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模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2015-04-10 07:32:48朱晓宁
关键词:语法课文文章

陈 佳,吕 鸥,朱晓宁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

交互模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陈 佳,吕 鸥,朱晓宁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4)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方式,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听、说、写等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语言学家提出了三种阅读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交互作用模式的建立对阅读的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积极地把交互作用模式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运用语言知识和图式理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英语教学;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交互作用模式

一、阅读理解的三种模式

阅读是写作的逆向行为,作者通过写作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传达自己的思想;读者在阅读时把文字转换成意义,从而理解作者的意图。由此看来,阅读是读者分解作者文字的过程。那么阅读时,读者是如何分解文字的?对此有三种不同的看法或模式:

(一)自下而上模式(The Bottom-up Model)

Gough在研究阅读行为时运用了信息加工理论。将阅读过程形象地描述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即读者通过对语言单位(如词、句子等)的逐级识别而最终达到理解语篇含义的目的[1]。“自下而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文本材料为基础,从低级到高级单位逐渐了解认知的过程,因此,又被称为“材料驱动”(data driven)过程。

教师在教授阅读时,依据这个模式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如讲解生词和语法等),以期达到逐级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但是对阅读理解的考察发现,学生即使解决了语言上的障碍,但并不一定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换言之,生词全部认识了,语法全部明白了,但只是表面看懂了句子,对于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寓意不能理解。究其原因,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而且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完全被动的,被讲解生词,被讲解语法,完全没有成为阅读的主体。

(二)自上而下模式(The Top-down Model)

Goodman将整个阅读过程视作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game)”。Goodman认为,阅读过程应该是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对作者意图进行猜测,不断通过阅读检验自己的猜测,再重新修订自己的猜测,进而逐步完善猜测,并最终理解作者意图的过程[2]。这一观点实际上强调了读者已有的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读者不是阅读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思考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这种模式强调语义知识、背景知识、语境知识等处于高层次的知识对阅读的指导和驱动作用,因此,被称为“概念驱使”(concept-driven)过程。一些学者称这种模式为“自上而下”(top-down)的阅读模式(尽管Goodman本人一直不承认这一点)。

按照这种观点,读者已有的知识和对文章背景的了解比解决语言上的障碍更重要。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个人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读者对文章的解读。因此,同一篇文章不同经历的人理解会截然不同,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可能导致读者的解读和作者的意图相去甚远。所以,具备相关知识尤为重要。但是,这种模式在重视背景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词汇和语法等阅读技巧。毕竟,准确快速地识别文本的语言信息对阅读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都仅仅把阅读看成是单方向的简单行为。

(三)交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

因为以上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交互性模式理论应运而生。交互作用模式强调阅读不单纯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处理过程,是一个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的过程。阅读过程的各个层次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因而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从而激发了学者们对阅读模式的研究。Stanovich的交互补偿模式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任何一个层次的信息处理可以弥补其他层次信息处理的不足”[3]。

Carrell认为交互作用模式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Model)。贮存在人的记忆里的知识结构就是图式。这种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将自己已有的图式与文章内容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已有的相关知识与作者的信息相一致时,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4]。图式理论涵盖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交互性思想。在“自下而上”过程中,读者头脑中相关的图式被作者的文字信息激活;在“自上而下”过程中,被激活的图式反过来给读者提供帮助,使其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测,进而理解作者意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同时进行、交互作用的,进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记忆中已存在的知识和文本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大学生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的词汇和语法这两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突出表现在词汇量不足,进而影响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虽然,学生在上大学前已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但相对于大学文章对词汇量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而且,高中时学生背单词往往是死记硬背,不能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变通。这样就导致学生在阅读时不得不停止连贯的阅读,把重点放在对某个单词的猜测词义而非对全篇文章的理解上。语法薄弱主要表现在不能灵活运用,虽然大学没有新的语法知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将语法系统学完,但在遇到难句或者长句时对语法的基本概念就变得含混不清,不能理清句子中各层次间的语法关系,造成对文章理解上的偏差。

