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霞,吴洪成
(1.保定学院 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述论
赵颖霞1,2,吴洪成2
(1.保定学院 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肇始于1896年的保定小学教育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小学教育的源头之一。面对西学的冲击,近代保定小学以其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独树一帜的音乐教育、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独成一体的考核方式彰显了其国学教育的特质,并作为典型代表凸显了中国近代小学国学教育的价值。
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
近代保定新式教育肇始于一所小学校的创立,这所小学校就是1896年创立的保定蒙养学堂。保定蒙养学堂不仅是保定新式教育创立的标志,而且其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也可谓意义非凡,因为它与盛宣怀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1896年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和钟天纬1896年创办的上海三等公学并称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保定蒙养学堂在中国近代小学教育史上还有一特别意义,即它是近代第一所真正意义的新式小学。上海三等公堂只是小学萌芽时期的私立小学堂,从课程编制及内容来看,尚保留有浓厚的传统教育因素。天津中西学堂是一种混合学制的新式学校,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两种学制类型。头等学堂为专门学校,二等学堂才是基础教育。学生经过四年的二等学堂的学习之后,升入头等学堂。而上海南洋公学与天津中西学堂相似,也分为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种学制。师范院和外院为小学教育,中院相当于中学教育,上院则为高等教育。唯独保定蒙养学堂是专门小学教育机构,虽然其名为蒙养学堂,但与中国传统幼儿蒙学机构,如私塾、家塾有本质不同。传统蒙学为个别授课制,无统一教学目标、计划和要求,所教内容主要为识字、写字、诗词、古文等,保定蒙养学堂则是班级授课制,实行分科教学,除开设传统意义的修身、读经讲经、国文、历史、地理等科目外,还设置算学、格物等近代学科。保定蒙养学堂可以被视为中国新式小学教育的源头之一,对中国近代小学教育具有典型意义。
保定蒙养学堂创立之后直至1911年,保定小学教育发展迅速。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拟定《小学堂暂行章程》,1904年直隶学务处日本籍教育顾问官渡边龙圣拟定《保定府小学堂生徒规则》,1905年袁世凯又颁发《兴学告示》,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大大激发了保定的办学热潮,促进了保定小学教育的发展。至1906年,保定城内就已有官办、私办及教会兴办的20余所小学堂,保定府所属各县小学堂已达150所。至1911年,满城县各类小学堂也达到了70所。这些学堂中不仅有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和初、高等并设的两等小学堂,而且还有一些如盲哑学堂、艺徒学堂等专门小学堂。清末保定小学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方面,而且办学效果也很突出,尤其是一些官办小学堂,办学有方,校风良善,堪称模范。[1]6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保定蒙学堂更名而来的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保定蒙学堂之所以更名为模范小学堂就是希望能办成专门的、标准化的新式小学堂,供别处“参观效法”。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在之后的办学过程中也确实不负众望。首先,教育管理规范。学堂严格按照1903年清政府拟定的癸卯学制实施小学教育,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招收七岁以上儿童入学,课程设置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八科目;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招收初等小学堂毕业、十五岁以下儿童,课程设置为九科,除初等小学堂所设置的八科外,另加设手工、农业、商业科,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在其中任选一科学习。其次,教学效果卓越。在当时就有这样的描述:“每见学生在堂上则静若木鸡,下堂则活泼飞舞,不可约束,如见日本堂盘有鸟之象。”“其训育始终如一,其教授一丝不苟,其设备日见完善,其学额日见增加,其特色尤在教授草案,已见效果。”直可谓“教授批评,每周举行”,“卫生颇见洁净,体育发达,各科成绩俱佳”,称得上“办学有方、校风良善、全省模范、名实相符”。[1]80-81
清末小学国学教育呈现新旧教育并存的状态。1840年近代伊始,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教育变革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中国教育因此开启了近代化历程,传统国学教育的主体地位由此开始动摇。清末新政时,清政府尝试以西学教育模式改革传统国学教育。一是废除科举制,模仿西学教育建构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近代学制,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有了小学教育机构,以取代传统启蒙教育时期的蒙塾、私塾设置。二是在新式小学尝试改传统综合教育模式为西学分科教育模式。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在新式小学堂开设修身科、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科目,传统国学教育内容首次被分科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历史等,西学课程如算术、格致等也嵌入了新式小学教育内容中。