生的体验,及时而准确地反馈和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注重学生的主体实践的生成,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程度以及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体现了心理教育课与其他课的不同之处。

四是坚持课以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要将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健康理念与学生自身的生活信念紧密结合,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积极理念与课堂中吸收的积极理念互相碰撞,产生共鸣。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引导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行为模式,能够使引导更加有效;课堂教学内容融进学生的生活领域,能够使积极的心理干预内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积极的自我理解将会激发学生本身的完善动力,从而帮助其获得成长,而成长本身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进而导致良性循环。

[1]朱晓伟.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张利兵.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

[3]程琼英.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贵州教育,2001,(12).

猜你喜欢
来访者幸福感心理学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