(二)文化背景知识贫乏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由于不了解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造成阅读理解上的歧义。由于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从字面上理解导致偏差。英语文章中经常涉及大量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必然会造成误解。比如,“white elephant”单纯从字面翻译就是“白象”,但在英语文化中它是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昂贵而又无用之物”。如果不了解其文化含义,单从字面理解就和作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

笔者曾对沈阳师范大学2014级126名学生的入学测试阅读部分的考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错误集中在归纳段落大意、判断上下文逻辑关系和进行推理引申类的题目上。笔者针对学生阅读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有这类阅读问题的学生在阅读时通常逐字逐句阅读,堆砌词、句意思,很少考虑段落篇章的主题,显然是使用单一的“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很少使用“自上而下”模式,在阅读中两种模式的交互作用很小。结果所表现出的就是阅读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语篇主题和段落主题及重要细节。

三、应用交互模式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

(一)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向讲授语篇思维模式转变

交互阅读理论使我们认识到语言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对所学文章进行主动解读;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准确与否,往往在于其自身知识水平。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建立各种图式,语篇模式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英语语篇思维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具体是先提供场景,再指出问题,接着解决问题,最后做出评价。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A篇课文“Being Honest and Open”为例,第一、二段提供一个情景(Situation),通过祖父母的生活态度介绍给读者什么是正直,第三段提出问题(Problem),正直这种美德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缺乏,那么如何培养这一美德呢?第四到十三段描述对这一问题的反应(Response),作者介绍了正直的三个原则,最后一段则提出对这一反应的肯定评价(Evaluation),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才能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5]。

第二种,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这种思维模式普遍运用在英语文章中,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实用英语中,而且也常常应用于文学巨著中。其模式是先给出全文的主题句,然后具体用例子或细节说明论证。

第三种,匹配比较型(Matching Pattern)。这种思维模式常常被用来比较两者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了解了以上三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篇章结构,进而理解作者意图。只有从宏观上把握语篇结构,而非支离破碎地着重于语言知识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依据交互阅读模式理论,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实际就是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文章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背景知识对于能否理解好文章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相关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是教师应该采取的教学手段,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联想,运用已有知识吸收文章内容,从而理解作者意图,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与课文相关的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把即将接触的内容在头脑中激活。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A篇课文为例,文章介绍了美国一所致力于培养学生品德,而非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新式学校。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可以问学生以下的问题:你对现在的大学生活是否满意?你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你希望以何种方式来评价你的学习?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课文内容上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会将自己对于理想学校的认知和课文中描绘的学校体系进行对比,思考两者差异,进而扩大到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思索,广泛联系自己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憧憬。这样不仅仅学习了课文知识,也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方式,加深了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三)加强课堂讨论,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

交互阅读模式的研究告诉我们,预测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而课堂讨论是传统但却有效的一种方法,讨论能使多数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重视课文的题目,培养学生根据题目预测课文内容的意识和能力。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A篇课文为例,文章的题目是“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那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发问,预测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比如:原则存在的地点,原则的内容,为什么这些原则在这个地方是第一重要的,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的预测,这也会大大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因为他们想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关键词,引导学生根据所给词汇结合课文题目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学生可以独自做出预测,也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在预测时,不仅需要激活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而且需要他们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预测,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可以通过讨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话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B篇课文“The Last Dive at the Olympics”为例,让学生讨论艾滋病的传染方式,有助于理解文章中身患艾滋病的跳水选手在头破流血后对周围关心的人那么粗鲁的原因。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结语

阅读是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以来阅读过程的研究是心理语言学家探讨的课题,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三种阅读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交互作用模式的建立对阅读的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积极地把交互作用模式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运用语言知识和图式理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Gough,P.B.One Second of Reading[M]//In J.F.Kavanagh and I. G.Mattingly(Eds.).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Cambridge,Mass.:MITPress,1972.

[2]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 Journal ofthe ReadingSpecialist,1967,6(1):126-135.

[3]Stanovich,K.E.Toward an Interactive 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J]. ReadingResearch Quarterly,1980,16(1):32-71.

[4]Carrell,P.L.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Classroom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4,68(4):332-343.

[5]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赵伟】

G420

A

1674-5450(2015)05-0151-03

2015-04-15

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3147)

陈佳,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朱晓宁,女,江苏阜宁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语法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跟踪导练(二)4
KEYS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