由于清末小学国学教育改革奉行固守传统、模仿改良的“中体西用”指导原则,虽然进行了以上两个层面的改革,就国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言,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革。如与1847年的家塾课程“早起,少长以序,入塾拜先师神座,毕,谒拜师长,请安毕(应对进退礼节,以管子《弟子职》、朱子《小学》为主),理昨日生书、带温书一卷,背。上生书,师长先依经讲解逐字实义,毕,再讲实字虚用、虚字实用、本义有引申、异义有通假之法(以 《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玉篇》《广韵》为主)”[2]86-87相比较,20多年后的1870年 《小学义塾规条》依然规定:“塾中功课,未识字者先识方字一二百,即授小学诗(新刻《续神童诗》,为人道理都已说到,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续千家诗》及《孝经》《弟子职》《小儿语》各种,如有余力皆可接读。其每日讲说,则以学堂日记、学堂讲语为最)。务须尽二月内训毕一二本,细与讲说,一面恳切训诲,教以身体力行,照所读之书做人,方不差误。午后把笔学写格言仿本百字,每傍晚必讲说做人道理二三则,使之互相核讲。每日天明即起,必先在父母前揖禀,洒扫家庭内外,然后入塾。”[3]88-91传统儿童国学教育讲解与背诵儒家经文大义的生活和教学场景,在清末小学依然故我。
清末保定小学国学教育可谓当时小学国学教育状况的缩影。1906年,直隶高等学堂监督王景熙为直隶公立小学堂拟定的 《直隶高等学堂附属公立高等小学堂简章》就重申:本堂“课程规则,谨遵《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办理,高等小学学科定为修身、国文、经学、历史、地理、算学、体操、图画、博物、格致等十门”,“本堂各项条规,具遵《奏定章程》管理通则切实照行”[1]71。不仅国学教育课程分科为修身、国文、经学及历史、地理等,而且,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也严格遵从清末颁布的《奏定章程》有关规定。
1912-1922年的民国初期十年,中国近代小学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12-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先后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的、任务、课程设置、学校设备、入学条件、教职员任用、经费及领导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小学教育规定: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设缝纫。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化、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设农业、女子加设缝纫,并视地方情形加设英语或其他外国语。[4]66-67新学制的颁布实施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保定亦是如此。在这10年间,保定陆续创办了清苑县第二、第四小学及私立志仁小学等小学教育机构,原有的小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就。例如,1912年,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更名为直隶第二师范附属小学,1913年,校长刘续曾在演讲中就明确该校教育主旨:“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1]86倡导以学校教育之力承担学校本应承担的教育责任,练习并发展学生的做事能力,注重道德操行培养,使学生有所作为。在此教育宗旨主导下,在之后10年的办学过程中,直隶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取得了相当成就。当时教育部金庚绪等人发布的 《参观直鲁浙等省中小学教育报告》中对其办学状况就总结到:“高小学生及国民学校幼生,对待各有区别。幼生取辅导主义,使于不识不知中渐入规律,而不减损其活泼精神;高等则渐取干涉主义,使操行程度与学生程度并增云云。办法颇有斟酌。”[1]103
民初十年就小学国学教育的变革而言,由于西方教育思潮及新学制确立的影响,小学国学教育呈现激进转型并日渐被边缘化的特征。191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校令》和《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高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其中国文课取代了传统的读经讲经课,初等小学取消了历史、地理、格致等科,增加了唱歌、游戏等新式教育内容,高等小学则增设了理化、博物等科目。再看各科目课时安排,初等小学修身科每周两课时,国文科每周十二或十四课时,两科目的课时占每周总课时量的约二分之一;高等小学修身科每周两课时,国文科每周十或八课时,本国历史和地理每周三课时,几个科目的课时也只占每周总课时量的约二分之一。[4]58-67综上可知,民初十年小学国学教育明显被削弱了。保定小学国学教育的命运亦是如此。1912年,直隶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依据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令》和《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的规定,将小学课程设置为修身、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格致、手工、图画、唱歌、体操、演讲等,[1]88不仅废止了读经讲经课,就是修身、国文、地理和历史等国学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学内容增加,国学教育内容如古文、诗词等大量删减。
