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2015-04-10 07:32:48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青春

兰 青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昆曲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兰 青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昆曲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誉有“百戏之祖”之称的中国古老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国传统艺术中刻有鲜明的民族元素符号。这一集音乐、文学、表演等为一体的经典戏曲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昆曲艺术在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此可以看出,昆曲在国际范围得到认可的同时,也影射出我国经典文化正面临着濒危的现实。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时间为线索阐述昆曲的发展历程,对“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昆曲的发展的构想与建设意见。

昆曲;传承;牡丹亭

昆曲创作主要是由饱受封建桎梏的知识分子来完成,长时间生活在封建压迫下的普通大众,由于儒家文化的长时间统治,他们把对生活的期望融入进了经过粉饰加工的样板上。昆曲是这样一种带有时代烙印的产物。封建时代,上层人士不光欣赏、创作昆曲,更是亲自表演,久而久之,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的文化感悟与昆曲融合在一起,给其输入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审美格调。昆曲的经典被文人注入了深深的时代特征、塑造了经典的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其艺术成就与文学成就可与古代经典诗词相媲美,唱词在改编上能够被世俗观众所接受。在唱腔方面,音乐格局、节奏控制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昆曲经过漫长的发展,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剧目,这些剧目不单是艺术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表现。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昆曲艺术不断改编、发扬与创新、昆曲的艺术文化价值得以沉淀,在舞台表现上得以发展。

一、昆曲的由盛转衰

昆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最早出现在苏州的昆山地区,由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合称的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发展而来。到了明朝中叶,经过当时著名的曲艺艺人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将昆山腔的演唱方法进一步的完善,保留了昆山腔原有的连绵悠长的特点,又融入了北曲曲调中豪放荡气的特点,很快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成为流行一时的“时曲”。随着昆曲艺术体系的日益完善,迅速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传播链条至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并成为了全国性的剧种。昆曲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作品出现了数量多、质量高的特点,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荣耀的一笔。

昆曲在剧坛兴盛二百三十年的时间,然而随着地方戏的兴起,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昆曲独占鳌头的格局被打破,戏曲不再是贵族独享的艺术,而更接近大众化,昆曲也由此逐渐走向了衰败。究其原因有三点:第一,昆曲自明晚期开始,欣赏对象就定位在宫廷贵族层面,普通群众很难欣赏到这样的艺术。第二,昆曲的演唱到后来行腔太过细密,节奏愈加低沉,欣赏的重心放在曲词的欣赏,晦涩难懂。第三,创作题材脱离了人民群众,内容脱离现实,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很难寻找共鸣,失去了艺术发展的群众根基。在历史的流逝中昆曲走向没落。

二、昆曲当下的成功

然而在昆曲当今不景气的情况下,白先勇在抢救昆曲方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一举。2004年4月,白先勇先生再度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首次上演,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在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巡回演出,掀起了一阵阵“牡丹热”的浪潮。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对《牡丹亭》加以密切的关注。“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上演的时候更是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认可,上演期间场场爆满,人们观看热情十分高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为昆曲今后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典范,分析原因可以对昆曲未来的发展有所启示。昆曲的青春版在跨文化传播中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1.坚持再现。昆曲以全新的面貌传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入了新的起点,中国的传统戏曲在传播过程中做出了成功的典范,为中国传统戏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新版《牡丹亭》不仅依靠着自身的戏曲文化魅力感染大众,更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放光彩。“青春版”《牡丹亭》在立足创新的同时又尊重原著、坚持再现,纵然很多现代年轻的观众对昆曲不再熟悉,“青春版”《牡丹亭》依旧坚持用昆曲的原汁原味来打动观众的心,用自身古老悠久的艺术形态来冲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界限。也正是昆曲《牡丹亭》独具特色的魅力与感染力,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让所有人一起感受着剧种的喜怒哀乐,即便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都能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同欢喜共流泪,单单是昆曲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就足以征服世界各个角落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然而,在整部剧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过多关于文化融合的一味追求,却不经意间地将不同的音乐、人文等文化融入到一起,这也正是整部剧的精妙之处。“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传播案例让沉睡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苏醒,在这一成功的案例中不难看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本身的艺术魅力,在现代文化背景中坚持再现、保持原有的特色魅力将是各个文化人群所能接受的最好的传播形式。

2.根植传统文化。“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着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宝藏,根植于中国文化让古老的昆曲在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复苏。白先勇先生创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古老的昆曲为蓝本进行的再度创作,白先勇先生的这一创作之举为振兴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昆曲树立的一个旗帜般的榜样。中国传统的戏曲虽然艺术形式无可挑剔,但也存在自身的弱点。如传承过程周期长、后代传人投入高,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来进行传承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过历时的洗礼之后仍旧显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白先勇先生在对“青春版”《牡丹亭》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并没有抛弃中国传统音乐本身的音乐形态,而是以传统的昆曲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当今时代文化进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料在新昆曲中起着很大程度上的作用。

