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审视与建构

2015-04-10 11:34徐海涛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政治

徐海涛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南通2260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审视与建构

徐海涛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南通226010)

微博、微信、QQ、陌陌等“微媒体”当前应用广泛,开放场域、人人发声、随时关注的互动式、参与式的新型网络话语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而高校处于“微媒体”的包围之中,这些话语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话语情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增加,深入研判“微媒体”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趋势,掌握“微媒体”并形成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微话语权”已是大势所趋。而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一元话语权”权威解除、“定时定量供应”话语手段乏力、“传道解惑”话语体系落伍和“意见领袖”红色话语匮乏困境促使其必须实现转型,要树立包容思维研判“微话语”影响,要创新工作方法建构“微话语”手段,要重点接入网点培育“微话语”领袖,要建立顺畅机制联动开发“微话语”资源,以重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映射大学生思想精髓的“微话语”体系,最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与效度。

微媒体;话语体系;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一元话语权

DOl:10.11965/xbew201506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反映的是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张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的传播,事关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更事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正确价值观的培育。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覆盖及在高校所产生影响日益加深,正面临着权威旁落、主导失位、范围缩小等风险。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1]。近年来,以微博、微信、QQ、陌陌等微媒体在快速崛起和扩散,“微时代”已扑面而来,它是基于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以特定的主体为基点,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强推性及选择性的新型网络媒体集合。以“微媒体”为载体而传播内容即“微话语”,大多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形式多样和网络风格,是新型语言风格。由于当前“微媒体”民众应用广泛,与之相对应的话语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开放场域、人人发声、随时关注的互动式、参与式话语体系正在逐渐形成。高校作为新兴媒体最活跃的参与力量之一,所经受的“微话语”传播已不可避免的裹入其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呼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2]。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意识形态功能必须继续发挥大背景下,深入研判“微媒体”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趋势,掌握“微媒体”并形成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微话语权”已是大势所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情境

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话语权”,必须充分了解“微媒体”的特点,必须对“微媒体”给高校教育管理及大学生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是“微话语权”梳理、形成、建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微媒体放大了话语的边界

微媒体的广泛普及催生了信息传播、覆盖群体的“核裂变”,用户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微载体即时即刻地进行信息的发布、获取与互动,造就了人人是记者、人人是舆论中心的可能性。这种空间维度多向式的“高速公路”以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线性的单向传输,压碎了传统以教师为主要权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与社会信息之间的无缝通道畅通无阻,海量的信息拥堵到大学生面前,其无限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的边界,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和维度。

(二)微媒体更新了话语的理念

微媒体作为近年来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平台,在民众之中广受欢迎的程度表明了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的网络秩序变化和自身所呈现的特点促进了教育话语理念的更新速度。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看,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点对点已成为趋势。微媒体绕过了传统指令传达的一对多的话语扩散式模式,将传统的粗放式的以面上工作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变成了必须注重个体、个性化的崭新工作模式,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工作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主观能动性,成为了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二是对等关系逐渐树立。在微媒体环境之中,不区分老幼尊卑、不区分强弱大小,关系的社会化、观点的中立性和言论的自由表达强化人们之间的对等关系,参与微话题权力的主导由参与者自己掌握。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充分释放客体话语的能动性,主体话语功能要实现转变。

(三)微媒体深化了话语的多元

微媒体语境中,信息多元承载的是价值多元,来自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价值观在微媒体之中传播与冲撞。微媒体的特点消解了来自各个层面价值观的进入渠道,淡化了国与国之间价值主张的边界,多元文化、思想观念、价值命题等共生共存,人们的精神疆域和价值认知领域也被不断地放大[3]。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长成熟期,对社会现实、各种价值观念的认识还缺乏非理性判断能力,对于微媒体之中所呈现的多元价值导向、模糊价值目标、自由价值主体、混沌价值内容等尚不具备完全的分析能力,加上大学生又是一个崇尚自由、个性张扬和标新立异的群体,很容易在微媒体混乱的价值观和嘈杂话语中产生盲目跟从、价值迷失、信仰模糊的情绪,甚至可能会出现价值逆反、走入歧途的风险。