1922-1937年的民国中期十几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小学教育理性发展的重要时期。1922年,教育部颁布了壬戌学制,这个学制进一步了规范了小学教育的年限,规定初等小学学制四年,高等小学学制二年,而且初级小学可以单独设立。从该学制颁布到1937年,保定小学教育得以快速发展,一批公私立小学相继建立,仅省立女二师和保定师范两校就附设小学五所,私立小学有成德、广培、民智、立人,公立小学有扶轮、万慈,都会小学有启真、淑真等。据1934年《清苑县志》记载,清苑县当时共有小学二百二十六所 (包括保定城内外的完全小学十三所、初级小学二十一所、女子小学三所)。1931年,满城县小学共一百二十六所,1937年发展到二百二十三所。[1]8不仅小学数量快速增加,而且这一时期保定小学的办学效果也颇为显著,如直隶第二师范附属小学不仅在教学上堪称楷模,而且肩负起指导全省小学教育的责任。1937年前后,该校编辑出版了《小学教育》丛书一套共10册,内容涉及教学、教法、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不仅反映了其办学成就,而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指导意义。[1]8
就小学国学教育变革而言,民国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西学在中国更加盛行,但也警醒了中国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传承的强烈忧患意识,进而掀起了近代第一次国学教育运动高潮,小学国学教育在经历了之前固守传统、模仿改良及盲目西化不同途径的实践、探索后,开始被理性审视和变革。
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拟定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强调学校教育“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应“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和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的教育宗旨。特别是“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一教育宗旨的规定,为小学国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及小学教育注重中西、古今融合等提供了充分的制度空间。同时颁布的 《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则规定小学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后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四科初小合设称为社会科)、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体育、音乐等课程。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置方面,以公民课取代了修身课。强调对学生进行个人修养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而且在规定中还进一步要求不仅公民课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其他各学科也都应兼顾公民道德教育,这与当时兴起的国民教育、公民教育思潮及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密切相关。以国语科取代了国文科。国语取代国文虽一字之差,但其改革的意义在于,“国文是死的东西,国语是活的东西。国文是古董,国语是现金”[5]13。改国文课为国语课,标志着我国语言教学中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也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和教材、教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更侧重于通过国语教育涵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思想力和想象力。诚如《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纲要》中所规定的:“(小学国语课)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而且“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6]13与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所规定的小学国文课教育宗旨“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6]11有了实质的不同。教学安排方面,分析《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总说明》对小学校课程及课时规定可知,小学国语课每学年课时比重为总课时的30%,社会科则占20%,即两者共占总课时的50%,国学教育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于民初十年趋于合理。
民国中期保定小学国学教育的变革基本上与全国小学国学教育变革节奏一致。1936年,河北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遵循教育部修正并颁布的 《小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总表》,开设了公民训练、国语、社会常识、自然常识、自述、劳作、美术、体育和音乐课程。其中小学六学年中,公民训练课和国语课的课时分别为每周60分钟和420分钟,两者总共占一年级总课时的47%,二年级总课时的43%,三年级总课时的39%,四年级总课时的37%,五、六年级总课时的35%。[7]109
1937年“七·七”事变后保定沦陷,从1937年到1948年新建小学寥寥无几,原有的小学教育也遭到严重破坏,小学国学教育也无从谈起。
近代小学国学教育自清末经历了从固守传统、模仿改良到全盘西化再到融合创新跌宕起伏的变革过程,但艰难变革中也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就。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是近代国学教育的一个典型缩影,其在变革中呈现出的历史成就和特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