3.面向观众。“青春版”《牡丹亭》不单单是我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今社会传播的魅力彰显,在商业的运作方面也值得学习和借鉴。由于观众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习惯不同,传统的昆曲面向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在昆曲的传播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古老的昆曲很难在大众人群中传播和普及。它与人们所熟悉的诗歌、散文不同,昆曲有着自身的语言特点和体系,在不了解昆曲语言特点的情况下很难进入剧情。这个问题对于“青春版”《牡丹亭》面向大众传播是个挑战。“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和英国上演之前,提前在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普及和宣传,传播团队开展讲座、走入社区、翻译字幕,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让观众认识《牡丹亭》这部源自中国传统音乐古老的艺术。李林德教授是“青春版”《牡丹亭》传播团队中的一员,这部戏剧被翻译成英文并配上字幕,他创造性地在美国加州大学开设了前所未有的昆曲的课程,许多青年纷纷前来听课,并且对昆曲进行传唱。在各大高校开展讲座的同时,传播团队深入社区,点对点地为社区群众进行剧情的讲解和昆曲的演唱,群众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情了解后,显现出极大的热情,并纷纷表示愿意前去观看现场精彩的表演。前期的宣传和传播工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积累的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人们对昆曲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激起了观众对欣赏中国传统古老优美的牡丹亭的热情。

4.编排创新。“青春版”《牡丹亭》在编排创新上与传统的《牡丹亭》有着细微的差别。从整体形象、演员配置、服装造型、音乐编排上都有着不同之处。中国传统音乐讲究含蓄、意会的审美情趣,这与现代人直观地审美习惯有所不同。“青春版”《牡丹亭》在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昆曲的特点的同时,做出了改变,保留了《牡丹亭》韵美的特点,在舞台传递中抓住戏曲的审美意境,在造型、声腔、脸谱等方面体现着传统的文化精髓。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的审美习惯与状态。演员配置上,“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人员较为年轻,为演出注入了活力与生气,并且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宣传中利用观众“追星”的心理特征对年轻演员的演出进行打造,唤起青年一代对传统昆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塑造出一个年轻有活力有生机的演出阵容。在服装造型方面,为了彰显“青春”的特点,在服装颜色的选取上以清雅、娇嫩的颜色为主,给人感觉清新纯净,赏心悦目。在服装质地的选择上,运用了轻盈飘逸的如丝版的面料,并且服装细节的设计上时刻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苏绣加入服装的造型中,从每个细节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音乐编排上,随着戏剧剧情的展开、矛盾冲突的加剧,出现了主题音乐。主题音乐的设置对于传统戏曲是一个中西合璧的高超技巧,每当主题音乐出现,反复加深戏剧中人物情节的变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昆曲的发展与设想

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与传承。昆曲就像博物馆中的“活化石”一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的流传再现了中国古代一部分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及艺术成就。经过历时的洗礼与酝酿,昆曲被浪里淘沙保存至今,可见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在当今的传播中,昆曲却显得较为弱势,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文化的当今,让昆曲得以传播才是制胜的道理。然而,昆曲该怎样适应当今的这个时代,以全新的魅力进行传播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整合资源。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昆曲反映了古代人们的道德审美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愫,在表现题材上也丰富多样,具有影响力的剧目有很多,如《南柯记》、《长生殿》、《邯郸记》等。表现不同的人文情怀与社会风俗。昆曲在600多年的传承中保存了大量丰富的曲目,对这些曲目的整理与创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们看到的一些经常上演的剧目,目前比较成熟,然而散落在民间的剧目曲调,有待后人逐渐地发掘与整理,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加以创新,让昆曲与人们当今的生活更加贴近,让人们更加懂得如何欣赏优秀的昆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针对传统剧本,另一方面是针对新剧本。传统剧本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精华,其内容和精神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研究之处,但传统的剧本却难以适应当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导致优秀的内容难以传播。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做出了优秀的典范。其他剧目也可以借鉴典范的传播模式进行传播;新剧本的创作具有更高的难度和挑战性,以时代内容为创新点进行昆曲的创新创作可谓是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发扬昆曲传承昆曲,后人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在不失去昆曲原有的味道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磨合,反复的揣摩。

2.跨界传播。文化传播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渗透,在文化生活中相互感染、交汇、融合所产生的文化流通。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日益先进,文化也随之完善并推动社会生产。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造就了文化之间的融合。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里,文化的融合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情,在国际化的视角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已是大势所趋。民族和国际的界限在文化交流方面逐渐淡化,文化的融合、冲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在跨界传播的环境下,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保持原有的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入国际化的文化氛围,以本土文化作为立足点向世界范围扩散。当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在将自己的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视角的时候,才会让昆曲这种精湛的艺术在时代环境下飞速地成长起来。跨界传播不仅仅是跨国界的传播,也可以是跨领域的传播,昆曲作为古典的综合性艺术,在文学、美术、音乐、表演、戏剧等各领域中,完全可以有跨界的创新与发展,综合性的艺术在每一反面都与时代接轨的前提下才会出现飞跃式的转变。昆曲的传播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将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面向更多的观众,以网络、电视、广播等传媒作为媒介向大众传递中国传统而又古老的音乐文化。

3.传承与展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保护昆曲不只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需要,更是每一位渴求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愿望。在这个大到国家、社会、政府,小到演出团体、观众构建成的保护昆曲的群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支持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纵然在保护昆曲的道路上有很多困难,但昆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极具特殊的重大意义。昆曲积淀了太多的民族文化、民族气节和民族艺术的精华,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和宝藏。振兴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人的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相信昆曲的传承一定是后继有人,在不断发展中将昆曲推向社会文化中应有的位置,并将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兰青.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戏曲与说唱音乐概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22-28.

[2]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81.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28-133.

[4]伍国栋.中国民族音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08-314.

【责任编辑曹萌】

J647.17

A

1674-5450(2015)05-0171-04

2015-04-17

兰青,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牡丹亭昆曲青春
昆曲
幼儿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0
牡丹亭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2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2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26:55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6:46:39
补园和昆曲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8
读《牡丹亭》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