(四)微媒体活跃了话语的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以话语为中介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传递以获得沟通理解、接受认同的过程,其具有相对的范式规范和规律。”[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彰显的不仅仅理念阐述、思想观念及规律,而且蕴含着具有实践指向的操作性规程,是联结、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大致模式脱胎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具有顺延性和一致性。而微时代的到来,将过去高校承担着相对规范程式的话语传递、表达、转译的范式进行了有力冲击,“不按套路出牌”的话语表达市场大开,一些新兴话语词汇如“伤不起”、“duang”、“然并卵”、“咆哮体”等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传播,而大学生作为微媒体语境中参与度比较深的群体,对这些词汇表示出了强烈的热衷,而对于其背后是否折射有非理性的价值观及是否符合社会常态,则缺乏必要的思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困境

大学生对微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娴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加大,延展世界所展现出的大学生话语表达的自由化、开放化如燎原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微媒体的话语策略上,还有些捉襟见肘,在某些层面还存在着“失语”或“哑语”的现象。

(一)“一元话语权”权威解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之中,教育主体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绝大部分内容,在教育的对象设定、时间地点安排、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的安排、教育手段的应用等方面,有着先天的支配权和一元主导权,且由于其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在权威性上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因此,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中独占优势,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将需要传递的正面信息直接送达至教育者,而且对于教育者的范围能够进行有效控制。而在新媒体语境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微媒体突破了传统话语的围墙,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范围,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大学生有了更多地机会接触不同层次的话语表达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选择、剖析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加大,自由表达观点、参与意愿选择等获取了主动权,加上受教育者对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往往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传统的“一元话语权”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教育者的话语权信息优势地位被消弱。

(二)“定时定量供应”话语手段乏力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主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上基本上都是定时定量的,这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高等教育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其分配到的有限的师资、活动场所、经费、组织机构等所决定的,难以做到敞开无限供应。而微媒体承载于手机客户端、ipad等工具,大学生基本上在有网络的区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相应的信息接收、互动,是全天候、无限制、敞开供应的,而这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无法企及的。在此,限定时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由于缺乏较强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在教育内容的入脑入心上可能会出现断裂,与微媒体随时随地的传播有着较大差异[5]。同时,大学生乐于即时参与互动的热情又奠定了微媒体话语在其群体之中的权威性,在众多发生在高校的公共性事件的一边倒情绪渲染中已得到了证明。

(三)“传道解惑”话语体系落伍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构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教学的实施者及特有的教学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所建构主要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严密逻辑结构、科学完整性、思辨性,在话语叙述风格上呈现的是“高大上”、“严肃认真”、“宏观大气”的特征,更加注重的是知识体系的讲授与传承,而这种以“传道解惑”为使命的已信向他信的论调风格与当代大学生跳跃式思维和更加注重鲜活性、个性化的语言思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微媒体话语的显著特征即是语言灵活、够接地气、灵活多样,其被来自不同层次、拥有不同知识的群体赋予了多样化的话语风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被以如动画、幻灯、漫画、图文并茂等形式展示出来,大学生对这些新鲜的话语现象有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模仿参与热情,推动了大学生向这些微话语体系的靠拢。

(四)“意见领袖”红色话语匮乏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有着丰富的网络经验和众多的拥护者,在公共事件中往往能够处于话语表达的权威位置,甚至对某些公共事件的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微博中的很多“大V”和微信公众平台现已成为全世界各种价值观交锋碰撞的中心舞台之一,而这些网络基本上都将焦距集中于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讨论与舆论导向之中,其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都是有待检验的[6]。当代大学生对于“意见领袖”同样是非常关注的,很多还是他们的“粉丝”,对于他们的话语指向往往以盲从为主,缺乏足够的理性判断。而在这些“意见领袖”之中,以宣扬正确意识形态并拥有广泛支持者的,从目前微媒体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到价值观公共事件时,发声能力还比较弱,受关注度还不高,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力还不够深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建构