聚焦近代保定小学的地理、历史课,愕然发现其课程内容与当今小学竟迥然不同。地理课以 “儿童学地理,应知有二点,即所居之都会与自己之乡里。地理教授,依赖想象,而想象必基于基础观念,而得于直观的基础观念又是最好的,所以教地理当知情达理儿童之近处起”为宗旨,具体教学内容为:其一,本校观察。本校方位、形状及周围的情况,按地理教科观察之,讲说之。其二,校园观察。园中有林有原,雨后有川有岛有湾,可浮叶舟,可筑堤防,宛如一小地理模型,此等处最宜注意。其三,校外旅行视察。校外河川、山陵、道路、产物、碑碣、佛寺、古迹、衙署等,均于旅行时为之指点说明。[1]102至于历史科,也本着“历史教授,赖乎想象,与地理同。所异者,一为横之想象,一为纵之想象耳”的原则,基于“幼儿于时代观念甚形薄弱,社会组织亦未能悉,苟不先与以明了基础观念,虽为纵谈史事,终亦类于说梦”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就墓表、古迹、碑铭、庙宇等,谈起来历,与以时代观念,使有兴亡之感;就纪念碑坊、先贤祠等,讲说乡里名人之事迹;就衙署局所,教以社会之组织;就营垒、军舰、兵土等,授以勇武之整合,及海陆军之编制。”[1]102
可见,近代保定小学地理、历史知识的讲授非常注重从儿童熟悉的“乡土”和“本地”的地理、历史讲起。可以想象,这些本乡、本土的,儿童再熟悉不过的山川、河流,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不仅大大激发了儿童对知识的好奇心,而且使儿童不经意间就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和骄傲。这样的地理、历史课不知比一上来就讲国家和民族的地理、历史的小学地理、历史课对于儿童会有意思多少!熟不知“国家”“民族”这些词语对几岁孩童而言还是尚难理解的。潘光旦先生对此种教育现象有过感慨:“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对于纵横多少万里的地理和对于上下多少万年的历史,不难取得一知半解……但我们如果问他……他从小生长的家乡最初是怎样开拓的,后来有些什么重要的变迁,出过什么重要的人才,对一省一国有过什么文化上的贡献,本乡的地形地质如何,山川的脉络如何,有何名胜古迹,有何特别的自然或人工的产物——他可以瞠目咋舌不知所对。”[8]340潘先生的这些感慨虽然不是针对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而言的,但却也算得上是对近代保定小学地理、历史科内容的恰当诠释。
(二)“独树一帜”的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中有着悠久的乐教传统。先秦儒家就在主张旨在“修外”的“礼教”即道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旨在“修内”的乐教。“制礼作乐”“礼乐教化”,或古典“六艺”“六经”中的传统经学课程排序次第均可为鲜活的例证。“乐教”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郭沫若所言:“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都可以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9]186虽然先秦时期,乐教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教育地位和价值,但乐教鲜明的趣味性、蕴含丰厚情感的“诗、词、歌、赋”式美育教育形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礼教刻板政治说教的不足,由此乐教便成了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中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并被后世初等教育所继承。
清末保定的小学堂传承并发扬光大了传统音乐教育。以当时的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为代表,积极宣扬“窃维音乐、唱歌,小之可以陶淑个人之情性,大之可以裨益一时之风化,故于学堂尤为重要”,以至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的音乐教育在当时称得上独树一帜,“查省城各等学堂,除北关师范学堂外,惟卑堂仰蒙宪恩,聘有日本人寺本三二一员,兼教卑堂及初级师范学堂唱歌。而其他官立、公立各小学堂,均缺此课”。[1]59
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为了将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不仅在本校开设音乐课,而且针对全市的小学生义务普及音乐课,“卑职为推广音乐起见,仰体宪意,设法普及,以为纵不能使省城下等社会胥受音乐之益,以激发其忠爱之忱,亦当公诸同好,裨各学堂学生皆得遂其学习唱歌之愿,始足为真尽义务。……除星期外,每日于本堂功课完毕后,于午后六点钟至七点钟轮番出值,授音乐唱歌一小时。专教校外诸生。无论官立、公立小学及家塾子弟,有愿者,概不收费。计收学生三班,每日轮教一班”[1]59。为了保证音乐教育的质量,该校还专门附设了音乐讲习所,并制定了详细的简章,对音乐教育实施规范教学和管理。简章规定:“音乐、唱歌,学校所重,本堂为推广教育起见,设立是所,每日授音乐包课一小时,专饷校外诸生,不收学费;各学堂学生及家塾子弟,凡报名者,均为求学而来,本概许讲习。唯既已入学,学期未满,不得随时先退;各学堂学生,凡愿学者,必经其所在学堂各员认可,始准来报名;诸生每日到堂,可先在应接所休息,上堂后须守各学堂现行规则,免于讲习有妨;外课暂设三班,如以后尚有同志报名来学,必俟足一班额数,始另添班,惟至多不逾六班;学堂唱歌,每星期通常授一小时,现系开办之始,俟添班后,即定为每星期授二小时;现定时刻,自午后六小时至七小时,以后如须更动,再行指示;自二月十八日开课,至暑假为第一学期,自暑假至今年底,为第二学期。”[1]60
正是基于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的积极推广和实施,音乐教育得以在清末保定城内几乎所有小学中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官立若九圣庵、府学、清真寺,公立若讷公祠、皂君庙、山东会馆、北白衣庵,各学堂学生均来学习。其教员亦均同来研究,其未在学堂之童,来学者亦不乏人。初犹觉此办法迂拙,乃自二月十八日开办后,迄今三个月,各学生唱歌程度几与卑堂齐等。尤可喜者,刻下城内各街儿童亦渐有唱学堂歌之人”[1]59-60。