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境所发生的改变及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微时代所产生的种种困境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构必须要高度关注微媒体的特征,在队伍建设、话语设计、沟通渠道、舆情应对等方面出新招、展新颜、谋新策,这不仅仅是为了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重要的在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时代对接的适应性,提升与大学生话语接受的能力。

(一)树立包容思维,科学研判“微话语”影响

对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也确实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但并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更加不能采取“放任四流”的消极保守主义和“严防死守”的僵硬抵抗主义,试图将大学生置于一个外界干预减少的信息真空中,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必须以开放、主动、包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微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带来的影响,科学研判其挑战背后带来的机遇,充分认清大学生对微媒体话语表达有其认知的合理空间,并非是全盘接收或毫无判断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重构上,要充分研究这些微媒体的发展态势、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制订科学有效的预案进行引导、干预,调查分析微媒体话语对大学生之间关联的程度、对其影响的信度和效度,熟悉大学生对微媒体的具体应用情况及频率,从而逐渐摸透微媒体之中话语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的深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总体上目前对微媒体的应用与关注还处于浅层次,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发布的微博信息内容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记录每日心情、兴趣爱好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微小事件[7],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限于自身比较多,但随着大学生成长经历逐渐发生变化,其关注的焦点是否会转向、转向何方,都需要提前进行预防,因其对微媒体应用的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创新工作方法,着力建构“微话语”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对“微话语”的正确认知,引导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就要创设健康向上的微媒体平台,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一是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微媒体组织机构,专人专门负责相关方案的制订、平台的建设、活动的开展等,并辅之以经费与人员保障;二是高校要成立相应的微媒体运营平台,将大学生的关注点部分地从校外转向校内、转向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纳大学生参与管理运营;三是要提升高校思想教育者的微媒体素养,对“微话语”有一定的研究和表达能力,熟悉微媒体话语生成、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微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序,能够运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与设计;四是增强运用“微媒体”互动的频率,高校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或实际问题时,能够通过微博、微信、SNS站点等及时响应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疑问,并通过大学生喜欢、熟悉的话语表达方式进行答疑解惑,从而用微媒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身或对社会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有解决的途径[8]。

(三)重点接入网点,着重培育“微话语”领袖

微媒体平台上大学生表达公共意见的途径日趋微观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形象”来表征“宏观意象”。大学生并不经常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来直接描述自己的观点,相反他们采取了“隐晦式”的表达方法,将对民族、社会、政治、宗教、信仰、历史等宏观命题的关注深深地隐匿在对细节的微观雕刻之中[9]。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对理论性宏观叙事缺乏足够的耐性和兴趣,而对于细枝末节尤其是突发性、故事性、奇异性的事件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这导致其在“意见领袖”较为奇特、另类或认可其权威性的一些事件的解读中往往选择随从。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微媒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一是帮助大学生对微媒体之中明显以获取眼球、夸大其词等伪“意见领袖”的甄别与批判,净化大学生关注的微媒体空间;二是积极宣传“红色意见领袖”,遴选一批德高望重、传递正能量的“红色意见领袖”,通过邀请入校讲座或推荐会的形式,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并经常性地与其进行互动;三是培育高校“意见领袖”,选择有学识、有德性、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队,建立相应的微媒体平台,在学校一些重大活动或社会事件中采取有理有据、话语表达活泼生动的形式与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提升大学生对身边“意见领袖”的认可度。