清末保定小学的音乐教育当时曾在全国进行推广,“卑职于二月间面禀奉谕准办,并将 (音乐教育的)办法章程交图书课,登入《教育杂志》”[1]60。俨然以新式小学实施音乐教育的典范而独树一帜,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了传统国学教育的音乐内容和传统。
(三)“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至民国时期,保定小学为切实促进学生学业与道德的进步,尤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以至国学教育相关各科目的教学方法都颇具特色。
1.知识与感情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直隶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即清末的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在修身科的教学中就着重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该校认为在小学各学科中,有特别价值的科目莫如修身科。小学教育的旨趣,在塑造学生的人格,而修身科的特质,恰恰就是直接涵养学生的德性,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确立学生的品德基础。可虽然学校每天都讲修身,学生品性反而日趋日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修身科本身有问题,而是教授修身的教师不能使所教的内容产生效果,即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直隶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特别规定了修身科“别具一格”的知识与感情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要求为:第一,言语须有感召力。要求教师教授修身课时,应声情并茂,不仅传授知识,还应启发学生感情。第二,利用格言及谚语。要求教师将泛泛的道德知识用格言或谚语表述,以触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记诵和吸收。第三,注意学生的个性及境遇。学生个性不同,境遇各异,所以教师在修身课教学中应洞悉学生的个性及境遇,针对不同学生因势利导,个别教学。第四,注意课外辅导。强调修身课的教学重点不仅是课上,而更主要是在学生的平时,教师应将教室内外所有的事情都视为教学素材,随时指导、鼓励、教育学生。第五,以身作则。儿童模仿性很强,培养学生品格,不仅需传授道德知识,更应以行动感化。强调教师应以内满外溢的高尚精神感化学生于无形。第六,注意实践。修身课为实践学科,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所教内容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实践中,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一言一行。第七,利用最新素材。修身课除课本上的教学素材之外,学校内外所发生的、杂志报刊所记载的故事新闻不仅都是教学素材,而且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应随时取材。第八,利用课余时间传授道德常识,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1]94-96
2.取近致远的教学法
所谓取近致远的教学法就是借助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事物,如实物、图画、标本、周围的事物等,让学生观察、感受或实验,以便理解和掌握对于他们来说尚属抽象的知识。民国时期,直隶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国文科、历史和地理科就主要采用这一教学方法。国文科一是讲授文字用直观法,即教授文字时,先向学生展示与文字相关的实物、图画、标本等,使学生观察或实验,学生自然就理解和掌握了文字。二是讲授文章用分解法。国文课通常既重视材料,也重视内容及形式。因此,在讲授文章时,应按一定的次序和层次进行讲授。通常先讲授文章中的生字、难句和文章所涉及的事物,然后讲授文章的文体和全文的主要结构,再讲授文章中涉及的文法内容,包括字法、句法、笔法和篇法等。地理和历史科则采用直观教学法。该校每年春秋两季经常组织学生徒步到保定周边的抱阳山、白洋淀等地旅行,目的是使学生对河山、道路、山陵、碑碣、古迹等有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山川河流形成原因、古迹庙宇的历史渊源,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大增,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这一教学方法在近代保定其他小学的教学中也有体现。如1934年创办的河北省立第二模范小学所拟定的国语科作文教学方法就很具典型性。其强调作文题目对于儿童的写作训练极为重要,题目出的不好,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老师的讲授效果。因此,拟定作文题目应以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为主,一是采用与国语科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题目。如国语课中教了“我是少年”一文,作文便可用“少年应有的精神”“理想中的好少年”等题目;教学中教了“猴子的故事”,作文便可用“我喜欢的小动物”“猫的故事”“聪明的小猴子”等题目;教学中教了某一首诗,就可以把该诗引伸为散文、小说等;讲过长篇故事就可以缩写为小品文等。二是趁时令节气出相应的作文题目。这种题目的作文,儿童不仅极感兴趣,而且能充分发挥文思,促进创作能力。如以下的作文题目就是此种类型:“秋天的风景”“农家的秋忙”“今年的中秋节”“中秋赏月记”“月亮妈妈”“雨中记事”“风雪记事”“关于下雪的故事”“冬夜围炉趣谈记”“新年又来了”,等等。[1]109-110
(四)“独成一体”的考核方式
近代保定小学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等国学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也颇具特色,主要体现为知识考核与操行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和学年考核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几个方面,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的成就。