(四)建立顺畅机制,联动开发“微话语”资源

微媒体随时更新、话题层出不穷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建构“微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保持连续性、具有针对性、确保有效性的长效顺畅运转机制,要着重联动各方力量开发吸引大学生、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微话语”资源。一是建立长效联动机制,通过与有关微媒体实现关联,从微媒体的社会资源中汲取营养,通过跟踪观察、分类整理、重点推荐、即时转播等方式将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智慧“草根”的理性思想、精彩观点、积极态度传递给学生群体,并积极促进相互联动的常态化,在交流与沟通的进程中相互进行审视与探讨,共同营造联动的良好环境与氛围[10];二是建立长效开发机制,高校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着重开发体现高校特点、反映大学生生活、追踪社会思想热点、判断舆论导向的话语体系,采用微媒体互动的方式将大学生纳入到话语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在话语资源开发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借用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媒介力量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与协调,确保大学生“微话语”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满足受众的话语能力;三是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高校要正确地研判微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定位微媒体的媒介作用,对微媒体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及其话语风格进行相应的研究,立足长远,以发展的眼界,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有效化为使命,前瞻性设计微媒体应用体系,灵巧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提高大学生乐于关注、乐于参与、乐于接受、乐于宣传的力度,始终占据微时代情境下的话语主导地位;四是建立舆情应对机制,社会及教育系统的重大公共事件及突发性、应急性事件会在大学生群体之中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在舆情引导上,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有效的组织流程和完善的应急方案,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的反应,且能够借助各类微媒体占据事件真实的权威解释权和足够的话语说服能力,斩断恐慌性情绪、过激心理、流言谎言出现的可能性,防止这些突发性事件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11]。

微时代中微媒体话语体系的重生及公众话语权的释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挑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渐转变过去僵化及正统的话语表达方式,机遇在于借助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直接传达到大学生个人,只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适当,亦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在这种新的语境中实现转型,重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映射大学生思想精髓的“微话语”体系,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党和国家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上赋予高校的职责[12]。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权”的建构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其最终完善体系的形成还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建构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话语体系,要注重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梳理与建树,理论层面要加强对微话语的内涵、外延、原则、内容、保障、评价、监督等的研究,以建立起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的指导体系;实践层面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的实证研究,对于借用何种微媒体、具体运用微媒体有操作性的体系建构,尤其是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微媒体话语范式,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推广应用。

[1]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3(7):8.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 (Z1):6.

[3]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

[4]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6.

[5]赵涛.试议微媒体对当前人际传播的影响——以微信传播为例[J].电视研究,2015(8):56.

[6]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8.

[7]马建青,顾青青.“微”时代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8):79.

[8]肖铁岩,王永川.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的发展与创新——以中国大学生在线博客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4(5):79.

[9]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5.

[10]陈宁,周翔.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J].北京教育,2011(10):12.

[11]张宝君,王储佳.微信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92.

[12]刘五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构成新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6.

责任编校:陈于后

The Survey and Construction of“Micro Discourse Right”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XU Haitao
(Students Affairs Office,Nantong Shipping College,Nantong 226006,China)

Microblogging,WeChat,QQ,Momo and other"micro-media"are widely used nowadays.New type of Internet discourse system with the feature of everybody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is gradually formed.Universities are surrounded in this kind of"micro media".This discourse syste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s relevance between its discourse contex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creasing.Deeply judg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micro-media"discourse communication,mastering the"micro media"and forming the“micro discourse right”suitabl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 general trend.The relief of“unitary discourse right”caused by micro media,weak"time ration" word means,outdated“solving problem”discourse system and deficient"opinion leader"red word force its transformation.It is advisable to build inclusive thinking to judge"micro discourse"impact,innovate working methods to construct the"micro discourse"means,focus on access network to foster"micro discourse"leader, and establish a smooth mechanism to explore the"micro discourse"resources.The“micro discourse system”refl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w and mapping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needs to be re-built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cro media;discourse system;discourse righ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micro discourseright;unitary discourseright

G641

A

1672-8580(2015)06-0021-07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2013SJDFDY019)

徐海涛,硕士,讲师(E-mail:446523207@qq.com)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