1.学业考核与操行考核相结合
这一特点在修身科的考核中体现最为突出。近代保定小学修身科的学习成绩主要从两个方面考核:一是对课堂所授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为“适宜实践的诸德之领会;格言之解释及记忆;修身例语;关于修身及修身例语等道德上之判断”[1]61。考核的方法主要是就平时所讲授的涉及以上几方面的知识,以口试或笔试的方式让学生作答。二是对学生进行行为操行的考核。修身教育的优与劣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或记忆了多少修身格言、谚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品德操行。因此,近代保定小学,以清末保定官立模范小学堂为代表,非常注重对学生操行的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为“劝学、私德、公德、服从和仪容”五个方面。劝学主要考核“授业中有无离座乱舞、杂谈、玩弄他物、侧视旁面等,课业注意如何及迟到缺课情况”;私德主要考核“有无戏谑恶习、狎侮忿斗、谎言、恶言、厕中戏斗、故陷人过、揭人忌讳、损坏自己学用品及书籍或时有遗忘等及‘合群合友的实行’”;公德主要考核“对于窗壁桌椅、学校物品、借用物品、他人器物是否爱惜、是否注意学校清洁卫生、是否对学校、班级肯有荣誉心”;服从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有故意间离、与师长谗言、强辩、行理不到、不敬师长等行为、对于师长的命令是否遵行以及对于学校制定的学生行为规则能否履行”;而仪容方面则考核学生“是否容止不正、面垢手污、衣服不洁、冠侧钮带以及成队时是否脱列、拥挤、交手、私语、低头、左右顾及行礼时乱列失仪因而嬉笑等”。[1]66行为操行的考核方法是学校特设学生操行记实薄,对学生平时的操行表现进行记载,每月由学校的主任教员参考其他教员的意见对学生的操行表现给出评语,并每月月末将记实薄上所记载的事项通告相关学生,使其自省。学年末,根据学生两个学期的操行评语和表现,给出本学年的操行考核成绩,成绩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等级。
2.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近代以保定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为代表的保定小学对学生学业成绩,通常每月平日考查和月末考查各一次,每年则学期考查和学年考查各一次。各科均订有具体的考查内容及方法。如国文科,考核的内容主要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语法和书法四方面。语言表达能力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讲话的姿势、声音、用语、调子、语法、思想发表、言语流畅、简明等若干方面;阅读能力主要考核发音、熟读、字句构造及意义、文法和文章大意几方面;语法主要考核思想、修辞、文法和文字;书法则着重考核字体及字行、笔法及笔势、书写快慢、姿势及执笔、墨色及浓淡、笔画次序及笔画添减。书法和语法依据“每月最后一星期及平时成绩”考核,而阅读能力考核则期末时进行考试,就“平时及临时提出之问题,使学生用口或笔答之”。[1]62
3.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对于一些既需要记忆同时也需要理解的科目,近代保定小学,像保定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考核的方法则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如经学科考核的内容为字句之解释及熟读、章旨之记忆及应用上之判断、学科知识之联络;中国历史科为主要之年代、地名、人物及历史上之事实、事件之始末关系及变迁和国民的首先及感情;中国地理科为自然及人文上之事实并其相互关系、国民的思想感情。以上考核内容既有记忆也有理解的内容,因此,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平时及临时提出问题,使学生用口或笔答之”[1]62。
近代保定小学的国学教育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小学国学教育变革的一个典型缩影,通过对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总结近代小学国学教育变革的历史价值。
第一,近代小学国学教育的变革是应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反对固守传统和全盘西化的诉求而进行的。鸦片战争后,西方新教育传入中国,中国传统教育从此开始了极其纠结的近代化转型。一方面难以割舍对传统教育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西方教育的先进性。由此,中国教育近代化呈现两种不同风景:一面是中国传统教育一直不断顽强地进行着变革,另一面则是西方教育日渐深入地嵌入中国教育,先是大学教育,后是基础教育。也正因为这两股变革力量的博弈,使中国近代国学教育的变革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和曲折,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既经历了清末的固守传统、模仿改良,也经历了民国初期的全盘西化,应该算得上近代命运多舛的国学教育的微观写照。当然,面对国学教育近代变革的艰难抉择,上至蔡元培、唐文治、王国维、陈寅恪等一大批忧国忧民、极具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家、思想家,下至像近代保定小学的一些优秀教育实践者,都一直致力于纠正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固守传统和全盘西化的偏颇,呼吁中国教育近代化既不能一味复古,更不能全盘西化,而应理性变革、融合创新,既要与西方先进教育接轨,积极实现近代化转型,又要保留中国优秀教育文化的内容和特色,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历史情形。
第二,近代小学国学教育的变革凸显了国学教育理性变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自清末第一所新式小学堂的创办至壬子癸丑学制特别是壬戌学制的实施,保定小学国学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近代变革历程,变革过程虽然跌宕起伏,但依然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小学国学教育内容、方法、考核等诸多方面的特质。近代保定小学国学教育不仅生动地演绎了国学教育近代变革的过程,其所形成的诸多方面特质也凸显了国学教育面对传统与西学的挑战理性变革、融合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应该是近代国学教育变革的更深远意义所在。
勿庸讳言,现代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等现象,就是国学教育,尤其经学教育长期被忽视所致,进而近乎狂热地倡导恢复传统国学、乃至经学教育。理性地思考国学教育、经学教育真能解决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问题吗?这同样是令人沮丧的。对此,傅斯年先生早就有过阐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创业都不靠经学,而后来提倡经学之后,国力往往衰弱;汉唐宋明都是实例;经学在过去的社会里,有装点门面之用,并没有修齐治平的功效;五经的势力在政治上远不如《贞观政要》,在宗教道德上远不如《太上感应篇》;各个时代所谓经学,其实都只是每个时代的哲学;汉宋学者都只是用经学来附会他们自己的时代思想,我们在今日要想根据五经来造这时代哲学是办不到的了。”[10]
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国学教育虽然不能直接解决现代社会由于过于专注工业文明所造成的如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从长远看来,无论是对儿童、青少年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抑或是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熊贤君先生所言:“在时而拉‘东洋车’,时而拉‘西洋车’的中国建立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加强国学教育是有助于进行道德建设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不无助益的。”[11]
[1]保定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保定教育史料类编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2]龙启瑞.家塾课程[M]//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佚名.小学义塾规条[M]//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4]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保定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教育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8]潘乃谷,潘乃和.潘光旦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0]傅孟真.论学校读经[N].大公报,1935-04-07.
[11]熊贤君.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 [J].民国档案,2006,(1):99-104.
(责任编辑 苏 肖)
Comment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f Baoding Primary Schools in Modern Times
ZHAO Ying-xia1,2,WU Hong-cheng2
(1.School of Baoding,Baoding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China)
Baoding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arting in the 1896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ources of moder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Faced with the impact of Western learning,modern Baoding primary schools with their unique teaching content,highly original music education,exceptional teaching methods,and unparalleled evaluation method demonstrated their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nd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highlighted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modern times.
modern;Baoding;primary school;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G629.29
A
1673-1972(2015)02-0104-08
2014-11-15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学教育学科化与课程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HB13JY056);保定学院教育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保定区域教育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2013J01);保定学院“保定近代教育研究”(KYTD2013004)科研团队研究成果
赵颖霞(1967-),女,河北大城人,保定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